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浒传》中的多重对话特征

2017-03-30 14:46袁方愚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水浒传

袁方愚

摘要:《水浒传》中充满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这些对话由于具有数量多、分布密集、互动性、连接紧密的特点,而被称为多重对话。通过对这种对话特征的分析,发现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作用,从而为《水浒传》的经典化增添一条例证。

关键词:多重对话;语体特点;案头化;敷演手法

鲁德才先生在《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一书中对比讲史平话和白话小说时提到“多重对话”概念,通过对此概念的理解以及结合文本的翻阅,我发现《水浒传》中的对话形式比较符合这个概念,所以通过以下论述浅显地谈一谈。概括说来,多重对话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数量较多,并且密集地以对话群的形式出现在故事的情节当中,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一、多重对话的特点及作用

在以四大名著为首的章回体小说中均呈现出这种多重对话特点,而在《水浒传》中显得尤为突出,极具典型性。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量多,密集

从汉译佛经的译经体到佛教兴盛后所带来的俗讲、变文,随着这些活动的娱乐功能和商业功能逐渐得到认识,白话叙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白话语体的勃兴,使小说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篇幅也得以增加。对话作为小说的核心部分,自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章回体白话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相对于环境描写、情节的叙述、穿插的诗词等,是占了很大篇幅的,例如一百万零七千字的《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占四十一万零三百四十六字,占全书总字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1]。

遍览整部《水浒传》,也随处可见大量的人物对话,并且这些对话所呈现出的密集性、互动性的特点,可谓是白话小说系统中的一个新变。同时,这种多重对话特点所蕴含着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体现出以对话群来叙事这样的一种艺术特色,这对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多重对话不仅对话数量较多,而且其中有的话语字数相当多,形成一种近乎于个人独白的特征,例如《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武松询问施恩有何事相求,施恩用了一大段话语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水浒传》的多重对话中时常有这样大段独白式的对话,这首先是基于多重对话这样一个对话群的基础而产生的,在大量的对话中利用这种独白式的表达,一是在体量上不会显得特别突兀;二者在叙事节奏上能够张弛有度,引领读者在不同的画面中自如跳转。

(二)互动性,衔接紧密

在这种多重对话的特点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又呈现出极强的互动性,这些对话不是无味的堆砌,而是类似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交流。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一段对话为层递性地逐步推进展开,每个人物的言语表达中都包含了这一段剧情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由一个隐性的逻辑顺序串联在一起,从而自然地构建起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对话间少有额外的衔接语。大多数情况都是提示说话对象以及简单的描述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特征,例如“宋江道”、“刘高听了大怒,喝骂去的军人不了事”、“宋江背上包裹,提了朴刀,说道”等等。(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目的是减少妨碍剧情发展的因素,使读者的阅读更加流畅,紧抓读者的注意力。第三,长短不一,错落相致,其体现了作者在设计时对现实中人物对话的模仿,进而达到拉近读者与小说作品距离的目的。另外,还体现出小说作者自由掌控叙事节奏的能力,剧情紧张的时候,便用精练的语言急速过度;剧情舒缓或者为重要事情发生做铺垫的时候,又耐心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讲解大量细节,从而极大提高讀者的阅读兴趣。

这种独特的多重对话特征对小说整体艺术表现的作用体现在:1.对人物性格表现方面。一部小说人物对话的艺术,大多体现在对话的性格化特征上,即小说的对话具有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特点。鲁迅曾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2]细节能够呈现出人物的突出性格,而大量的语言表述便会构建出人物的基本性格,并使其得到完整地表现。而作者在小说中为这个人物提供了许多出场的机会,意在展示其性格的多方面,这样这个人物才成为读者眼中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2.对情节发展方面。由于多重对话中的人物话语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所以,其对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便呈现出曲折详尽的铺垫作用。在场景的切换过程中,新的场景的开始需要有一段过渡的话语,这就是下一段对话群开始部分的话语,类似引语一般,以一个基础的线索引入新的情节的开展。

