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瑛
摘要:对威海市公园绿地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公园绿地结构体系不完整、功能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陈旧、植物品种不丰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威海公园绿地发展的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威海;公园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604
1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提升居民幸福生活指数,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建设生态威海的总要求,近期对公园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
2威海公园基本情况
多年来,威海市秉承“生态立市”的理念,全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2010年,威海市园林管理局成立以后,紧紧围绕市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城建管理体制下放后管理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环境优势,突出滨海特色,初步构筑了特色鲜明、分布合理、物种多样、功能不断增强的城市绿地系统。依托威海市区海岸线较长的优势,沿市区157.5 km的海岸线上建成了海上公园、悦海公园、威海公园等10个滨海公园,基本形成了一条风景优美、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滨海景观廊道;结合城中村改造,新建改造了环翠楼公园、塔山公园、彩凤山公园等一批综合性公园,丰富了市民休闲方式,目前城市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至2015年底,威海市区共建有综合性公园19处,专类公园2处,带状公园11处,社区公园2处,街头游园21处,公园绿地面积约1489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08 m2。市区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城市公共绿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市、区园林部门负责。
3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要求,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个中类及11个小类,大部分综合公园在沿海分布,城区公园少,而几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如环翠楼公园、塔山公园等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高区、经区综合公园较少。目前各级部门正按照《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新建公园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公园类别及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游憩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绿色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人们休闲活动空间需求增大、休闲方式及审美水平的提升,新建公园数量及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缺少的现状及市区部分建设较早的综合公园停车难、配套服务设施少等问题日显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公园绿地结构体系不完整
目前市区人口64.85万人,按照威海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130万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30 m2,要达到这个目标,市区还需要新增公园绿地面积约1800万m2,尤其是部分城区还缺少公园绿地,造成公园绿地服务半径500~3000 m不等,远远满足不了居住出行游憩需求。另外,威海还没有建成植物园,其它小型专类园更少之又少,带状公园主要集中在环翠区内,在社区公园建设中,街头游园居多,居住区级公园几乎没有,类似高区樱花园、环翠区骆驼绿地等街头小游园类型较少,公园绿地类型不丰富。
3.2功能不完善
(1)停车难。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及区域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交通发达,居民私家车增多,公园现有的停车位已远远满足不了居民停车需求,以海上公园为例,公园占地约15.4万m2,1999年10月建成,公园停车位数量为98个,公园游乐设施丰富的特点使公园在节假日期间游人数量增多,因周边缺少公共停车场及周边居民较多的特点,造成海上公园假日期间停车难,甚至堵塞城市交通现象。
(2)游憩设施少。始建于2007年的的悦海公园,占地约15.4万m2,以突出威海地域特色海草民居为主要特点,但由于周边居住用地的开发及人流量的增加,现有儿童游憩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游憩健身需求。
(3)生态技术应用少。以海港公园为例,2002年建成的海港公园占地4.36万m2,生态技术及材料应用远低于现在发展水平,考虑综合公园现在的游人量及休閑空间需求,现有休闲铺装、配套休闲设施、景观照明、植物品种应用等在环保、节能、生态等方面技术应用不足。
3.3公园配套服务设施陈旧
以1999年开工的威海公园为例,威海公园总面积67.6万m2,于2001年6月1日正式开园,公园部分的配套管理设施材质老化,瓜子黄杨、红叶小檗等模纹植物由于栽植面积大,生长空间逐渐减弱,修剪养护难度增大,部分休闲空间由于受游人使用时间长、频率高的因素影响,反复出现损坏、破坏等现象,如海伢广场儿童游乐设施及嬉水池池底卵石脱落等,这些都增加了养护成本和难度,部分植物受海风海雾、局部海水侵蚀影响,植物长势较弱,塑石驳岸年久破损,局部钢筋骨架裸露,影响游人游赏需求和整体景观效果。
3.4植物品种不丰富
据调查,威海地区仅高等维管植物1000余种,分布类型多样,但威海市常用的园林植物300多种,其余品种未有较好的保护、利用,按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园林植物要达到本地植物种类70%~80%的指标,该市园林植物种类应该在700种以上,差距甚远,目前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植物品种仅有约200种,公园中类似竹园及解决排水功能的雨水花园等小型专类园更少之又少,使公园从景观营造、生物保护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生态效益常态化。
3.5保障机制不健全
(1)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双岛湾正在规划建设的环湾公园及东部滨海新城的五渚河公园等公园绿地管理由指挥部负责,高区的林海公园由高区市政处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使园林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难度增大;另外,对各区园林部门建设管理的公园绿地,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市园林局在对各区实行监督考核机制上缺少像济南、潍坊、青岛等市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市级监督考核区级,没有根据综合检查考核和审计结果拨付建设资金或补助资金政策。目前,威海市区公园建设管理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区负责,多头管理导致公园绿地设计、建设、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绿化景观效果优劣不一,部分公园绿地存在设计方案不科学、养护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2)公园动态维护系统不完善。公园建设管理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目前,公园管理模式为免费向市民开放,管理难度增大,由于管理人员较少、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纸质档案记录和存档记录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植物的生长习性、季相变化缺少动态记录,物候监测数据更新不及时,给公园长效管理造成不便。
