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兰亭集序》中魏晋风度的体现

2017-03-30 18:45李英含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风度兰亭

魏晋风度主要是指我国魏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精神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文学创作、人格境界以及哲学思维等,指从三国的魏到两晋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士对生命的感悟,在人格方面,魏晋名士主要追求自由,并且具有探究玄远世界的欲望以及脱离苦海的愿望等,这一时期文人墨士的主要心灵境界是重自然、轻人事,鉴于此,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文人墨客玄远清虚的生活风气,魏晋文人主要表现出琴诗自乐,追求自由生活的特征。魏晋风度作为当时我国士族的人格表现,成为当时一种审美潮流,该时期的风流名士崇尚超然物外、风流自赏,正是这种风度之下才出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一、山水自然风度

《兰亭集序》开始便介绍了兰亭四周的景物,描写了高山、树林、清澈的溪流以及春风和晴朗的天气,情调欢快地写出了充满生机与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避开华丽的辞藻,用极其朴实的语句描写了兰亭旁的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色调淡雅,一切崇山峻岭和高山流水都显得清纯靓丽、生机盎然,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王羲之对自然的向往与留恋,虽然兰亭周围的景色之雄伟壮丽,完全可以用更加浓烈的色彩文字勾勒出来,虽然作者也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大肆渲染当前的景色,而是以饮酒赋诗为主,陶醉于美酒与美景中时,自然畅叙心中的幽情,在优雅的自然美景中,优雅地流露出自己对景色的爱慕,在《兰亭集序》尾声处,作者仍用“信可乐也”表现出了自己此时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一种优雅清淡的魏晋风度,这也正符合王羲之本人淡雅与不张扬的性格。

二、死生亦大的自我风度

儒家孔子对死做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动荡,战乱不断,人们对生与死的概念已经变得模糊,《兰亭集序》在聚饮之后发出了一些感慨,作者阐述了有聚必有散的感慨,欢聚与离散使作者的情绪低落,之后又从聚会与离散想到人生的生与死,“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正是作者对生与死的看法,对短暂人生的感叹。这一时期人们对生与死的这一看法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之间相继弥漫开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音调。从文字表面来看这种感叹似乎是悲观与消极的,但它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强烈留恋之情,是人格精神的一种觉醒,除了死亡之外对所有的迷信以及宿命的一种怀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为魏晋时期的辩才文人,但在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方面,不同于他人,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明确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东晋时期,人们为了逃避动荡的局面,很多文人居士都退隐山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充分说明了作者为了抵御战乱年代的现实精神,体现了魏晋风度。

三、游目骋怀的自由风度

首先,魏晋时期的士人描述山水景色的诗作较多,这些都是诗人寄情怀于山水的一种表现,使人们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与重视表达在对山水的热爱之中,将自然比喻成生命,体现了诗人亲近山水的一种心灵时尚,在描绘山水过程中,文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心态观察山水,并在其中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山水的向往,这象征着作者想要摆脱尘世束缚的理想,作者以自然、平和的心态来感受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体会人生的怡然自得,鉴于历史时代背景下,王羲之对社会与政治失去了信心,他选择回归自然,享受生活,不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对人生的一种展望,充分体现出游目聘怀的自由风度。

其次,魏晋时期的士人不仅寄希望于自然中,他们还以酒解忧,文人用酒来排解心中的惆怅,寻求解脱的途径,魏晋文人在酒的作用下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好地感受外界事物,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在作者酒后一气呵成的,我国大部分诗歌都源于酒后诗人的发挥,酒后诗歌中超凡脱俗的语句正是作者真心的流露,体现了魏晋风度。

《兰亭集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旷世佳作,这首古诗朗朗上口,被一代代中国人学习与赞美,王羲之通过诗歌表现出对生活与价值观的感悟,以及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是魏晋风度的完美表现。

李英含,黑龙江大庆市大庆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风度兰亭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ТРИ ШЕДЕВРа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