二、多重对话产生原因及形成过程

要论述《水浒传》中多重对话特点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水浒传》成书的作者以及读者对其接受的社会环境背景来谈。从创作主体来看,即是经过文人化的改编从而实现雅俗合流的一个过程。而从写人艺术发展的源流来看,受到《史记》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实现了对话本小说和讲史平话中对话艺术手法的继承与突破。

(一)从创作主体来看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由于此故事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加上当时的特定环境,水浒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谈巷语”的内容,自然也就进入了文艺领域。石昌渝先生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一书中曾总结道:“还有另一条路线,叫做“聚合式”,它也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但它不是滚雪球,它是由题材相关的若干个早期作品聚合而成,这些早期作品有平话,也有“说话”中的“小说”。比如《水浒传》,它就没有类似《三国志平话》那样的雏形,平话中有《宣和遗事》,“说话”的“小说”中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早期关于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所有这些相关而又不同的故事被一位文章高手熔为一炉,于是有了不朽巨著《水浒传》。”[3]《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作为一名文人,在《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进行了文人化的改编并对后来《水浒传》的经典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重对话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而成为《水浒传》语体特点之一,即形式的案头化,章回体小说是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而不同于说话技艺的语言交流媒介,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是书面的状态,供人们案头阅览,因此,文人化实现了白话小说从听说模式到阅读模式的转变。相比之下,语言一定比文字表达的更加直观,所以说,如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令人爱不释手的魅力,这是文人在创作时需要考虑的,例如钟斐在《题女才子序》中就直接指出:‘美哉是编,询亦案头一尤物也。[4]关于文人对白话小说的雅化作用,张永葳博士在其论文中谈到,“在白话小说的书面化过程中,文人作者的雅文化情结逐渐在其中彰显,文人的雅意不过是‘翼圣‘赞经的经史正统意识,在白话小说案头化的状态中,这种经史意识可以在小说中成为雅化的牵引力量,这种经史意识在白话小说中的嫁接在说书人口中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白话小说的案头化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新,为白话小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5]

(二)从写人艺术的发展源流来看

从听到读的转变,关键在于如何使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形成画面来。明清章回体长篇小说是在秦汉史传、唐代俗讲变文及宋元讲史话本一路传承与演变中形成的,其中《史记》所引发的史传文学对人的关注和司马迁高超的写人叙事技巧对《水浒传》的成书产生了很大影响。章回体小说对史家笔法的继承可以归结为:对个体表现和特征描述相结合的形象刻画和以形写神的笔墨奠定了小说人物艺术的基础。司马迁写人是以事写人,用一件件富有特色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独特之处,吴见思在《史记论文·淮阴侯列传》中评价道,“借轶事出色,乃史公长伎。”姚苎田在《史记菁华录》中说道,“小处传神、三毫欲活矣。”[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以及出场的各路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后人津津乐道。人物性格的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语言和行为,刘上生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曾谈道,“写意传神。用特征性言行表现性格。不用或只用少量细节。这是主要渊源于传说散文化的描写方法。写实传神。用生活化言行表现性格。这是主要渊源于历史文学化的人物描写方法。多量细节和场景写实,是这种方法的特点。”[7]加之白话语体的勃兴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细腻、纯熟、流畅的特点,所以《水浒传》的成书便将人物的对话扩充,以大量的对话语言使这些鲜活饱满的形象变得立体,从而达到情由人显,事由人生的特点。

《水浒传》中的多重对话特点是对话本小说中对话形式的一种进化。话本小说由于篇幅较小的限制,并未有对话群的出现,其叙事模式还是近乎于说话艺人的客观单线描述,人物的对话在小说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但在一些话本小说的某些片段当中,也有类似于《水浒传》中的多重对话。例如《错斩崔宁》中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作生意本钱,晚上喝酒回家,因小娘子二姐开门迟了,故意戏言吓她那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通过二人生活化的话语娓娓道来,将刘官人拿懵懂不知的小娘子开涮的得意和小娘子天真中略点一丝机警的心理表现的栩栩如生。类似于这种片段性的对话在《水浒传》中通过体量的扩充以及语言的雕饰和量身定做的打造而成为具有多重对话的对话形式,所以说《水浒传》中的多重对话是对话本小说中的对话形式的一种进化和升华。

