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刘 栋
砥砺前行加油干 稳中求进再扬帆——2017年全国“两会”热点扫描
本刊特约记者 刘 栋
京城的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
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对亿万国人来说,今年的全国“两会”有着别样的意义,这既是代表委员们五年任期中的最后一次大会,也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会议。
从热闹的“部长通道”,到热烈的审议会场,部长们和代表委员们的每次发言表态都在传媒的报道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透过今年的全国“两会”,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式民主”日益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更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自信的政府形象。
3月5日上午8点刚过,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早被各路记者挤得满满当当。不夸张地说,这里恐怕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前最热闹的地方。记者们翘首以盼,等的是共和国的部长们从此处进入会场前,能多在“部长通道”前驻留一会儿,给出更多回应社会关切的“干货”。
8点10分,工信部部长苗圩首先出现在通道中,工作人员迅速上前,将他拉到了发布席上。在记者们的追问下,他在7分多钟内先后回应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钢铁去产能、打击和防范网络诈骗等方面的问题。
这边,苗圩还在发布席前回答记者的提问;远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已在通道处等候。谈及当前两岸关系的问题时,他表示,去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因大家都非常清楚。2017年,我们会坚定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努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我们的对台大前,李克强总理就曾专门向部长们提出一项硬要求:“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大会组织方也想出了不少“新点子”——通过微信征集记者提问,以便部长们更好地兼顾到各方需求。
上午会议结束后,“部长通道”又再度热闹起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监察部部长杨晓渡、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又先后走上发布席,回应记者关政方针不会因为台湾局势的改变而变化。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部长通道”备受关注
……
从“部长通道”开启,到8点50分大会开幕前,短短40分钟内先后有8位省部级官员站到发布席上,平均每人回答了两至三个提问。如此计算,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位部长站到发布席前。与往年相比,这一“高效率”让不少记者大呼过瘾。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于药品审批、反腐倡廉、落实信访工作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半天时间,11位部长密集发声,坦诚回应,主动作答。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全国“两会”期间第四次开启的“部长通道”迎来人气颇高的一天——12位列席会议的国务院部门负责人依次在这里驻足答疑,直面媒体、回应热点。
从过去的“绕着走”“记者拉”,到如今的“自觉等”“主动讲”,“人民”“大家”“群众”成为每次“部长通道”开放时的高频词。部长们积极作答、言辞诚恳、内容实在,关切社会热点,畅通百姓心声。
连续四年在“部长通道”负责现场管理的主持人朱恒顺说,今年报名走“部长通道”的部长们比往年更加积极主动,人数创了新高,对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也直面回答。在记者们看来,“部长通道”的变化折射出政府执政理念的升级。只有开放透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才能最广泛地凝聚改革共识;只有达成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
不足一米的距离,密密匝匝的话筒……新形势、新需求、新举措,从“新”到“心”,部长们不回避、不躲避,回应社会关切,并通过媒体直达民众。透过频现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声音”,政府直面热点难题、接受人民监督的决心和信心一再彰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也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592个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详细罗列了年度计划——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先后五次“下团组”,从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到参加辽宁、四川、新疆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在四次讲话中都强调要做好扶贫工作。尤其是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在审议和讨论中,扶贫工作下一步要如何发力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严诚忠曾随“精准扶贫”专题调研组前往贵州遵义、湖南湘西等地区实地探访。在遵义市,他看到一些工业园区得到进一步建设,就业岗位有所增加,特色产业提升了农业产值,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了就业技能,这样的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一些全国扶贫工作大省更是如此。”结合自己的调研体会,严诚忠认为贫困地区脱贫,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这是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实现长效脱贫的有效手段。
他建议,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吸纳贫困户直接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对接,进行利益捆绑,提高贫困群众的土地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此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择业,引入有实力、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自办“农家乐”生产经营中致富奔小康。
全国政协委员杨铿则认为,通过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发展致富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创新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的直接“资金扶贫”模式是根本方向。“以产业扶贫为基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议各省市政府牵头成立产业扶贫工作平台,用互联网思维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对接,实现企业与贫困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杨铿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都有参与产业扶贫的意愿和想法,但在扶贫的具体方向和信息上存在瓶颈。如果各级政府能够牵头搭建产业扶贫工作平台,众多企业就有了施展的空间和舞台。产业扶贫平台组织贫困县/村、扶贫企业、慈善机构、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对接,确保瞄准帮扶对象;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的平台,促进企业与农户、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确保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和扶贫企业的产业能够相结合。
他还建议以教育扶贫为根本,由政府牵头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吸引企业参与。在此基础上设立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不同的教育扶贫模式,既保障适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又切实提升赋闲劳动力、尤其是五六十岁中老年无业人口的基本谋生技能。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切实的系统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
民法典,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总则就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里最重要的一个篇章。未来的民法典将由很多编组成,民法总则是整个民法典的第一编。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民法总则(草案)的审议也成为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被搁置十多年。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是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首席研究员。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4年多时间里,孙宪忠每年都向大会提交修订民法总则的议案。
在孙宪忠看来,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第一编,它的功能是把各种民法规范一般性、基础性、统率性的规则按照“提取公因式”的原则进行提炼,形成一个能够对其他各个分编、其他民事法律甚至其他涉及民事权利立法的统辖性法律。现代社会民事权利的立法非常多,立法上必须要有这样的总则。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不但对其他民法典分则发挥统率作用,还有统率民法中的特别法的作用,并且是其他部门法中涉及民事权利立法的上位法。
“现在我国设立民事权利的法律法规有200多个,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法规,其中有直接规定民事权利的,如土地法、森林法、矿藏法、渔业法、草原法等,还有间接反映民事权利的,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孙宪忠介绍说,民法总则对这些法律法规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同样具有统率作用。
此次提交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中,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胎儿合法利益的保护。草案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邸瑛琪认为,这一规定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再比如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从十岁下调至六岁。”邸瑛琪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一规定更好地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公序良俗,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秩序、善良习俗。“草案中写入了‘不违背公序良俗’,在法律制度上实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白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忠良认为,当今中国,公序良俗应当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在法律无具体规定时,公序良俗原则为法官提供了裁判依据。比如经常出现的彩礼纠纷,原先法律对这部分的财产并没有规定,按照规定,就可以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解决这些纠纷。
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民事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除了这些原则以外,民法总则草案中还增加了绿色原则,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在对草案进行说明时表示:“这样规定,既传承了我国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的国情相适应。”
(编辑 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