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陈洪江 南燕
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陈劲松 陈洪江 南燕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我国建设人才队伍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当前社会建设的水平和深度。本文对北京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基本现状、职业状况、专业水准、专业愿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指出了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如社会工作购买服务财政支持不足、社会工作者工资薪酬较低、社会工作人才再培训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强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社会工作有着许多专业上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工作实践,对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工作对社会建设的意义逐渐被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被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所重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又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可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理论和政策的高度。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国家层面,郭丁业主要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社工人才制度建设的文件进行了梳理,袁广盛主要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①袁广盛:《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学理论》,2012(19)。,倪莉莉则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②倪莉莉:《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1)。;在地区层面上,朱志伟、刘斌志、王春楠等分别对甘肃、重庆、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然而,以上研究多为学理的讨论,即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对策,鲜有学者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清晰地呈现目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作为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改革、发展较为前沿的地区之一,北京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成熟,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数量庞大,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2009年4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试点社区至少配备1名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资格证书的人员或具有本科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的大学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2010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召开了东城区公益项目信息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养老服务、居家就业等15类公共服务项目,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程。2012年3月,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印发了《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4年,北京市提出构建“1+3+N”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2015年1月1日,《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颁布并开始实施;同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使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向全市社会组织购买500个服务项目。在北京市普遍开展的“三社联动”等社区建设活动中,一些社会工作机构积极促进街道、甚至区级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社区工作,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的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目前,政府正在逐年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水平,进一步催生民间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机构设置,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尤其是非盈利机构的发展,合理减轻向社会服务工作机构捐赠善款的企业和个人的税赋负担。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受托于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组于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开展了一项针对“北京市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本项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北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参考。
目前,我国的人才队伍可以分为6支,分别是党政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概念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决定》认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
在我国,狭义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伦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提供社会服务与管理、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的人员。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广义的社会工作人才包含那些并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却也实际从事与社会工作职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例如在我国工会、妇联、残联、街道社区等领域从事工作的人员。②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 shgz/201204/20120400302330.shtml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比社会工作人才外延上更为狭窄、内涵上则更为丰富一些。在社会工作人才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对社会工作伦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获得,并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社区建设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无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构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本课题研究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亦被称之为“持证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形式上通过了民政部举办的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或者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的在职人员。当前部分“持证社会工作者”或者由于工作调动原因,或者原本就是从事各种类型的行政工作人员,他们目前从事的职业也有可能与社会工作专业无关。
在前期文献综述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共设计包含50个问题,分别包括基本信息、职业状况、素质感知和社会认知度四个方面。
(1)基本信息。涉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婚姻状况、薪资情况等基本信息。
(2)职业状况。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状况,包括就业分布、岗位状况、实务种类、从业时间、工作量状况、职业发展意向、忠诚度等。
(3)素质感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工作的感知方面,包括薪酬、工作环境、周围人的态度、工作困难和困扰、最大的期望等感知性问题。
(4)社会认知度。涉及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包括社会知晓度、认可度以及参与度。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样框是北京市目前掌握的持证社会工作者。根据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提供的“持证社会工作者登记”资料,北京市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持证社会工作者”,总共15429人。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数的比,设计为1 10,共发放1500份。根据北京市各区县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占总持证者比例,分别抽取各区县样本总量,分别为东城区119人,西城区187人,海淀区220人,朝阳区208人,丰台区196人,大兴区81人,石景山区65人,通州区58人,昌平区52人,房山区52人,顺义区52人,平谷区30人,怀柔区26人,密云区24人,门头沟区19人,延庆区14人,其他140人。在确定区县样本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登记在册的持证社工的名单目录,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各区县被调查对象。问卷最终回收144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133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88.9%。本研究所有问卷资料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现状
