陈灿辉+张雅丽+袁佩凡+唐露
课题项目:此论文属于湖南省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名:视角转换下《赎罪》的不确定性表现,指导老师:符韵。
摘 要: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著作《赎罪》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尼因年少无知而偏执地指控仆人罗比是强奸犯,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里奥妮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为求得自我救赎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为主体,同时贯穿着一对青年男女脆弱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昏暗压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试问,故事中罗比和塞西莉娅的悲剧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13岁孩子的一味指控?本文立足于小说中“犯罪人”的不确定性,分析罪的不可赎及小说中人物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关键词:赎罪;不确定性;不可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赎罪》凭借其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和视角转换等写作手法的使用,获得了2002年布克奖的提名,虽遗憾没能最终获奖,但是在当时乃至今日的评论界都给予了《赎罪》较高的评价及较大的认可。自小说出版以来,不少学者围绕小说的元小说特征、后现代诗学等方面来解读《赎罪》,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小说中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以期从多角度分担主人公布里奥尼的“深重罪孽,”全面客观地揭露悲剧产生的渊源。
《赎罪》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小说的第一部分以塔利斯庄园为背景,讲述了布里奥妮误会罗比与塞西莉娅之间的感情,认为罗比是变态狂。在表姐罗拉遭遇性侵犯后,布里奥妮指证罗比就是犯罪人,在警官的不负责以及艾米莉的怀疑下,罗比入狱。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二战”为背景,主要讲了罗比在战火中的坚持求生,塞西莉娅对未来的规划以及长大后的布里奥妮进入管理军事化的医院工作的自我救赎之路。小說的第四部分写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及情节都是时至暮年的布里奥妮作为一名作家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修改而得的小说内容,我们也遗憾获知,罗比和塞西莉娅先后死于战争,留给布里奥妮永不得赎之罪。
试想,如果罗拉受侵后,警官并没有一遍一遍盘问布里奥妮她目睹的确切结果,难道布里奥妮的寥寥数语能成为定罪的证词?再试问如果没有战争,罗比即使入了狱,难道刑满后不应该被释放,何至战死沙场,含恨而去?小说全文看似都是在讲述一个曾经犯下了罪的小女孩布里奥妮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而通过写作还原事情真相、还姐姐和罗比一个现世未曾得到过的美好结局。其实,小数中任何细节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诱因,之所以布里奥妮会成为“罪”的承担者,不过是作者放弃了宏大的全知视角,将镜头拉近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布里奥妮身上,她至少还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而其他的呢?还不是安稳地过活;那战争的罪孽,又该由谁来买单呢?但在布里奥妮对小说真实结局不断予以掩饰的“赎罪”中,不难看出她并没有勇气直面曾经的错误,尤其是在小说第四部分她揭晓姐姐和罗比相继死去的时候,她并没有完成赎罪,而她赎罪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小说中隐藏了不少“犯罪人,”不确定性写作手法的运用,使这些“犯罪人”也变得模糊了,下面,笔者将一一列举这些“犯罪人”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阐释塞西莉娅和罗比个人命运的必然性及其凄美爱情的不可回避性。
一、布里奥妮之罪——无知、嫉妒惹的祸
布里奥妮在内心不完全确定罗比就是侵犯表姐罗拉的人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她在河边看到的人就是罗比,除了在庄园的喷泉边上她看到花瓶摔碎,姐姐在罗比面前褪去外衣等对罗比产生误解,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就是青春懵懂的布里奥妮对罗比产生了好感,为了确认他是不是也喜欢自己,她以跳河示之,在得到罗比焦急跳下水相救的回应后,布里奥妮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而罗比却对此表现得非常气愤。故在看到罗比和姐姐亲昵的时候,布里奥妮内心嫉妒心理也就开始作祟了,这种嫉妒加上13岁的她的年少无知,使她成为送罗比入狱的直接诱因。
二、警官之罪——责任心、职业素养的缺失
收集定罪证据时,警官的错误诱导是罗比入狱的关键因素,布里奥妮分明没有看清河对岸的那个人,警官却只给了布里奥妮“是”或“不是”两个回答的选择,在这样的诱导下,布里奥妮因耻于推翻自己的口供,顺着警官的引导,越来越确定的语气让她无路可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这位警官对自己作为一名警官的身份更负责的话,都应该更多地取证,而不是变相地逼迫一个未成年的懵懂少女讲出“行恶者。”这个案子也就不会如此含糊如此草率地结了案。
三、艾米莉之罪——贵族等级观念的缩影
艾米莉作为上流社会的人,在小女儿拿来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充满情欲的信中,艾米莉看到的是等级制度上的冒犯,故艾米莉在小女儿指证罗比是侵犯表姐罗拉的时候,并不会去怀疑一个地位显赫的大亨,而默认了罗比的“罪行。”艾米莉这一行为无疑对罗比入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塞西莉娅为证明爱人清白和家里断绝关系的时候,塔利斯庄园也再无波澜,任由这罪行随风淡去。
四、战争之罪——时代罪恶之殇
当跳出小说中具体人物的视角,站在二战的时代背景下,罗比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个为战争牺牲的战士之一,他的命运也就不再由他自己决定了,而在不可控战争的左右下,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死人的手中抠出地图、看着挂满树枝的年轻士兵的尸体、极度缺水中费尽力气找水,都表现出他强烈的求生欲,这也是他对命运的反抗,但在残酷的战火中,他的这些挣扎都显得苍白。
结语:
罗比和塞西莉娅的爱情悲剧和各自的命运悲剧也就是在以上诸多的诱因中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的,布里奥妮所谓的赎罪对于扭转悲剧而言也显得徒劳无功、无力回天。其他犯罪者也并未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所以,说到底,这一场悲剧除非没有开始,从开始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注定了不可挽回;也注定了那流于形式的赎罪并无意义,不过是当事人为自己减少负罪感而采取的最保守的“赎罪。”
参考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赎罪[M].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杜维平,高一琼. 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60-63.
[3]李晴. 《赎罪》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秀. 《赎罪》中的后现代现实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4.
[5]宋艳芳,罗媛.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的伦理经纬[J].外国文学研究,2002(01).
[6]赵喜梅.从元小说到主题——解读麦克尤恩的《赎罪》[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7]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8]Nan A. Talese.Atonement[J].The Atlantic Monthly,2002,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