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2017-03-29 02:20谢建社隆惠清
社会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残疾人

谢建社 隆惠清

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谢建社 隆惠清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各种困难与问题。本文试图从“问题”入手,分析当前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及其局限性等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创新,关键在于从挖掘残疾人积极的因素、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入开展,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积极心理学 ;残疾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服务技巧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总数约有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根据残疾程度来划分,重度残疾有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共5984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①赵燕潮:《中国残联发布我国最新残疾人口数据全国残疾人口逾8500万》,《中国残疾人》,2012(4)。残疾人总数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6.59%,即每100个人中间至少有6个是残疾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社会服务和相关的保障工作。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重要讲话,号召并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2015年1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要求;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再次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由此可见,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残疾人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与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分支)之一,主要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协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性活动。具体而言,专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帮助残疾人个人或家庭,挖掘残疾人的潜能,提高残疾人自助本领,针对残疾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支持和协助残疾人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为残疾人增能,让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有体面的回归。①谢建社:《探索街居工疗站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新机制新方法——以广州为例》,《重庆工商学院学报》,2013(2)。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康复工作。残疾人康复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②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42页。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康复过程中主要开展链接与动员社区资源的服务,如将有关残疾的知识、预防方法、康复技能等普及到社区健康工作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等人群中,以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教育工作。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关键环节,指社会工作者将教育视作残疾人享受与挖掘潜能的重要措施,帮助残疾人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三是就业工作。就业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残疾人寻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残疾人适应劳动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残疾人通过增能达到自助,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③同上,第143页。于是,就业问题成为了解决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重要问题。四是婚姻与家庭工作。残疾人的婚姻与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调适家庭关系。五是倡导和社会预防工作。这项工作指社会工作者在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残疾人生存的各种环境,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促进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获得更多的保障,促进残疾人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倡导者的角色和功能会更为突出,这也正是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与其他的专业人士的区别所在。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困境

随着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兴起,并深受残疾人的好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直接影响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由于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况,也使得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一些困境,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旨在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

(一)专业社工人才奇缺,制约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关键。而人才建设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在全国四百多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中,涉及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的少之又少,仅仅开设残疾人社会工作方向的高校也是寥寥无几。可见,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且专业伦理偏低,从而难以满足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

(二)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难以满足本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西方社会工作已经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西方文化的精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如何创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实践。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相反,是自上而下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从西方引进后,先是作为一门专业,在大学里进行教育和培养之后,由政府形成一种制度,最后才作为一门职业。从目前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实务的安排等方面,大多仍然是沿用西方的模式,而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著作十分缺乏。

(三)“问题视角”的惯性影响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创新

视角是指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态度。问题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思维模式,指以问题为核心,强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残疾人本身的劣势和不足上,基于残疾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帮助和改变残疾人的服务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其更侧重于强调残疾人的弱势方面。这种视角既影响了社会公众,甚至专业社会工作者对残疾人的看法,又导致残疾人对自身的悲观失望。①张静:《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在问题视角下残疾人之所以受到帮助,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有问题、心理上有缺陷,他们需要帮助。于是,社会工作者对残疾人的关注点也集中在问题、病态、偏差等方面,从而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由健全的社会工作者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为主的。虽然身心健全的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或培训,以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作为指导,为有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残疾人的经历和痛苦,难以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感受。所以,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健全的社会工作者在与内心敏感的残疾人建立专业关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多的困难。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保障亟待完善

由于社会对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的漠视导致残疾人处于弱势的地位,所以法律赋予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1990年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虽然有初步奠定了残疾人保障事业的法律基础,但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得残疾人的一些特殊问题得不到正常、合法的解决。如残疾人就业,政府、企业执行中的偏差严重存在,残疾人的“被就业”现象更加严重。相关《条例》规定的政府采购,即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也难以实施。目前,虽然有了按比例分散就业的规定,不雇佣可以征收就业保障金,但多雇佣如何奖励,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企业多雇佣残疾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提供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②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以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为代表而创立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主观层面上,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诸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包括人们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社会凝聚力、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社会工作者如何协助残疾人克服心理适应具有积极的意义。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时,可能不仅在于修正补强身心残疾个案的生理或心理功能上的限制,而且更要知道如何感知案主的积极心理特质,并且引导案主善用或发展积极心理特质,让案主更为快乐与自信。可见,积极心理学主张残疾人社会工作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社会系统自身存在的诸多的潜能和正向品质的引导和运用。

(二)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工作离不开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个体社会化及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人的态度形成的机制及其改变的规律,社会知觉的形成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精神压力与人的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与人的行为等等。”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页。社会心理学以对个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贡献是突出的,当残疾人的问题主要是与个人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案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格理论、人类成长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知理论等都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并且临床心理学里所用到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法,诸如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理情行为疗法、结构式家庭治疗等也常常被运用到社会工作的服务中。