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持证状况来说,助理社会工作师有933人,占总数的70.1%,中级社会工作师399人,占到总数的29.9%。其中,女性社会工作者991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是74.4%,男性社会工作者仅有341人,占比25.6%,反映出女性在现有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占据着主力军的位置。在年龄分布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50岁之间,占总体比例的90%以上,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从婚姻状况上看,从事社工的已婚人数达到976人,是总体的73.3%,未婚人士占26.7%。就政治面貌来看,共产党员最多,占到49.5%;共青团员占到14.8%;群众面貌占到34.9%;民主党派成员占0.8%。
总体而言,北京市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学历水平较高,90.1%的受访者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65人,仅占到总体比例近5%。第一专业为社会工作专业仅占所有受访者的26.1%;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占到18.5%左右。由此可见,现有的人才队伍在专业化教育上仍需加强。(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职业状况
调查显示,北京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月平均薪酬,69.5%的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在2001~3000元之间。月薪4000元及以上的人数占6.2%。有7.5%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月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员工福利方面,社会工作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为97.2%,医疗保险的为98%,失业保险的为94.6%,生育保险的为88.1%,工伤保险的为88.3%,住房公积金的为84.4%。由此可见,北京市社会工作者享受 “五险一金”的比例较高。
从就业分布来看,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3.5%,15.5%的受访者就职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仅有8.5%和3.8%的受访者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团和基金会工作。从持证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分布来看,专职社工居多,占40%;项目负责人,占3.6%;一般工作人员,占到37.8%;管理人员,占10.1%;单位负责人占7.7%。
就社会工作实践领域来说,从事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工作者分别占49.2%和47.6%,从事过社区工作的占到了82.6%。(详见表2)在细分的实务领域中,受访者分别在亲子工作坊(27.2%)、老年(66.2%)、社区发展(42%)、社区矫正(29.2%)、青少年(55.1%)、妇女(31%)、家庭(42.7%)以及企业(11.7%)等领域从事实务工作。①社区工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社区工作,指社区社会工作,即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以社区为媒介开展的社会工作。广义的社区工作,往往被理解为在社区层面上开展的、与社区建设或社区发展相关的工作。这里的社区工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而是广义的社区工作。
表2 受访者职业相关状况
从工作年限来看,持证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7年以上的25.5%,5到7年的占到16.5%,3~5年的最多占到27.7%,1~3年占到的23.1%,仅仅1年以内的7.2%。通过“是否想过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促使您想离开目前工作岗位的理由”“如果您离开了目前的岗位,您对将来的职业的规划”三个问题,我们试图理解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忠诚状态”。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忠诚或前景来看,53.7%的社工选择留下,46.2%的社工选择离开这个职业。选择留下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社工认同、就业所迫和兴趣。选择离开的最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和社会认可度、支持度不够。
(三)专业水准
社会工作者认为,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依次为“开展专业服务受到资源和环境限制”(32%);“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度较低”(28%);“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足”(占14%)。(详见图1)
图1 工作的主要障碍
培训与继续教育,是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水准的重要途径。73%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参加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水准。然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仅有约30%的人“经常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多数受访者偶尔参加或不参加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排在第一位(40%),其次分别是社会学(28%)和心理学(12%)。(详见图2)
教育学心理学岗位能力提升公共管理其它
图2 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专业愿景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愿景主要涉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满意度、对阻碍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认知水平、对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的认知水平、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资薪酬等各个方面。
约半数的受访者对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政策表示基本满意或满意。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障碍”的调查显示, “政府不重视、财政投入不足”置于第一位,占40%,“社会工作薪酬待遇较低”(32%)为制约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障碍。(详见图3)专业社工组织目前最需要的支持分别为“政府支持”占52.8%,其次是“资金支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分别占到所有受访者的26.1%和12%。
图3 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障碍
本研究对北京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所涉及的一般人口学意义上的现状、职业状况、专业水准以及专业愿景等几方面进行了实证调查。基于调查发现,本课题研究就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财政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尽管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实施了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在内的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支持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其购买服务的力度还远远不足以满足促进北京市社会工作发展的要求。40%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人才队伍发展障碍”来自于“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据了解,2010年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设立以来,连续六年共购买2732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总计投入4.2亿元。已结项的2252个项目,参与社会组织达43500个次,服务对象1763万人次,开展活动35万场次,累计提供专业服务970万小时,撬动配套资金6亿多元。①《2016年北京市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将购买500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6-01/08/ c_1117712465.htm,新华网,2016-01-08。偌大的北京,2015年、2016年度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使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分年度向全市社会组织购买500个服务项目。从项目总数和资金投入上说,都是非常少的。政府应进一步扩大财政的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为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更大的财政资金支持。
(二)制定与北京地区相适应的社会工作者薪酬标准
提高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薪资水准、从业待遇,已经成为来自于一线社工的基本要求。根据此次调查,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已经远远低于其他行业。69.5%的社会工作者的月薪资水平在2001~3000元之间,7.5%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月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资料,2014年度全市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为77560元,比上年增长11.6%,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比2013年的5793元多了670元。北京地区有近90%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改从其他行业;部分进入社区或社会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职业前景渺茫而流失。“社会工作薪酬待遇较低”,被视为制约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障碍,占31.8%。促使被调查者离开社工岗位的第一理由,也是工资待遇低,占到41.7%的比例。在调查者中,67.1%的社会工作者认为北京社工的月平均薪酬应该在4001~6000元之间,21.8%的人认为应该在6000元及以上。北京市需要设立一套与北京高校毕业生相匹配的薪资水平、职业晋升途径等来吸引优秀的社工人才。
