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茂盛的南天竹和挺拔的棕榈树

2017-03-31 20:52邱海燕
文化交流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南天竹陵园茅盾

邱海燕

秋风渐起,记忆似是有味道的,那隐隐的桂花香又沁入心扉。在茅盾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我再次走访茅盾故居。

沿着乌镇东大街一路前行,青瓦石墙、老街长巷,脚步渐渐缓下来,从都市的快节奏转而回到小镇的慢生活。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东市河的水静静流淌着,河水比上回来时更清澈了。船工师傅吱嘎摇着小船穿行而过,偶有不知何处落下的银杏叶,像翩跹起舞的蝶儿,昭示着文化长者的到来。

伴着如织的游人,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茅盾故居的门口。和两年前来的时候一样,游人在门口好奇一番后进入,而我,更像去探访一位文化长者。

茅盾故居坐落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观前街17号,从隔壁的立志书院进入;可见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分明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竞成。”穿过门,越过过道,发现几年不见,天井里的桂花树长得越发茂盛了,桂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桂花树是早年就种下的,古代读书人一看就明白,这院子内的桂树隐含着“蟾宫折桂”、荣登“桂榜”之意。如今,立志书院已被辟为茅盾纪念馆,不仅因为它与茅盾故居相邻,也因为茅盾8岁到11岁便在这里接受初等小学教育,正是在这里,伟大的志向开始萌发。茅盾从小就已心怀天下,12岁时他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13岁的他便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直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在茅盾故居,陈列着一本茅盾的小学作文簿,其中一篇的末尾,老师的批语褒扬有加:“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往里走,与书院一墙之隔之处便是茅盾故居。这里是他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茅盾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唤早年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唤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故居南向面街,是典型的砖木结构江南民居,至今仍然保持百年前的格局。故居后院中有三间平房,是我极为喜欢的。那是1933年夏,茅盾亲自主持翻修的。茅盾曾东渡日本,而修缮后的三间房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饰日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优雅。沈家是书香世家,书房里藏书很多,记得木心在回忆录中提及,年幼时常去茅盾家借书,那是自己的文学启蒙地。茅盾就在此地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如今看到这书房旧屋,似乎能想象他当时伏案写作的样子,笔墨纸砚,下笔有神。

茅盾的字写得俊秀,听闻有一小小的趣事儿。那时,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再看看平屋外,一株南天竹和一棵棕榈树已长得枝繁叶茂,这是茅盾1934年亲手栽下的。他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用他的人格为我们树起了一座文学巨匠的丰碑。那郁郁葱葱的南天竹和挺拔伸展的棕榈树,似乎正诉说着茅盾一生的文化成就。

“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母亲在世时,茅盾每年都回故乡看看,并热心为家乡修志、办报,还组织了文学社团“桐乡青年社”。在文学创作中,茅盾屡屡以乌镇作为小说的故事场景。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于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虽然因为生活、工作、斗争的需求,后来茅盾没有再回到乌镇,但他心里始终惦念着这个出生长大的故乡。

1988年1月,乌镇茅盾故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一次颁奖典礼在乌镇举办。听当地的老乌镇人说,是乌镇景区现在的当家人陈向宏跑去北京的中国作家协会力邀“茅盾文学奖”回茅盾的家乡来办的,经过他的多番努力与坚持,成功让茅盾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乌镇。当时,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来报道这次盛会,听很多老人说,那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全国各地赶来的记者。后来,西栅景区开放后,还在昭明书院内特设了茅盾文学奖陈列馆,不仅让文化得以一代代传承,更是乌镇后人对茅盾遗愿的敬重与守护。

与此同时,乌镇西栅景区还修建了茅盾纪念堂,陈列着茅盾的不少文学作品及生前所用物品,以文化之路与人生之路贯穿纪念主题。我每回来到茅盾纪念堂,都会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参观,让孩子们在书本之外真切地感受到茅盾的家乡、茅盾的文学创作历程。而每逢清明时节,纪念堂后院的陵园总是少不了慕名而来的读者。2006年,茅盾的骨灰回到故里,安葬于此,随之他母亲的墓也被一同安置在这里,也许茅盾都未曾想到,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的他,会再次与这片土地交融在一起,日夜守护着这一方文化之地。今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除了他的家人,有不少文化学者带着鲜花来到这里,表达哀思。

陵园虽在西栅景区内,却是大隐于市。平常极少游客会来到这里,即便是无意闯入,也会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这位文化巨匠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游人来来往往,陵园里的树木已然长得郁郁葱葱,而数十年如一日的维护,则让这里始终保持着一方净土。我来的时候,陵园没有游人,我便再次放缓脚步,拾级而上。陵园一共有85级台阶,象征着茅盾85年的人生之路。一路向上,初秋的露水还留在柏树上的蜘蛛网上。在怀思亭小憩一会儿,偶有游人好奇而入,原本喧闹着,知是茅盾先生的陵园之后,嘘声顿时消失,仿佛怕打扰了他一般。可见,人们对于茅盾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

乌镇有一条路,路名叫子夜路。乌镇东栅有一家店铺,名为林家铺子。

保护茅盾故居、修筑茅盾纪念堂、守护茅盾陵园,一直以来,乌镇景区致力于对文化名士的敬重和对文化的守护。

从茅盾陵园出来,一叶银杏飘落在我脚边,秋意更浓了。我独自一人沿着灵水居随意走走,一池碧水,平静地映照着天空。廊檐下的石楠长出了小红果。景致如此幽雅静谧,建筑又修缮如初,千百年文化的涓涓细流,则一直向前流淌着,更有一代代的传承与更新。从乌镇走出去的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茅盾是乌镇人至今引以为荣的骄傲。

在茅盾诞辰12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再次走访乌镇,是别具意义的。虽然与乌镇之约从未断,但近些年来,乌镇发展之快,有目共睹。除了茅盾的文化遗产,更有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渐渐融入进来。我喜欢乌镇,喜欢乌镇的文化时空,更喜欢茅盾故居那茅盾亲手栽下、如今已枝叶茂盛的南天竹和挺拔伸展的棕榈树,时常愿意像离开后归来的孩子一般去触摸她们的美……

猜你喜欢
南天竹陵园茅盾
南天竹和火焰南天竹叶色表型与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南天竹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南天竹的修剪技巧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茅盾手稿管窥
走进陵园(外一首)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