积极心理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影响着社会的许多领域”②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念,可以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加以推广并使用。

2.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理念具有共通之处

积极心理学在探索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的途径与方法,与社会工作相似之处就是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创造力。③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而社会工作是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知识和专业技巧为基础,进行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④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社会工作具有助人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是一门致力于促进社会以及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学科与专业。从这个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是相通的,它们的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在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一直以来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常常是以分析残疾人的“问题”作为基础,再根据“问题”来制定服务计划,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社会工作者所关注到的更多是残疾人的“问题、病态以及偏差等”。当前,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部分残疾人出现了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情绪消极、发展挫折承受力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干预, 积极心理学是主张激发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物。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帮助残疾人正确看待社会,调整生存压力,应对发展危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价值观、幸福、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来“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也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成为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全新动力。

(三)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运用的案例分析

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将在立足于当前残疾人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的同时考虑到社会工作者受问题视角的影响,从改变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从改变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结合笔者在广州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经历,从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三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1.残疾人个案工作

在开展的残疾人个案工作中,积极心理学让社会工作者克服了过去寻找问题、与案主共同解决问题,转变为发现案主的积极方面,利用积极的因素推动案主个人成长,对其积极的经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的挖掘,比较有效地找到服务介入的突破口。一旦残疾人产生一种正能量,建立起残疾人对自身、对困难解决的信心以及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信任,就能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的展开。

案例一:小志,今年29岁,有先天性的智力残疾四级,与母亲生活,单亲。理解能力较差,但是能够与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孝敬母亲,但是又因为被他人叫“傻子”而感到自卑,与陌生人交流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现在母亲失业在家,小志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又担心因为自己的残疾没有办法找到工作。

社工接案后,运用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为指导。首先,社工从案主过去的积极经验出发,协助案主发现自身的优势——案主有较强的金钱观念,能够识别钱币;案主有在社区的工疗站工作,做手工赚取生活补贴;还有在空闲时间到公园里捡废品、卖废品补贴家用的经历。这些经历所带给案主的都是积极与正面的感受,可以成为支撑他找到工作的优势。其次,社工从案主积极的个人品格出发协助案主寻找其优势,虽然自己的智力残疾,但是他有一颗善心,知道母亲的辛苦,懂得感恩;虽然案主有些自卑,但是这也是其自我防御机制发挥作用,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这种善良以及纯粹的积极品格,可以成为他找到工作的动力。最后,社工从案主积极的家庭与社区环境出发协助案主建立并学会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就业资源,案主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是与母亲的关系很亲近,母亲能够及时地给予案主支持,而案主所生活的社区,街道与居委会很重视残疾人的服务,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也设有专门的残疾人的服务领域,为辖区内的残疾人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所以这样较为积极的家庭与社区环境中生活,只要案主有需求,就可以得到及时得到帮助。

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共同努力下,案主通过激发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学习使用电脑在网络上找工作、投简历,并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完成了职业礼仪、人际关系处理、入职前适应等训练,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竞争力,顺利就业。

2.残疾人小组工作

残疾人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内残疾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帮助残疾人利用小组过程来应对和解决相互的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周沛:《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残疾人研究》,2013(1)。由于残疾人在残疾类型、康复程度、就业趋向、兴趣爱好、服务需求、婚姻状况等方面,呈现出同类群体共性需求,因此采用小组工作来开展服务是尤为必要的。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是,协助小组成员一起挖掘过去与现在的积极经验和组员的积极品质,并且建立一个积极的互助平台,使小组中的残疾人在互动中提升交往能力,在沟通中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以促进残疾人社会功能的完善。

案例二:“甩掉心中烦恼”残疾人支持小组,是由10名20~25岁的残疾人组成,以调整残疾人的消极心理,舒缓压力,增强自信为目的,通过心理支持、释放压力的方法与技巧,让残疾人相互沟通交流,学会适当的减压方法,舒缓内心积聚的压力;并且通过学习有关的情绪表达技巧,改善残疾人自身的消极情绪和消极心理,增强自信,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活动的形式设置包括游戏与分组互动,同时融入视频、亲身体验等吸引残疾人积极参与。

案例三:“成长话题大家谈——智障人士青春期性教育小组”,小组由7名14~18岁的智障残疾人士组成,以协助智障人士学习正确的性知识,了解个人身体成长与男女特征;确立健康的性态度,以社会接纳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辨别性骚扰行为,学习保护自己;辨别友情与爱情,学习与异性相处、沟通技巧为目标,在小组初期社工通过各种图文、影片等形象生动的形式讲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小组中期,通过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让组员巩固学习到性知识;小组后期,社工用更加生活化的话题让组员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在社工与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目标完成了对智障人士的青春期性教育小组。

