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兰
李翰祥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后浪图书公司重磅推出了他的代表作《三十年细说从头》。虽说他早已离世,书中所写都是几十年前电影界的往事,但如今读起来,那一幕幕仍然无比鲜活。假如他老人家今天回魂再世,开个公号,每天来上这么一段儿,那绝对也是被万千大众追捧的超级网红、段子手。
要谈这本奇书,就得先谈李翰祥这位奇人。李翰祥一生在多地为不同的电影机构拍片,之所以能写出《三十年细说从头》这样的作品,首先在于他本人就是中国电影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李翰祥生于1926年,锦州人,在北京长大,青年时期正值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他读过国立北平艺专,曾是徐悲鸿的门生。上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电影文化南迁的历史步伐中,他经导演沈浮推荐,到香港讨生活,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电影人生。
他的导演处女作是1956年在“远东”独立制片公司拍摄的《雪里红》,片中充满京腔京韵,饱含浓浓思乡之情;在香港邵氏影业公司,他拍摄了《貂蝉》《杨贵妃》《王昭君》等作品,其中花13天就拍出的黄梅调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年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引领了潮流;1963年,他赴台湾组建国联公司,培养大批人才;70年代,邵逸夫爱惜李翰祥之才,又重新将其招至麾下。
当众人以为他可以“安分”下来时,他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回大陆,拍摄《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等影片,震惊中外——尽管慈禧太后的故事在邵氏摄影棚里早就搭景拍过了,但他仍嫌不过瘾,一定要到真的紫禁城去拍。
有人说他狡猾得像一只老狐狸,最擅长“见风使舵”,有着敏感的嗅觉。确实,他的性格中存在着精明油滑的一面。这从《三十年细说从头》中的行文中便可以看出来,这绝对是一个阅尽人世、潇洒自得的老男人才能写出来的。通俗而不低俗,风流而不下流,各种八卦野史、小道消息,到了他的笔下,立马熠熠生辉。
读他的书,还能感受到他古道热肠的豪情。外号“李黑”、人高马大,自称“黑旋风李逵后人、而非诗仙李白后人”的李翰祥,开席请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文人墨客天南海北侃大山的日子,必定如家常便饭一般。
他把在席间宴后谈论的轶事,夹杂自己的所思所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包装一番,于是就有了《三十年细说从头》里的很多故事——你不要把它当正史,只当作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又夹杂太多私货的“野狐禅”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李翰祥回归内地之前在邵氏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就叫《三十年细说从头》,把电影里的嬉笑怒罵与文字映照起来读,可以窥见别样的趣味。
李翰祥的电影极富文化内涵和东方美学,古色古香。他也是一位民间清史大家,很多电影中的细节连历史学家看了,也挑不出毛病。像他这种经历复杂、作品丰富,沉醉于传统文化的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已经几成“绝唱”。
这样的人写的书,不可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