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衍
路耀华先生24日在《环球时报》撰文,建议尽快筹建“中国工业博览馆”,以完整系统地展现我国工业化成就。其积极性值得肯定,但修建此类博物馆并非当务之急。
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对自身独特的文化进行传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这种传承既包括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的方面,也涵盖科技进步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是这个世界上唤起民族大众记忆最好的方式。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文化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加相关文化产品的提供成为现实需要,博物馆建设就是题中之意。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律,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如此。中国博物馆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确实能够通过展示唤起大众的记忆,二是要与大众生活现状或者现代科技发展相关联,起到指导作用。博物馆展示的本质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必须要有时代意义,满足广大公众生活的需要。这是我做科学博物馆相关工作20多年的最大体会。
人类建立过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但很多博物馆并未取得成功,甚至因为访客稀少而关门大吉,就是因为违背其内在发展规律。譬如建造“电信博物馆”,初衷是好的,但民众往往感觉通信就是正在身边发展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亲历其发展变化。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这类博物馆没什么意思,博物馆自身也面临沉重的展品更新压力,恐难维持。
当然,也有积极的例子,譬如消防博物馆的建造在展示与消防相关的发展历程同时,加入家庭消防教育的元素,能让大众学习到很实用的知识,所以内容虽看似冷门,但很受欢迎。
既然博物馆的使命是就某个领域深刻揭示其发展历程,就应不断向专业化发展。我国博物馆——尤其是工业、科技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精细化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末期,法国就建立巴黎工艺博物馆,展示工业革命内容及相关技术知识产品、工匠技艺,随后英国、德国、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开始陆续收藏展示。
不久后,这项工作出现一个大问题:工业产品的延伸扩展领域越来越宽,包括交通领域、电力领域、机械制造、民用产品、化工产品、重工业、轻工业等。其中一些子领域又可以细分,如交通领域包括航空、海洋、陆地交通,陆地交通又包括汽车、火车、自行车等等。这么繁多的细分领域,展品根本就是“收不胜收”,几乎没有一家工业博物馆能把它们都展示出来。
我去过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国际上还有一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应让更多的企业、事业单位展示本学科、本领域的科学文化,少建一些“大而全”的博物馆。譬如在日本,几乎每个大型工业企业都会从本领域出发,建立面向大众的博物馆,如丰田制造汽车、三菱机械等。这种从市场主体出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既能加强展示效果,又能节省公共资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是中国科协原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由张怡然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