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摘要: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开展了不间断地连续监测工作,全面掌握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和动态信息,以及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种群变化规律和生境变化机制等,以期为保护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094-02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3°50′~104°10′,北纬35°38′~35°58′之间,保护区总面积29580 hm2,其中:核心区9670.6 hm2,缓冲区6560.92 hm2,实验区13348.48 hm2。由兴隆山和马啣山两条近似平行的山脉组成,谷底平均海拔2250 m,最低处1800 m,主峰3670.3 m,属秦祁地槽褶邹系隆起带。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属高寒半湿润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昼热夜凉,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平均无霜期110 d ,年总径流量54 万m3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繁多,据资源本底调查,现有脊椎动物160 种,昆虫1048 种,蜘蛛87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14 种,省级保护动物6 种;现有高等植物120 科,450 属,1022 种,分布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本林、常绿阔叶灌木林,草甸、草原6 大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高达79.20%,全区活立木总蓄积69.42万m3,庇护和养育了5纲23目50科160种脊椎动物和1098种无脊椎动物,是甘肃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保护区有8个林区乡镇,47个村庄,4.8万人,人口密度107人/km2,是一个典型的被隔离的“林岛”。
2 监测内容及方法
(1)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是保护区管理的规范和有效性;保护区所保护的物种、生境、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状态;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区的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5 个方面。
(2)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采用系统监测法(在保护区内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固定样地确定的39个28.28m×28.28m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和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马麝野外种群巡护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3 物种多样性
3.1 动物多样性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160种,其中,鱼纲1目2科2种;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6种;鸟纲14目31科123种;哺乳纲6目11科25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马麝、金雕、玉带海鵰,白尾海鵰4种;二类保护动物有蓑羽鹤、鸢、雕、鹫、隼等全部隼形目、鴞形目鸟类11种;省级保护动物6种。其中,马麝是兴隆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无脊椎动物蜘蛛类88种,隶属于44属14科2亚科。
昆虫类1048种(亚种),隶属于15目155科720属。
鸟类两栖类动物有123种,分别隶属14目31科,优势种是:红胁蓝尾鸲、黄嘴朱顶雀、灰鹡鸰、灰喜鹊、大山雀和环颈雉,其中金雕、玉带海雕和白尾海雕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鸢、大鵟、普通鵟、草原雕、燕隼、红脚隼、秃鹫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两栖类动物有4种,分别隶属无尾目,锄足蟾科、蟾蜍科、蛙科,优势种是:蟾蜍和中国林蛙,无保护级别级。
爬行类动物有6种,分别隶属有鳞目石龙子科、晰蜴科和蝰科,优势种是:蝮蛇和烙铁头,无保护级别级。
兽类有25种,分别隶属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兔形目、食肉目和偶蹄目,蝙蝠科、松鼠科、鼠科、鼠兔科、兔科、猫科、鹿科:马麝、豹猫、狼、狗獾、草兔、中華鼢鼠、小林姬鼠和花鼠,其中马麝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石貂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石貂和狼为国际贸易Ⅱ级和Ⅲ级保护动物。
鱼类有2种,分别隶属鲤形目,鲤科和鳅科,无重要经济,优势种是:背斑高原鳅。
3.2 植物多样性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20科452属1022种。其中苔藓植物23科32属49种;蕨类植物12科19属25种(包括2变种);种子植物85科401属948种(包括11亚种,73变种和9变型),有大型真菌19科55属10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3种,分别为:星叶草,桃儿七,膜荚黄芪。还分布有大果圆柏、紫果云杉、巴山冷杉、榆中贝母等国内特有种。
3.2.1 高山草甸植物种群。
有苔蘚和被子植物两个门,形成了高山草甸群系,分布有21科、43属、74种植物。
3.2.2 湿地河道植物种群。
有苔蘚、蕨类和被子植物3个门267科、331属、459种植物,形成了柳栒、柳类、柳蒿、马兰蒿类群系,其中优势树种有:中华柳,中华黄花柳、齿叶黄花柳、青皂柳、水栒子、珍珠梅等。
参考文献:
[1]王香亭.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地调查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1~311.
[2]郝 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兴隆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2012(4).
[3]王义德. 甘肃兴隆山马麝资源保护对策研究[C]∥佚名.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