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宽教育”治理机制建设探索

2017-03-31 15:17李金栋尉迟东翔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主体机制

李金栋+尉迟东翔

品牌阐释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借鉴《易经》理论,提出“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办学理念。“聚·宽教育”以“聚优专长,宽厚(居)行仁”为育人目标,以“聚学问辩,宽厚资源”为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资源宽厚、贯通聚优、民主宽仁、平等问辩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十八中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如飞龙出渊,利己达人、人生幸福、聚力为国。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是拥有5个校区和3个法人代表的教育集团,是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2年一贯制学校。在“聚·宽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积极探索学校治理的新路径,建立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的“聚·宽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了简约畅通的扁平化治理结构,实现了学校治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使学校治理由单向的自上而下变为上下左右互动,治理规范由单一的政策法规变为政策法规、道德和社会契约并存,治理程序从效率优先变为公平、民主和效率并重。

治理体系的建构仅为教育的“善治”提供了必要条件,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善治”,就必须进行治理体系的有效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建设了有效耦合机制、文化实现机制、生态成长机制、治理纠正机制,推动了学校教育治理的高效实现。

有效耦合机制建设

现代化教育治理不仅需要多元主体,还需要这些多元主体的理性参与,这要求我们通过多元主体互动、协作等方式,建立学校治理体系的有效耦合机制,使不同的教育主体能够共同理性地参与教育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而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

首先,学校严格按照《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章程》的规定,确定了党总支、教代会、校委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界定了某一个主体对于哪些管理事务、在哪些管理环节上具有权利、权力、义务和职责,明确了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管理事务、不同的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治理主体权力与责任明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高效运行,形成合力。

其次,学校采取措施打通、建立、疏解了治理主体间的各种连接通道,在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自然、健康、合规律,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产生病态、畸形、生硬、机械、相互牵制的各种消极因子,使各个治理主体之间产生了有效耦合关系,而不是貌合神离的形式上的衔接。例如,在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校委会、人民調解委员会闭会期间,它们的常设机构家长工作坊、工会、教科研室、学校办公室、调解办公室之间建立了定期的有效沟通和随时保持联系的运行机制,增强了治理主体间的有效耦合,提高了治理效率。

第三,学校各治理主体在共同遵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章程》的前提下,不仅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推动的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不是相互牵制,而是一种权力的制衡,正是这种权力制衡,有效避免了行政权力对学校事务的强势干预,成为治理民主产生的源泉,保证了学校治理的科学高效。

文化实现机制建设

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十八中坚持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文化行政的理念,用文化的方式培养人,用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发展,以文化实现学校治理,建立了学校治理的文化实现机制。

首先,积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包括营造民主-精细型管理文化,构建精彩纷呈的“聚·宽”课程文化,打造温暖、智慧的课堂文化,建设明慧、博雅的教师行为文化,培养智慧、勇敢的青少年行为文化,培育和谐、互动的家校社合作文化,雕琢聚贤学府、集美家园的环境文化等。

其次,积极进行学校主体文化与校园亚文化的辨证统一关系的建设。十八中是“一校五址”的集团化学校,每个集团校文化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学校内部会有许多“自组织”,也就产生了多种校园亚文化。所以必须把握好文化融合与个性发展之间度的问题,过度融合容易导致文化同质而失去活力,过于自主则容易导致文化分裂。

“聚·宽教育”理念中,“聚”的一面强调尊重学校主体文化“聚·宽”文化,将“聚·宽”文化置于学校的核心地位。“宽”的一面有尊重各种校园亚文化存在的含义,即宽容地看待校园内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尊重主体文化的同时,允许具有不同特点的多元亚文化的存在,使亚文化成为学校主体文化的丰富和补充,使学校主体文化与亚文化和谐共存,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例如,在接收芳星园小学为十八中附小的过程中,芳星园小学的“全星教育”文化被保留了下来,在与集团文化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进一步改造后,成为了集团文化下面的二级层面的亚文化。这样使集团文化更多元,更有层次,更容易激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第三,积极进行生态文化建设。不同生命主体的自我成长不可替代,营造氛围、涵养生态,才是智慧的选择。所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注重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整体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鼓励良性竞争,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让每个文化因子都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和谐发展、自由生长,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生态成长机制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方面,学校进行了以自由为基本特征的生态成长机制建设。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确立了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机制。我们认为,只有自发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发展。因为自发性是人类创造历史的重要形式,人的幸福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状态,人的信仰也是一种自发存在的状态,从道德上看,真、善、美也是一种自发状态,从思维上看,自发性是思维的本质存在。只有教师的发展成为一种自发性行为,才能打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外在诉求,唤醒沉睡在教师职业生命中的教育意识、需要和潜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他们职业层次体系中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后一种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他们职业生命中一种较为自由的状态,与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相生相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加强教师教育叙事研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关注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的过程,优化教育生态等举措推动教师的自发性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从偏重于“知识本位”回归到“生命发展”的立场上来,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与生活方式,使教师具备完整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力,不断追求教育的“自由之境”,自发地寻求专业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我们认为,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人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学生时代,并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最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但学校绝不能因此而成为学生遮风挡雨的温室大棚,因为温室里的花朵会缺少坚韧顽强的品质,失去了幸福的根基。学校应是学生自由成长的“野地”,使学生能够像“野花”一样自由茁壮成长。所谓“野地”,就是学生成长的自由的空间、民主的空间、理解的空间、信任的空间。在“野地”的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轻松呼吸,在童性释放中享受快乐、享受幸福。学生可以尽情地感受和探索世界的无穷奥妙,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会经历“野地”中的风雨雷电,从中磨练出自立自强、坚韧顽强的意志品格,拥有更为坚强的生命力、更为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像野花般美丽茁壮,争奇斗艳,幸福成长。

治理纠正机制建设

由于教育的复杂性,任何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机制都会产生问题和矛盾,从而影响教育治理的效果,所以建立教育治理纠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十八中建立教育治理纠正机制的重要措施是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学校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于2008年4月,是北京市第一个学校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所在的方庄社区的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律师、居委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纠纷的调解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和法制培训工作。十八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仅进行事后调解,更注重事前预防,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及时介入。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化解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教师与家长间的矛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有效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构建了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师生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矛盾,成为连结和谐校园的纽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学校治理的失误。

十八中的“聚·宽教育”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设,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编辑 _ 王雪莉

猜你喜欢
亚文化主体机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