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新
“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都在吸进灰尘,可不妨碍我们做得好一点”——题记
《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本七八十万字的书,并不容易懂。我看了很多遍,才渐渐懂得它要讲述的内容。书中采用第一人称方式来叙述,看这本书,仿佛是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交流,倾听着他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掩卷而思,个性鲜活的人物、发人深思的对话、激烈壮怀的战争场面浮现在眼前。
书中最核心的灵魂人物,非龙文章莫属,他就是那个“团长”,而他的团就是他努力拼凑出来的“炮灰团”。“不吃饭能活七八天,不喝水能活五六天,不睡觉能活四五天,琐事养我们也要我们的命。家国沦丧,我们倒已经活了六七年,不懂——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年代,一直在底层的龙文章懂得那些“兵渣滓”的无奈,他是从死人那儿学的打仗。他比虞啸卿更知道“一将无能”给底层士兵带来的惨痛后果,他更知道群龙无首时,随大流的选择可以抹杀多少勇气、血性。龙文章的眼里,许多事情本来可以不是这样,可是它成了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无辜,但也绝不是所有人都该死。没有人应该为他人的过失埋单。
在龙文章心中事情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上峰通力合作,指挥有方,不让士兵们做无谓的牺牲,士兵不仅仅一串数字,没有了再补充。而应该是士兵充满斗志,在上峰的正确指挥下,勇敢无畏地和日寇拼命。
可现实却是,上峰们在忙着升官发财,士兵们忙着逃命,老百姓们听天由命,整个国家一盘散沙,一触而溃。龙文章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力改变更多,但依然尽己所能,让事情成为本来的样子。
他冒充团长,在从缅甸回中国边境的路上,不断收拢溃兵,用尽各种“坑蒙拐骗”的方法,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团,带着他们打了几场漂亮仗。在怒江边,一天一夜,17次交锋,1000多个集拢来的溃兵倒在南天门上,他们维护住了江边那群人的回家之路,保住了江对岸那些人的家园,为己方军队巩固江防赢得时间。
他不惜得罪师长虞啸卿,只为不让己方部队太过安逸。为了不让怒江东岸的己方部队安逸,故意不全歼怒江东岸残留的日军,因为东岸有日军,己方部队就不敢再安逸,会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战斗,药虽苦,却治了安逸的毛病。
他跪下挽留美国顾问麦克卢汉能继续留在他的炮灰团,让他的炮灰团兄弟们,能学会该怎么活,该怎么打仗,让他们在面对日军时,能挡子弹的不仅仅只是衣服。“你是我见过最爱士兵的军官。因为你什么都没有。”麦克卢汉对他说。
他多次冒险孤身到怒江西岸侦查,详细了解了日军的计划和工事分布。并在师长虞啸卿制定狂热的攻击计划后,不惜以人头为赌注,和虞啸卿进行沙盘推演,他赢了,却打击了师长虞啸卿的斗志,得罪全师的人。而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师长放弃那狂热不切实际的攻击,因为没有后续力量的攻击毫无意义,只会徒增士兵死亡。
他接受师长虞啸卿的恳请,说出他的攻击方法,明知可能有去无回,但为了胜利,为了打赢日军,重占南天门,他还是带着突击队首先攻入了日军南天门核心地堡,牵制日军,等待總攻。原本和虞啸卿约定的4个小时就发起的总攻,他和突击队等了38天。精锐的突击队员,一个个被耗尽。只有几个人侥幸生存,等来总攻到来。
他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虞啸卿升官了,被调南下打内战,龙文章太累了,他不想打毫无意义的仗,他只想让所剩无几的炮灰团兄弟活着,但他无法阻止。与其麻木不仁,随波逐流的在战争中死去,不如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整部书讲述着炮灰团主要成员如何在战争中逐个死去,随着龙文章的死去,悲剧被推向高潮,让我们扼腕叹息一声,故事便缓缓落下帷幕。
一个视角独特的抗战小说,一个核心的灵魂人物,一段段充满深思的对白,给我们太多太多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士兵对一顿猪肉炖粉条的渴望,无法理解个体士兵在面对失去生命时的想法。我们只需铭记正是有了无数像龙文章这样的人,尽己所能让事情成为本来的样子,才让我们这片土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最终都能挺过去。
回顾眼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我们不是一个数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事情本来的样子,努力去做的更好点,少一点怨天尤人,少一点随波逐流,正如龙文章所说,“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都在吸进灰尘,可不妨碍我们做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