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含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课上,老师把老麻雀的这种舍身救儿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然而,有一同学发表了他的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精神也可以是父爱精神,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我想,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
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打动了学生心灵的感触,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是一次 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的书面作业,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四、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学习时不仅要接触它的语言文字,而且要接受它的观点和感情。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高巧珍,甘肃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