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可见我们的科学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无疑是主体。可审视目前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占领课堂牵着学生获得知识,或实验教学只是为了验证知识的现象常有发生。发生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新课程理念,只有探究的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如何把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呢?笔者以《我们的小缆车》教学为例,采用了“同题再构”的方法,从教师“自导自演”的“浅层次的探究”,到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探究。
一、在探究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
《我们的小缆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安裝一个小缆车。现将这一探究活动的两次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1.教学过程(一)
师:出示一辆小缆车,提问学生“你用什么方法,让它动起来?”
生:用一根绳子拉。
师:绳子系在哪里?为什么?
生:应该系在小车中间,这样不改变方向。
(师把绳系在小车中间并拉动小车)
师:老师不拉绳子,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自己动起来?
生:钩子上挂一些重物。
师:这些重物我们可以用铁垫圈代替,同时出示铁垫圈。
(教师演示:把组装完成的小缆车在讲台上运动起来,小缆车在讲台中间停下来)
师:小车停下了怎么办?
生:绳子太长,垫圈在地上了就没有拉力了。
师:如果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来怎么办?
生:用铅笔盒或者用手挡住。
各小组领取材料,安装并调试小缆车。
第一个教学过程教师过多地采用问答的形式,牵着学生的鼻子在学习。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探究过程只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思维的空间很小,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
2.教学过程(二)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样材料,即小车、带钩的线,一些垫圈。要求每个小组安装小缆车,并且要求让它自己动来。
(学生先讨论安装方法,然后合作安装并玩一玩制作好的小缆车)
师:在安装和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要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在小车动起来后铁垫圈掉在地上,小车无法前进了。原因是线太长了,我们把线剪短了,就好了。
师追问:那么线多长为合适?
生1:以桌面到地面的距离长度合适。
生2:我们把绳子系在小车中间,小车变不会跑偏。
生3:小车要冲出桌面,我们安排一个同学用手挡住,就不会冲出桌面掉到地上了。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办法不让小车冲出桌面的好办法?
生4:我们用笔袋挡住。
从第二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个教学过程从“设计组装方案—分工组装—讨论遇到的问题—改进组装方法”,学生在探究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实现了主动探究。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
《我们的小缆车》第二个探究活动是: “一定的力,让静止小缆车刚好动起来”,这两次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1.教学过程(一)
师:给小车一个力就能使小车动起来吗?
生:不一定,这个力要足够大。
师:那么多大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刚好动起来呢?请你用桌上的材料进行测试。
师:刚才我们做测试,几个垫圈能让小车刚好动起来?
生:1个。
师: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出来的?
生:我们先放两个小车动起来了,再放一个小车也动起来了,所以认为一个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用垫圈作动力使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由于垫片比较重,小车比较轻,挂上一个垫片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那么比一个垫圈再小一点的力能不能让小车动起来?学生肯定是心存疑惑的,感到意犹未尽。
2.教学过程(二)
前面过程相同,得出一个垫圈就能将小车拉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用一个垫圈更小一点的力可能也能拉动小车。
师:我们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用小一号的垫圈。
生2:用大头针代替垫圈。
生3:可以用更轻的回形针来代替垫圈,而且使用方便。
师:老师这里有回形针,请领取回形针再次检测。
生领取材料进行检测。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这个教材两次教学尝试中,我们体会到在科学课堂上要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把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科学探究,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