敷演作为文学想象与虚构的一种方式,讲史艺人利用其引起听众的兴趣,而书面化的章回体小说则利用它进行面向现实的艺术创造。刘上生先生曾讲道,“敷演的具体技巧,即要有完整的艺术思想,足够的叙事长度,丰富的细节描写,曲折的情节波澜,高明的讲话技巧。其结果,就是使故事场景化、生活化、细节化。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运用接近自然形态的语言描写自然形态的生活。”[8]《水浒传》中的多重对话正是对这种敷演方式的继承,其中,世俗化的生活语言、精心构思的细节体现、以大量的对话群进行情节的展开,这都是多重对话对敷演方式继承的结果。

三、多重对话这种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读者审美体验的影响

就读者的审美体验来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由作者的主观引领,而是随着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一起,逐步向前推进。这是由于作者在细致观察生活、认真体会社会人情的基础上,将现实艺术地再现。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在阅读完小说后,留下深刻印象,并对那些风格迥异的人物津津乐道,例如《水浒传》中的各位英雄好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豬八戒等等。这些形象自身的特别之处,不是通过其自我独白告诉读者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对话群来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的。这样一来,读者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小说当中所蕴含的情感。然而这些情感,应当说在作者构思的时候仅仅是十分简单的概念,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才得以升华,通过多重对话的体验,才能得以真实、饱满。在《水浒传》中,读者的审美体验是不由自主的,因为作者抹去了自己的影子,去掉了这层隔阂,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从而使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身边一般真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二)对小说自身的影响

首先,在小说的艺术水平发展中,这种大量的对话群特点使得作者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艺术创造,从而给予小说创作更大的活力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提高对话在小说中的比例,详对话,略铺叙。人物语言的增加,为小说人物形象的真实化、性格化提供了基础。第三,进一步丰富了案头化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相貌特征、情节的发展都是通过大量人物对话来表现出来的,使干枯的小说文字具有声画特征。王平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中谈到了“戏剧式叙事视角”,“所谓戏剧式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背后,使读者几乎无法感知他的存在。它主要依赖于人物的对话、行动,再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报道,以构成某种戏剧性场面,给读者以十分可观的印象。”[9]章回体白话小说中每一回就如同戏剧的每一折,在这一回中出现的人物,他们就如同戏剧中登台表演的演员一样,通过对话来向观众讲述故事。不同的是,戏曲演员可以利用技法来表演,和唱词所配合,艺术地还原文字背后的画面,而章回体小说则是通过浅显易懂、自然的俗语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营构的情境。小说中的人物,已不再有话本中说书人的色彩,而就像是一个个自然而然的人物,在作者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中,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精彩。

四、小结

《水浒传》作为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史传文学、俗讲变文、宋元话本的影响下,经过数代文人的努力,以及历史的修改与传承,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小说史上树立了伟大的地位,影响深远,千古流传。其中人物对话的多重对话特点,在经说话艺术到案头读物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具有戏剧性的双向对话特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对白话小说的勃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邦国.红楼梦人物对话艺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2.

[2]鲁迅.《看书琐记(一)》,《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五卷):429、430.

[3]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三联书店,1994:295.

[4]钟斐.《题女才子序》,《女才子书》[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5.

[5]张永葳:《稗史文心—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章化现象》[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31.

[6]杨小敏.明清章回体小说探源[J].社会科学家,2009,12:22.

[7]司马迁原著 姚苎田节评.史记菁华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7.

[8]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8,109.

[9]王平.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89.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莫语录之“武松”篇
《三国演义》《水浒传》兄弟大不同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四大名著四句话
四大名著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