(三)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制度
从调查数据看,73%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参加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水准,有约30%的人“经常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排在第一位(40%),其次分别是社会学(28%)和心理学(12%)。从目前调查数据看来,专业背景不深,专业知识不够,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必须接受最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伦理和方法教育,必须持证上岗。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每年必须完成固定学时的社会工作培训,以保障知识的更新。此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多来自于西方社会学、心理学乃至于宗教、哲学等理论,和西方社会的生活实践高度相关。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如果要想扎根于本土,必须实现自身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否成功取决于它和其赖以扎根的思想传统、文化传统以及生活实践、现实需求等是否相契合。因此,在持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过程中,本土化是不可缺的。
北京市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甚至设置了社工硕士点,但是这些高校毕业生中的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并不是非常熟悉社会工作的实务。一方面,从事实际工作的实务工作者,需要专业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则需要实习基地来验证自己的专业性学习的成效。由此,有必要整合北京高校教育资源,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分类教育培训、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和能力水平认定培训等等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一线社工的实务能力建设
从调查数据来看,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持证社工,达到15.5%,高于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基金会、社会团体等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者之和(12.3%)。另外,持证社会工作者在居委会就业的占了63.5%,是个非常高的数字。从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持证社会工作者分别为49.2%和47.6%,从事社区工作的持证社会工作者达到82.6%。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即一大部分持证社会工作者在居委会中从事工作,他们从事的社区工作实际上和传统的“居委会工作”非常类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只有真正从事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持证社会工作者”,才能够真正地被称为在一线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社会工作者,不仅缺乏从事一线社会工作的能力,而且也缺乏这种从事一线社会工作的机会。
所谓一线社工指的是真实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就像警察要维护社会秩序,就要到大街上执行巡逻警戒任务,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一样,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能,也应该是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而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或者作为一般工作人员(占到37.8%)。应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促进针对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的一线社工的发展,推动社会工作的实务化发展方向。
(五)完善相关制度提升社工职业化水平
加快制定与北京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能力水平认证制度,实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登记注册管理制度,从而形成长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措施,已经成为促进北京市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明确规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基层社区等设置一定的满足职工利益、社会利益的社会化的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将社工服务嵌入制度体系中,扩大社会对社工岗位的需求。由此,迫切需要完善社会工作组织建设,其中包括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机构登记办法、机构内部设置、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社工机构评估制度等等。
(六)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
从调查中得知,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障碍”来自于“社会认同程度低”。在有关“工作障碍”的调查中,认为“开展专业服务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达到32%,认为“社工的社会认可度低”达到28%,认为“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服务不认可”达到10%。因此,应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组织在社区、街道、学校、市府等各个层次上宣传社会工作及其相关知识,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工作知识竞赛、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等,引导市民、企业等认识、了解社会工作、肯定社会工作,增加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促进社会、企业等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欲望。同时,深入推动社会志愿服务,进一步将义工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社工开展活动提供有益的辅助力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发动群众,群众参与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党政学校开设社会工作相关课程,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研修班、工作培训班等,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街道、镇基层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轮训,普及社会工作知识。促进公务员学习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了解社会工作的工作技能和方法,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七)健全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有9%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工人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是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政策法规的完善,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有助于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从制度上保证社工薪酬达到一定的合理水平,这是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系列制度,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财政拨付、人事编制、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税收优惠、人才晋升、志愿队伍建设等等多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法规保障。目前在北京各大社区推广的“三社联动”是很好的政策实践,然而仅仅在基层水平推动,还远远不够,必须下决心在顶层设计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机制,以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Th 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cial work talent team of Beijing
Chen Jin-Song, Chen Hong-Jiang, Nan Yan
Social workers are important part in our talent team, which concern to the level and depth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talent team in Beijing",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ccupational statu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visions of social workers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talent team. Im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责任编辑:吴世友)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16XNI007)项目成果。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沈小平书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南燕秘书长等的大力支持,陈淑琴、马延斌在资料统计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并致谢。
陈劲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本土化、社区建设,(北京,100872)。陈洪江,安庆市怀宁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教育,(怀宁,246100)。南燕,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建设,(北京,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