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蔓+王美香+杜一平+陆家辉+陈浩宇+张洁+叶芬梅
摘要:针对南京高校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行为这一主题,在南京各高校共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75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南京高校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呈现意愿高、践行力度小;受家庭、朋辈影响大的特点。对此课题组针对政府、高校、家庭等三大主体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切实改善相关现状,推动我国低碳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消费行为;节能低碳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47-02
1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1]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人群,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更肩负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和践行任务。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引导、杜绝奢侈浪费对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进行食品低碳实践,规范其食品低碳消费方式,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建设工作,同时为其他地区培养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985、211、一般大学等各学校类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年级学生。调查过程采用随机抽样形式进行抽样调查。结合多次与各社会群体的访谈,收集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2.2 调查方法
(1)文献资料法。课题小组通过内部查找和网上检索等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消费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认知,为开展本次调研奠定文献基础[2]。
(2)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5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問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践行食品低碳消费的意愿情况、大学生个人食品低碳消费行为现状、大学生关注及参与食品低碳消费活动现状、朋辈群体食品低碳消费行为现状、家庭食品低碳消费行为现状等方面内容。
(3)数理统计法。课题小组运用Excel 和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3]。
3 数据分析
3.1 践行食品低碳消费的意愿
调查显示,大学生践行食品低碳消费意愿较低、积极性不高。如表1所示,在问到“您是否会亲身践行食品低碳消费”时,选择“肯定会”的人数占比仅为27.6%,比例未达50%,调查效果并不理想。尽管践行食品低碳消费受学历、学校氛围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调查结果来看,其实践的频率仍然偏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然,从好的方面来看,促进高校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仍存在较大潜力[4]。
3.2 朋辈对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的影响
朋辈群体与大学生个体年龄相近,认知水平相同,故对大学生个体的行为方式影响深远。此外,同辈群体强大的文化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极大地塑造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从表2可以看出,在朋辈群体吃油炸食品方面,个人与朋辈群体的变化趋势相同。朋辈群体经常吃油炸食品,个人也会经常吃。这表明个人与朋辈群体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个人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受朋辈群体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学校和政府而言,建立一种良好的食品低碳消费氛围尤为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不断规范市场,从而建立一种有利于引导低碳消费的良性市场。高校也应积极开展相关课程及活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识和低碳消费践行力[5]。
3.3 家庭对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对个人行为、认知的影响力厚重而又深远。当然,也体现在了家庭的食品消费习惯对个人的影响上。如图1所示,在喝饮料、吃肉食、吃油炸食品方面个人与家庭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经常喝饮料的家庭中,个人也经常喝饮料。同时,通过对喝汽水、吃肉食、吃油炸食品的显著性分析,可以发现家庭和朋辈群体对个人食品消费有较大影响。因此,大学生应同家人一起努力培养起低碳消费的优良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家做起,形成一股优良而又持久的社会氛围[6]。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潜力较大
虽然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愿意践行食品消费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占比较低,但仍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表示可能会践行,这说明,高校大学生践行食品低碳消费的潜力依然较大。只要对大学生实施相应的引导措施,大学生群体必将成为节能减排的潜在生力军[7~9]。
4.1.2 家庭朋辈对大学生个体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在喝饮料、吃肉食、吃油炸食品等日常食品消费过程中,个人与朋辈群体、家庭的食品消费低碳行为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朋辈群体或者家人经常出现食品消费高碳行为时,大学生个体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趋势。这表明,大学生个体与朋辈群体和家庭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个人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受朋辈群体和家庭的影响较大。
4.2 对策分析
4.2.1 正确引导,政府义不容辞
释放高校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的潜力,首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作为国家的执掌者有权力也有义务,切实推进我国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10]。
消费环境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消费市场有利于引导消费走向,促进低碳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是完善食品低碳认证的标志体系,规范食品低碳市场,加强对食品低碳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低碳市场法制有序。二是国家要建立、健全低碳产品信息公布制度,迅速及时的向高校大学生提供准确的食品低碳信息,使大学生消费者及时把握低碳食品的生产动态。三是国家应该建立低碳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低碳食品的检验,确保低碳食品的品质,对发生的低碳食品安全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
此外,政府应借助广大NGO组织的力量,不断鼓励公益组织的发展,发挥其特有的活动执行力和感染力。环保公益中不乏有专业人士,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对食品低碳消费的认识,同时,其开展的相关活动,也有利于渲染一种食品低碳消费氛围,从而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
4.2.2 潜移默化,高校是重要培体
研究结论显示,高校大学生的食品低碳消费行为受家庭和同辈群体影响深刻。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群体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治理学校周边的食品消费环境。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可根据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环保行为守则》、《低碳、绿色消费倡议书》等,加强监督,并建立食品低碳消费考核体系。再次,学校应定期组织讲座,创建低碳校园文化。学校应定期聘请相关环保专家、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企业定期到学校对师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拓宽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相关知识面,满足大学生食品低碳消费认知需求。此外,要创新食品消费低碳教育形式,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在广泛交流中深化食品低碳消费行为的引导,利用校园网、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让广大师生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意识到自身在环保中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最后,要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是高校食品低碳教育中无可忽视的一股重要的民间力量[11]。
4.2.3 持久影响,家庭是重要起点
家庭是社會的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由于家庭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其对人的塑造作用十分巨大。家庭食品消费应坚持低碳化。家庭的饮食习惯、消费习惯必然会在点点滴滴中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悠久的影响,要培养大学生低碳消费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必然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家庭营造的低碳的消费氛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大学生的食品消费行为[12]。
5 结语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需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探讨大学生食品消费低碳行为及其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引导其践行低碳生活,为大学生的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食品消费行为提供指导,促使大学生养成食品低碳消费习惯,自觉带头实施低碳行动,还能发挥“蝴蝶效应”,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起到辐射作用,以大学生群体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低碳节能氛围,为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佚 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朱 钊.大学生低碳消费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1(26).
[3]张海涛.高校大学生低碳消费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4]陈俊娟.大学生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1).
[5]陶 杰.低碳概念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J].广角, 2015(18).
[6]刘宇航.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结构方程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7]张丽研.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营,2014(7).
[8]叶胜然. 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研究[J].智库商业研究, 2013(14).
[9]郜 莹. 大学生低碳行为方式引导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10]Sang In Kang, Jin-gyu Oh and Hongseok. Working, Korea's Low-Carbon Green Growth Strategy[J]. Kim Paper, 2012(3).
[11]Heffernan, M. “Low Energy Schools in Ireland”,PEB Exchange, Programme on Educational Building[J]. OECD Publishing,2004(8).
[12]Joyce I. Boye ,Yves Arcand. Food transportation issues and 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J]. Springer US,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