(3)科研力量薄弱,缺少技术保障支撑。威海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造就当地栽植的园林植物生长特性及种植土酸碱度不同于其它各个城市。科学记录及研究现有公园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培育抗海风、抗海雾的植物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的为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威海到目前没有一家专业检测种植土指标等方面的机构,公园建设缺少地方行业技术规定,缺乏节能、节水、节地等生态技术指标硬性规定,公园养护管理缺少地方统一标准。
(4)缺少行业支撑体系。威海市区具备园林绿化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仅有几家,没有甲级风景园林设计资质企业,拥有三级以上施工资质的企业有40余家,但只有1家一级施工资质的企业,绿化工程监理所用资质均由市政建筑监理企业进行承揽。从事园林行业人员约8000余人,园林专业人员仅1000多人,各种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公园建设管理难度较大。目前,威海市已建成的沿海公园带及中心城区的环翠楼公园、塔山公园、社区公园,采用了公开招标形式委托了国内专业设计团队和当地具备园林设计资质的设计院进行设计,由一级园林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较好的体现威海地域特色,但仍有部分公园绿地在规划团队、施工队伍的选择上出现偏差,设计时出现忽视原有地形地貌、忽视文脉及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傳承等现象,施工时因缺乏技术人才,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匮乏以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施工质量不够精细,较难完成设计理念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公园质量和整体景观效果。某些领域存在法制空白,园林执法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4威海公园绿地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段时间,威海市应围绕构建“青山绿水绕城镇、碧海蓝天佐翠城”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目标,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以“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保障”为重要抓手,高标准地打造城市公园建设规划体系。
4.1明确“一个中心”,建设高水平生态基础设施
按照《威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威海市绿道网规划》要求,结合《威海市域生态控制线》要求,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依托现有山、海优势,运用最小干预的设计理念,构建结构稳定、生物多样、适应性强的复合生态系统。宏观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恢复区域自然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微观上,公园实施工程技术,节能系统等各个方面要体现生态环保、质朴节约,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建材和乡土植物材料,实行绿色空间管理计划,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使公园的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和整个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
4.2抓好“两个重点”,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建设
公园建设要起到增加城市内涵、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4.2.1注重规划,科学建立公园绿地规划体系
按照“方便市民、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兼顾景观”的原则,利用周边人口分布和历史人文条件,以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导则,构筑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类型丰富的公园建设体系。
(1)完善公园结构体系。各区要按照《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威海市域绿道网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本区域综合开发,围绕着“山”和“海”做文章,科学布局公园绿地位置、面积大小及服务半径,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丰富公园绿地类型。沿滨海一线、环山一带建设一批全市性综合公园、区域性综合公园构建山海特色;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建设专类公园如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儿童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纪念性公园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及娱乐需求;沿道路、河道周边建设带状公园满足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增设游憩设施满足周边市民休闲需求;按照《威海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要求,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及道路用地建设推进进度,稳步建设一批令市民喜爱的居住区公园及街头小游园。
(2)高标准进行方案设计。公园设计方案要具有前瞻性、地域性及可持续发展性,要依据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规划体系中明确的类型高标准设计,方案要尊重城市特征,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的保护现有景观内容及生境,考虑基地特点、临近用地性质及周边服务人群需求,从管理、使用等不同角度科学研究,推行景观设计多元化、健身设施普及化、园林小品功能化,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园路铺装、绿化种植、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科学设计,合理确定公园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游赏需求的同时承载城市避灾、缓减交通压力及科普教育等功能。
4.2.2逐步推进,加快制定《公园绿地五年建设实施纲要》
(1)明确公园建设目标。用5~6年的时间,达到《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公园服务半径要求,使市民走出家门5 min就可到达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30 m2/人。至2020年,规划建设公园绿地202处,合计面积3289万m2,其中综合性公园25个、专类公园13个、带状公园9个、居民住区公园34个、小游园及街旁绿地合计121处。
(2)做好远近期实施计划。结合城市重点区域发展和城建重点项目推进,科学安排公园绿地建设時序,分清轻重缓急,优先考虑实施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项目,如里口山、正棋山的生态保护建设;针对未开发区域或对近期内不能实施的公园绿地项目,依据规划绿线的范围做好土地预留和管制。
