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方式

2017-03-30 21:10刘民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理论教学

刘民

摘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其中歌唱、演奏等行为均有着很强的参与性,并且这些行为会带动大脑、言语、肢体等行为动作的变化。本文以行为定向为基点,分析了以行为定向的音乐教学相关内容,并对基于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教学方法进行简单阐述,最后具体分析了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模式及实践。

关键词:行为定向;民族器乐;理论教学

音乐的创作、表演及欣赏是一個完整的过程,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从我国早期社会到当今社会,都不缺乏将音乐创造、表演以及欣赏融合为一的音乐人才。在音乐发展的路程中,人类音乐活动衍生出来的形式主要包括固定型、编排型、即兴型。其中,即兴型的音乐活动与音乐创作者、表演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通常将固定型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方式,而忽视了即兴型、编排型两种[1]。这就意味着当前音乐教学教学工作中,学生无法从实践方面对音乐创造与表演进行体会,缺乏真实的实践经验。很显然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学生难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民族器乐理论教学亦是如此,通过行为定向开展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乐器理论知识,并帮助其获得更多有关于音乐学习的体验。

一、以行为定向的音乐教学相关内容

20世纪70年代中叶,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里勃克、赖涅克、劳赫完成了《以行为定向的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的写作,并在书中明确将“行为定向”理论提了出来。该学说主要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变化得出,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划分行为为两大类别:其中一类叫做操作性行为,该行为属于机体本能反应的一种,和外界事物等因素的刺激没有关系;另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该行为主要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而对应这两种行为的反射条件也分为两大类别:操作性行为对应的反射现象为操作性反射,应答性行为对应的反射现象为应答性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外界的刺激有直接的联系,操作性反射则与强化的外界刺激无明显关系。在学习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操作性行为,这一行为对于学习同样有重要作用。所以,以行为定向的音乐教学重点就是通过自主的作为或行为体验到的知识,这也是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基础,这和常规的音乐欣赏和理解是有所不同的[2]。首先,行为定向是作为非认知进程和有关行为进行对待,仅仅单纯依靠知识理解是无法对音乐进行掌握的,还应当通过人自身的实际行动与体会才能对音乐进行真正的掌握。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欣赏音乐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理解音乐,这也要求学生和音乐行为整体进行结合。人体能够依据外界刺激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反应,同时能够依据内在的意志体现出相应的行为。因此,学习并非是一种机械化的自动反应,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本人用自我的学习特征,将纯粹的音乐认知进行取代,通过场景化、动作化、口语化的方式对所学习到的音乐内容进行理解[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也很少将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更多的需要学习者以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赏析,最终达到领会作品意境的目的,这些事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意义所在。

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教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整个民族器乐学习过程中取,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讨论中;音乐老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引导学生利用自我的学习效能获得学习的最终成果,并注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结合,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和自我创作达到一种良性的平衡状态。这种教学的特征和研究性的教学有着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两种不同的模式都能将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4]。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教学提倡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因而行为定向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二、基于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教学方法概述

一方面,基于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教学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对器乐教学进程的实施及评价工作中。民族器乐理论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对音乐音响、文字理解以及自我的心理、生理作用之上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体验,从而将这些原本抽象的主观感受变为更加清晰、具体的行为动态,并通过行为动态的实施获得对民族器乐知识的真正理解,这一点是行为定向下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成果。

另一方面,由于音乐艺术具有非明确语义、非具象等特征,在当前民族器乐理论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本身出发,还应当与特定的音乐文化环境相结合,从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出在音乐学习中不断创造音乐与发现音乐的能力。不仅如此,音乐老师还应当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通过自我的行为将学习的结果导出,进而结合不同环境进行学习,形成一张科学学习的网络。[5]

三、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模式及实践

(一)提示教学联合集体行为教学

可以将这一教学阶段划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教师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宣读与讲述,从而将一些简答的理论知识宣传出去;第二,教师制定出一套相关于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完善计划,主要包括语言描绘、现场演奏以及实地考察等具体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实际参与到这些行为计划之中,在各类特定的行为中感知并体会体现出的理论知识。例如,音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民族器乐理论知识时,可以将一些课时进行适当调整,事先选择一种特定的民族器乐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将相关的基本理论概述完毕之后,从而组织学生对所呈现出来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6]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考察,作出现场报告并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这种实地考察等活动的组织,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民族器乐知识的存在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对于整个音乐课程的学习与把握都十分重要。再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就讲述有关于民族器乐中原板变奏旋律手法时,可以选择《五梆子》作为教学材料,该曲的构成主要有主题和其三次原板变奏,在变奏时都实用了具有特色的旋律加花和演奏技巧。在组织集体行为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演奏技巧的发声特点进行动作编排,从而让学生在模仿。

(二)分组行为教学

开展分组行为教学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模块,即课内分组和课外分组。其中,课外分组行为主要是通过举办户外音乐节、田野采风等形式进行分组教学,由于受到地域考察、交通条件以及课时数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客观环境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组分的形式相对较弱,可以结合民族音乐采风活动或集体户外教学的方式开展。课内分组行为教学,主要是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民族器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验方面的深刻性提升,教师能依据教学的时间段和总数进行科学分配,从而划分学生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能在共同的研究与讨论下进行音乐学习。各个小组可以相互交换组内的乐器,然后进行交换合奏与表演,反复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强化。

四、结语

以行为定向的民族器乐理论知识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户外活动的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动的交融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民族器乐理论知识教学效率,还应当开展分组行为教学和集体行为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合理指导的良性教学状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音乐学习、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卢盈盈.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239-240.

[2]薛军.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民族器乐教学改革[J].音乐探索,2010,02:34-36.

[3]王政.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75-76.

[4]龙有成,范燕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教学模式重构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90-92.

[5]张明洁.浅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艺术科技,2016,02:21.

[6]周邦春,石瑾.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音乐创作,2016,10:192-194.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理论教学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安代音乐的器乐化创作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