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6-01
贾香茗女士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要把落实学生的情感目标为己任,把情感教育目标有机的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以,身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必须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初中的数学知识不像文科知识那样学起来生动有趣,如何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张扬个性呢?在教學工作中,我是这样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数学课堂充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总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所有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发展潜能;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及时关注和鼓励,耐心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具有亲和力,具有爱心和耐心,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才是德育渗透真正需要做到的根本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无形的体验思维上的提升,情感上的快乐,人格上的完美。教育家多梦茜、洛、诺尔特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2013年我在庄河十中上了一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大连教研员董老师和很多老师在现场听课。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有位学生打着吊针,另外一位学生帮着拿吊针,我非常感动,赶紧把那位学生安排好座位,并且开始上课前表扬了他的这种学习精神。那一节课,那位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还老举手起来回答问题,我又一次在课堂上对他的这种认真精神进行了表扬,这对他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我想,老师,就应该这样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鼓励和赞许,学生会更加热爱数学课堂,更加努力去追求进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数学课堂分组互助,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我的数学课堂上,我一改“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为主”。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课本知识让学生自己课前去预习。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整堂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不会感觉数学课堂很乏味,相反,个个都很积极,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气氛融洽,学习效果很好。通过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能力。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知和体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如何质疑和批判,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为人品质。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数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学会知识,学会做人。
三、通过课本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精神。
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德育教育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过程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动画展示古代赵爽弦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对于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肯于钻研,肯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然后学生也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展现自己的证明方法,学生在体验与探索中信心百倍,肯于钻研。让学生在知识上学习古代数学家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人格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上海申请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时,很多国家纷纷瞧不起中国,而我们的中国代表团很有深度的几句话打动了在场参会的人员: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二,给上海一个机会,上海会还你一份惊喜。这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魅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适时的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学生就会收获多多。所以我们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交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学生带给我们的必是更多的惊喜。我们收获的是学识,是成长,是快乐,是人生; 学生收获的是知识,是能力,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