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华+杨晓忠
一、被“冷落”的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性较强,内容十分貼近学生的生活。是语文由课堂、书本走向生活的重要渠道;可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内容往往被认为是可教可不教的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对本单元文章的整体编排倾向的一个实践化步骤,内容上与单元学习内容有交叉。二是综合性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紧密,即使不教,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来解答。三是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应试考查中所占的分值不大,教师自然不愿花更多的工夫。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微课与综合性学习的对接,是网络时代教学信息化的要求。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1.以微课教授综合性学习内容,有利于节约搜集整理资料的时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话说风流人物》一节,教师可以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学生熟知的“风流人物”一一展示出来,人物的成就风采一目了然,学生的感受会非常深刻。如一边播放白雪皑皑的雪景,一边配音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再配上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的影像。然后将其他人物的事迹也以同样的形式讲述出来,节约学生翻阅书籍,搜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2.以微课教授综合性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进春天》一节,在鸟语花香的画面中,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然后教师充分调动思维,让他们说出有关春天的成语,春天的故事,有关春的古诗,或看着画面猜古诗,学生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将课堂氛围引向高潮。最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春天。我们应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储备知识。这样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真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
3.以微课教授综合性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
《到民间采风去》一节,可让学生利用周末闲暇时间把家乡的美景拍摄下来,把家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故事记录下来。调查当地节假日的风俗习惯,做好记录及资料采集。学生通过亲自调查了解,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教师汇总学生采风的资料,制作成微课,展示给全班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也理解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原来这么近。
三、将微课引入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做到“五要”
1.教师要精心备课。
教授综合性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微课视频的内容,既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生活,力争让学习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贴近学生的生活,活泼生动,视听结合。如《青春随想》一课,教师制作微课时,可设计四个栏目的内容:青春的心愿,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青春的颂歌。学生通过这四个栏目的讨论,对什么是青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要趁着青春,奋力拼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2.教师要巧妙引导。
综合性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十分重要。微课设计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然后应做怎样的处理。如《怎样收集资料》一节,教师将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以微课为载体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访谈,学会甄别,学会筛选,学会记录,学会汇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知道了怎样才能在资料堆里找到最有用的信息。
3.微课播放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在一个主题单元的内容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该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教师以微课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加深单元学习效果,又能将书本知识引入学生的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微课《世界何日铸剑为犁》可选择在学生刚学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后播放。学生在情绪上深受感染,沉浸在对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同情。在对战争的深恶痛绝的基础上播放,会让学生切切实实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4.微课设计要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书本知识的延伸,是书本与生活的粘合剂。如《走上辩论台》一节,教师可设计“上网的利与弊”,“关于克隆的争议”等几个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栏目,并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这样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利用科学技术,杜绝沉迷网络,痴迷游戏,不思进取的错误行为。凡事都有利弊,正确把握才能有利于自己,造福于人类。
5.微课内容设计要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写作实践融合在一起。即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口语交际是写作实践的前期准备,收集好素材,理清思路,明晰观点,增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在制作微课《让世界充满爱》一节时,将学生身边的小伙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把问题收集起来,把最深的感悟记录下来,最后通过剪裁构思,谋篇布局。因为有前期的写作准备,避免了学生在写作中不知所言,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闭门造车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 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亚娟《微课进课堂,阅读提质量》,[J]《现代教育与技术》2016年09期。
[3]闫云龙《基于互联网课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6年04期,第32-33页。
[4]李志超,余宏亮《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04期,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