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行为给予肯定,以激发服务对象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挖掘服务对象的积极经验。特别是在案例二中,在积极心理学与梳理情绪疗法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学习了并梳理了情绪,鼓励组员用积极的理性思考,寻找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达到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压力,增强信心的目的。在案例三中,社会工作者抛弃以往认为残疾人是“有问题”“不正常”的观点,看到了残疾人也有获得青春期性教育、也有谈恋爱与走向婚姻的需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从“问题视角”向“正常化视角”的转变。在上述的两个小组中,都强调组员在小组中的互相帮助与支持,共同成长与进步,在较为宏观的层面来说,残疾人互助与教育小组的开展就是在为残疾人培养与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发挥的功能。案例二与案例三两个小组的成功经验说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促进了服务的创新。

3.残疾人社区工作

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区工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为残疾人营造积极的社区环境上。社区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合理利用是为残疾人营造积极的社区环境的工作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离不开社区,社区也是残疾人除了家庭以外,最直接、最主要的社会依托。因此,残疾人社区工作的开展,要在以残疾人为本的前提下,立足于其所在社区,利用社区内原有的服务项目,整合社区资源,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案例四:S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残疾人开展了鲲鹏展翅的服务活动。此项活动以社区内的康乐服务家园为载体,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重点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工作。鲲鹏展翅活动以就业服务为中心,构建“一体三翼”的服务体系,为残疾人修翼、强翼、添翼,促进残疾人康复,能力提升、支持网络构建,并分为三个阶段执行服务计划,起步、创新、圆梦,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残疾人而言,被需要和有价值是对其最大的肯定。S街道家综的社会工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看到了残疾人的社会价值,并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通过康复就业的形式,实现了残疾人的再社会化。通过残疾人的再社会化,促进了积极的社会环境的形成;通过积极的社会环境来促进残疾人的再社会化,营造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的社会氛围的良性循环,使得残疾人的社会工作服务,迈向有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方向。

(四)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效能探索

综合上述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效能,主要体现在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模式

1.通过心理辅导个案工作的方式激发残疾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

从社会工作者的主观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拓宽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视角,由过去的寻找问题,与案主共同解决问题,转变为发现案主的积极方面,并利用积极的方面推动案主个人成长,进而积极应对和解决困难。从残疾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对服务对象积极的经验、人格和社会环境的注重与强调,能够对残疾人产生一种正向强化,从而建立起残疾人对自身、对困难解决的信心以及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信任,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的展开。积极的主观体验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以及残疾人的身心康复就有重要作用。

2.通过开展能力培养提升残疾人的潜能与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生活的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等。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方法,培养残疾人积极个人特质,挖掘残疾人改变自身状况、解决自身困难的潜能,通过协助残疾人获得教育,满足其就业的需求,当残疾人的潜能得到开发,生存技能得到改善与提升,最终才能实现自助。

3.通过小组与社区工作建立残疾人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

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残疾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残疾人由于身体、精神或者智力上的缺陷,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可及性较弱,因此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协助其获取社会资源以保障其在社会中的生存权利。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关系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的媒体等。社会工作者通过残疾人小组工作、家庭社会工作以及社区工作,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并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倡导,以及社会预防等,达到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体现。残疾人社会工作助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它对于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积极视角的运用可以使残疾人感受到充分的被尊重和被关注,促进社会工作者站在残疾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残疾人的真正需求以及看法,从而有利于服务机构制定出符合残疾人切实需要的服务、政策以及福利,并促进涉及残疾人的政策、措施能真正地解决残疾人的问题,满足残疾人的服务需求。社会工作者从积极视角出发,挖掘残疾人的潜能,有助于消除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偏见,促进公众对残疾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残疾人对自身前景的乐观预期和展望,从而激发残疾人战胜困难的决心,最终会促进残障服务的开展和残疾人的改变。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提供理论的支撑,还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引入了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对于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将是一项有价值的探索。

Th 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Xie Jian-she, Long Hui-q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for disabled people can reflect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from one aspect. China's social work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in its infancy, and the problems are also understandab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mode of the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and its limitation. Using the inno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fi nd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disabled, including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can help to carry out in-depth social work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sabled people, improve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level for the disabled.

Positive psychology;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Social work service skills.

(责任编辑:卫小将 )

谢建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发展与弱势群里研究;隆惠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与社区工作研究。(广州,510665)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残疾人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