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2017-03-30 21:12高发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启示师生关系

高发桢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師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上。它的主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我们所提倡的建立平等的良性师生关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 师生关系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41-0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史上存在过“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也不会是良性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我们今天中学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主要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等思想,并在总结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上①。

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学会“联系”与“思考”,学会“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对象的唯一和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其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的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主动地建构意义。

二、建构主义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都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而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重视。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虽然传统教学思想也主张“学生为中心”,但从根本上讲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也侧重于“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任何人代替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围绕着“意义建构”来展开。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不同背景的实践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对同一教学内容,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逐渐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教师角色由控制者、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转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学习,创造性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提高认识能力,学会如何学习③。

(3)为了使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与和谐的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显示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于经验、知识等方面处于优势,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员,师生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进行协商和辩论,这样,不但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可以被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与共享,而且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和共享,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顺应了新课改提倡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改革趋势,它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其不足之处:比如,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者,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知识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会导致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引起学生学习知识时茫然不知所得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去克服其不足,在变化发展的任务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J].教育科学,2006(1):49-52.

[2]金青山.建构成主义教学思想述评[Z].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97-99.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启示师生关系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