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2017-03-30 18:58钱厦倩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交流小学数学

钱厦倩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架设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情境中萌发交流的欲望,探索的期待,促进个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交流;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互动的有效手段,通过交流,或唤起认同,或产生联想,或产生争议……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捕捉课堂交流的关键点,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交流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可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驱动学生有效思考、深入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流兴趣,促使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学生们乐于走进数学,提升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自从上次龟兔赛跑,兔子很不甘心,总想找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一天,森林里动物们准备再次举行龟兔赛跑,裁判员宣布了乌龟和兔子的比赛路线:兔子沿着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草坪的边线跑一圈,乌龟沿着边长为9米的正方形草坪的边线跑一圈(多媒体展示),谁先跑完,谁就能赢得这场比赛。老师微笑著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的这次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后,立即分小组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认为兔子跑的路程多,也有同学认为乌龟跑的路程多。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比赛很公平,认为它们跑的路程一样多。这几种意见相持不下,那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快有学生发现:可以分别算出这两块草坪的周长,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那它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们很快地进入了新一轮知识的探索中。

创设情境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策略。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自然地产生交流的欲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交流时机,深化学生思维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抓住生成点,帮助学生选对正确的“分岔路”。因此,数学教师要做有心人,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做到不误判、不误导、不盲目干预,否则会导致学生的交流中断,精彩无法继续。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2和5倍数的特征,自然会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也应该从个位进行研究。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猜想:3的倍数会有怎样的特征?学生们经过思考,纷纷举起手,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1: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6、9,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师没有立即给出评判,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写数进行验证。学生们经过验证,很快发现在个位上找不到规律,因为有时可以整除,有时不能整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将刚才找到的246、369、93、129等能被3整除的数,交换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3:交换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得的数仍然可以被3整除。

生4: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跟它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

生5: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明晰知识的本质。显然,只有引导有方,才能促使学生有效探索,实现智慧的碰撞。

三、捕捉交流议题,发散学生思维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老师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因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涌现出新的想法,出现新的问题,展现出新的思维。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搜集交流的议题,捕捉稍纵即逝的“亮点”,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汇报时,教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探索的。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所拼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正当学生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梯形的面积,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老师感到很意外,但没有制止,而是问:“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呢?”那个学生说:“沿梯形两腰的中点,竖直剪开,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所拼长方形的长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宽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可以用(a+b) ÷2×h 。”教师觉得这个想法很了不起,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交流的话题,于是问其他学生,你们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这时,有学生举手说:“可以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么梯形的面积等于a×h÷2+b×h÷2,也就是(a+b)×h÷2。”此时,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冷处理,而是捕捉巧妙交流议题,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想法,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使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王国,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还生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相互倾听、相互分享、相互欣赏,实现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卫飞明.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策略[J].现代教学.2007(05)

[2]张晶.试论教师在数学交流中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1)

[3]姚旭蓉.数学交流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J].教育革新.2013(02)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交流小学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