(3)高标准实施新建公园和改造现状公园。一是高标准进行综合公园建设。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在保持海岸线连续性、开放性、生态性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综合开发,突出主题性、功能性和差异化,高水平实施金线顶公园、九龙湾公园、五渚河公园以及环湾公园、小石岛区域公园的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景观区域,进一步突出城市地域特色,完善新建公园绿地避灾功能,科学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宣传牌等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二是实施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建设。加快威海市植物园等专类公园的建设工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及植物科研库,进一步丰富公园类型,满足居民休闲度假、普及植物知识的需求,丰富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加快高角山社区公园、布谷夼公园等新建居住区公园及旧生活区绿化改造建设,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注重健身、遮荫等功能建设,打造老百姓喜爱的社区绿地和街头游园,丰富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三是加快对现状公园景观的提升。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市区部分公园缺少遮荫大树、绿地公厕不足、旅游导引服务设施缺乏、健身设施和场地不足等问题,广泛听取民意,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订整改方案,加快对威海公园、海港公园、海上公园等沿海公园的上档升级工作,进一步丰富植物品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增设文化、服务设施,会同相关部门,在公园、广场积极举办园艺展览、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健身舞蹈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参与,提高公园综合吸引力,满足公园休闲度假需求,使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4.3建立“三个保障机制”,确保公园建设管理健康发展
4.3.1科学有效管理
(1)要建设考核体系。根据《威海市区绿化建设管理考核标淮》,强化审批制度,加强对各区园林部门在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园林建设、竣工验收等监督管理。按照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要严把方案审查关,对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或设计单项合同估算在50万元以上的公园绿地项目的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对公园内占地审批事项及经营性宣传标识方案进行严格把关,定期对市区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现场观摩,对园林绿化养护定期检查通报,坚持一月一报告、一月一督查,以督查促落实,以考核促成效,将各区公园绿地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
(2)提升公园管理效率。以公园绿地管理为试点,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强化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ARCGIS等软件平台开展园林绿化数字建库和基础量化分析工作,实现园林绿化量化评估和动态监管,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城市绿化管理由人工化、低效率向智能化、高效率工作方式转变,使园林绿化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3)制定行业管理技术规范。指导行业发展,联合行业协会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和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制定设计、施工、质量、养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内容,委托专家单位编制出台威海市《公园绿地建设质量标准》、《公园管理服务规定》、《公园绿地养护管理考核标准》、《关于发展公园节能技术应用的规定》,明确公园设计、施工等技术标准,统一养护、管理服务标准,推广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技术、透水铺装材料、太阳能照明,尽可能做到资源能源节约化,积极应对风暴潮、火灾等突发事件,提高公园整体建设管理水平。
4.3.2建立资金保障
(1)加大规划及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前期规划及科研资金投入,融入先进的规划理念可以使有限的资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减少资金浪费,避免盲目建设、重建轻管的现象;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成立科研机构,对公园种植土、植物病虫害检疫等方面进行把关,对方案可行性、施工质量及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2)新增资金奖励扶持政策。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出台相关政策,有计划的扶持相关企业开展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繁殖、栽培、推广应用,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建设一批品种丰富、苗木规格齐全的大中型苗圃,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对节约型绿化应用、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提供资金补助。
(3)提高公园养护管理费用。根据公园免费开放的特点,综合分析公园的类型,考虑公园养护管理中劳动力成本增加、先进园林设施设备更新、病虫害防治及风暴潮等因素,将综合公园、带状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公园养护管理内容明确,综合确定养护管理费用,提升养护管理水平。
4.3.3健全行业发展模式
(1)提高行业人员水平。利用风景协会平台,建立从业人员考核上岗制度,定期举行行业培训教育、行业考试,持证上岗,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和支持具有二级施工资质、乙级设计资质的企业尽快升级,使威海市园林行业有竞争、有活力、有提高。
(2)建立评估体系。督促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和养护等单位有效履行责任和义务,通过行业信息评估等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市区园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
(3)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公园执法队伍,完善公园管理规定,对侵占绿地、破坏设施的行为进行处罚,强化安保措施,并加强与公安、办事处、城管办、执法局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越.威海市公园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周璐.威海市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3]陈永生.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7):105~108.
[4]孟庆丽.城市防灾公园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