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
摘 要:上海自贸区挂牌三年来成效显著,在投资管理制度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上已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对临近的江苏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江苏省作为外经贸大省,从赋予外经贸市场更多的创新空间、大力推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经贸企业等三个方面对如何积极汲取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改革经验,以加快实现外经贸的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江苏;外经贸;上海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143-02
引言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以来,至今已整整三年了,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可以辐射周边的创新制度。江苏省是我国的外经贸大省,2015年全省进出口总值为3.3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但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2.2%。江苏省也是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的重要交汇点,在新常态背景下,要抓住机遇,服务国家战略,江苏外经贸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改革经验,在深入发展的道路上有所为。
一、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改革经验
上海自贸区突破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束缚的经验上,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改革。
(一)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投资自由是市场准入的基础,也是自贸区开放度的重要体现。上海自贸区最早提出建立了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更加透明开放的备案制投资管理体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以清单形式列明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让外资企业对照清单进行自检,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即“非禁即入”模式。上海自贸区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2013版、2014版、2015版负面清单,2014版清单里的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条调整为139条,缩减幅度高达26.8%,2015版清单又再次减少17条[1],调整为122条,并全面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从中足以可见上海市政府在经济管理思维意识上的转变。在投资审批制度上,上海自贸区建立“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的服务模式,实现向“一个部门、单一窗口集中受理”模式的转变。在准入方式上,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制,并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二)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为提高区内贸易活动的自由度,加速要素跨境的流动,创造透明便利的环境,不断探索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加快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创新监管方式,并积极构建科学且便捷、以“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为导向的货物贸易监管体系,极大提升了贸易监管水平。上海海关推出19项举措,实施了试点区内企业凭舱单“先入区,后报关”,“区内自行运输”、“卡口智能验放”等制度,推行了“即时进出、集中申报”和自动审放、自主报税、联网监管、优化查验等便利化措施,实现了贸易监管的便利化、法治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安全化。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是在前期出台23项监管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现共已推出44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和便利化措施,其中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无纸化、分线管理、进口货物预检验、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进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全球维修产业监管8项制度在2014年10月就已被批准可在全国范围进行复制和推广,极大方便了外经贸企业。
(三)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开放创新是复杂系数较高的制度改革,在国际资本频繁流动的当今,无疑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何均衡金融创新、金融开放和有效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亟待突破的难点。上海自贸区在积极探索以資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主要包括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等四大重点。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下,上海自贸区已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支付结算、资金管理创新、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机构聚集、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已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以在上海市已通过系统接入验收的金融机构开设并使用自由贸易账户,并且上海自贸区也已建立了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国银行副行长许罗德评价:上海自贸区内“已形成离岸金融市场”,这也为进一步测试风险,大胆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探索了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贸区带动下,2015年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1 463万亿元,相当于五年前的3.5倍,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
(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
自贸区制度创新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正是自贸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抓手。政府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宽进严管”,当然这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提出了高要求。为了控制好风险,自贸区推进了内部监管信息共享,把工商、税务、口岸和金融等几十个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归集,形成部门协同和综合执法制度。同时,开通了公用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了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为每个市场主体建立了诚信档案,针对其信用情况进行评定分级,在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2]。并创设了信用奖惩联动机制,推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建立了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的工作机制,探索出监管信息的互联共享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事中事后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二、对江苏省外经贸深入发展的启示
江苏省作为距离上海较近的外经贸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进出口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亚军。但江苏省的外向型经济经过前一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后,亟需新的动力推动,尤其外经贸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改革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转变增长方法、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已经成为江苏省外经贸发展的迫切任务。因此,江苏省应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汲取其制度创新改革经验,与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浪潮同频共振,以加快实现外经贸的转型升级。
(一)赋予外经贸市场更多的创新空间
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上海自贸区的五大任务,其中第一大任务即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正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点。上海自贸区通过简政放权增强了经济活力,也带来了改革红利。仅2015年,上海自贸区就新设企业1.8万家,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外企数量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活力四射的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3]。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对于江苏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江苏省要想进一步扩大经贸开放领域,就应积极推动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优化简化职能清单,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赋予外经贸市场更多的创新空间,进而提升市场的整体开放水平,在顺应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基础上,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新型开放格局激发江苏省外经贸的新活力,学习上海自贸区在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上的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活力促发展,使管理更规范、更高效。
(二)大力推动外经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步入新常态,就意味着我们已告别了靠拼规模、拼成本支撐高速发展的外贸阶段,逐步由要素驱动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结合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方能取得新成效。上海自贸区正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改革中获得新优势,江苏省也已出台了《关于稳定外贸增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意见》。为了支持服务江苏省外经贸稳增长,我们应在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商品结构、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等多方面因势利导地培育新优势,并加大力度推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江苏省的外经贸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加快绿色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江苏省现已开展了“出口品牌提升”专项活动,不少外经贸企业参加了商务部出口品牌系列海外展,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扩大贸易企业的品牌产品出口。江苏省可以学习上海自贸区在打破惯性思维上的创新经验,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外经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外贸的稳增长。
(三)运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经贸企业
上海自贸区通过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大幅提升了贸易监管水平。而其“便利化”成效更多得益于“智能化”和“信息化”。上海海关和国检都依托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云端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和运用了高科技移动终端,实时记录查验通关进展情况,随时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交报告。以高科技移动终端的运用为核心的通关模式不仅让企业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也因为物流时间的节省而实实在在增加了盈利。在江苏省,我们也要加速运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纸质媒介流转传递的做法,用平板电脑代替单证资料,用智能手机代替对讲机,减少企业在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之间的来回奔波,整合企业在不同部门间重复的申报、查验及放行手续,有效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真正做到解放人力、提高效率,运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经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