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7-03-29 15:03:1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人格政治

吴 暇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索

吴 暇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终端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围绕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模式,以期对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培养有所裨益。

思政课;完整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具体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呈现,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等。这些都离不开完整的人格,正直、纯静的灵魂需要完整的人格保证,而完整的人格和正直的灵魂才能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郭立维等很多案件无不提醒着我们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而应试教育的藩篱模糊了我们“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摆脱应试教育包袱的大学生奔向他们理想的“象牙塔”,“象牙塔”里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承担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完整人格”是陈秉公教授在人类学学科领域提出的一个主体人类学概念。他依照主体人类学原理,提出人类学研究应从整体上研究“人本身”,并具体照亮“人本身”。通过研究“完整人”的本质和本性及“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研究具体的“完整人”生命本体的生存方式、价值建构和人格建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人格建构理论是人类认识自己和掌握自己命运的理论基础,是高校思政课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意义

完整的人格有利于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在个体之中,完整的人格凸显的是个人的幸福和美好;在群体之中,完整的人格凸显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完善。完整的人格关乎个人的幸福和个人梦的实现,同时关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梦的实现,而完整人格教育正是一条通往美丽梦想的光明大道。

1.实施完整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即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主体来构建。要做到这“四个和谐”,需要主体具备完整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三观的建立及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的当代社会,高校正是进行完整人格教育的基础平台。高校将完整人格教育纳入其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国民完整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实施完整人格教育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方面

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一九〇〇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基本目标就是塑造完整的人格,满足被教育者本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让受教育者拥有掌握幸福人生的智慧和资本。因此实施完整人格教育,做到人与自己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方面。

3.完整人格教育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首先,完整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及生存的重要前提。一个人格不完整的大学生,很难收获美好的爱情及幸福的婚姻,其可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可能无法正常参与工作与享受生活,甚至可能走向犯罪道路。

其次,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社会,人们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想成为人生的赢家,大学生除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职场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拼搏进取的精神、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培养完整的人格结构和较高的人格素养。

(二)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责任,而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完整人格教育的责任。这种结合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照科学方法和教育规律进行言传身教和人格引领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完成的,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完整人格教育是高校人格培养的重要平台,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国外人格教育经验的借鉴与探索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人格教育经验值得借鉴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人格教育更加强调教育效果的内在性,强调个人的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教化和自我控制。我国当代人格教育也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于各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中。由于完善的国民人格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完整人格教育的成效甚微。西方国家较早时期就非常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美国教育的焦点之一。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及20世纪早期其他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都将人格教育当作学校的天职。西方国家重视高等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更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在肯定主体个性的同时重视个人在社会中应遵循的价值,培养个体有效承担社会责任的个性品质。因此西方的人格理论更有利于客观地解决现实问题,更有利于解决人与社会的冲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

早在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就强调,“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培养日本公民精神和发展健康体魄,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崇尚劳动和责任心,具有和平国家和社会一员的积极态度。”[2]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考试地狱”及“教育荒废”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国家及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为了消除“教育荒废”,日本开始了以“终身教育”“人格完善”为口号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落实“人格完善”。日本的“人格完善”教育,包括尊重并完善每个人的人格,尊重并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3]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培养,日本变“学历社会”为“学习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三、在思政课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高校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

1.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新高等教育理念

人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会讨论教育的科学层面,但往往会忽视教育的哲学层面,即教育的本质、宗旨和规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培养人。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开展的目标是为了协助学生,不断培养其自身的能力,使其人格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触。爱因斯坦认为,当青年人离开学校的时候,应当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教育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知识文化的传授上,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发展、心理素质的完善上,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

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协同规律”角度完善高等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不仅要求教育者对这一教育理念有清晰的认识,还要求被教育者能认识到良好品德的养成、完整人格的培养对个人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并形成自我教育的思维模式,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协同规律”。“横向协同规律”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三体一要素”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应当在诸要素方面协同一致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个人要想培养和形成完整的人格,首先要有已经内化的良好人格意识,即在了解相关人格理论的基础上,自发、自愿、自觉地完善日常生活中的人格行为选择,在不断的人格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完整人格。因此,借鉴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协同规律”,完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中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1.高校思政课程培养目标的完善

在当今世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人们更愿意在完善的精神世界里构建更优化的生存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世界。这一宏图愿景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促使教育者不断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接近这一生存世界。高校将责无旁贷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大学生人格教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时代精神,也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根本指导目标。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不可脱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可摒弃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应重视和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使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真正在高校思政课课程培养目标中得到重视。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探索

具有完整人格的大学生应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和言传身受,更需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洗礼和检验。人格力量的发展高度依赖个体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最直接和生动的方式发展着自己的人格。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意义重大。

依照陈秉公教授的完整人格理论,完整人格的培养可以从“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人格行为选择力”三级结构入手。“人格需要力”是人的生存本能,大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本能地培养和追求自己的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是完整人格教育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中贯彻思想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反省力的考察和评价。“人格行为选择力”是在个人反省力的培养过程中慢慢提高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反省,总结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的“人格行为选择”提供思想准备和思想前提。随着“人格判断力”的提高,学生的思想会更加成熟,适应环境的能力会增强,人格会更加完善。

四、结语

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等教育终归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人、培养人。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之路上,完整人格教育必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又一目标。我们依据陈秉公教授的主体人类学“完整人格理论”,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重视人格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有望看到大学生人格结构更趋完善、思想道德素养普遍提高、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我们距离“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目标越来越近。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07.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5.

[3]王义高.日本的“考试地狱”与“人格完善”[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G641

A

2095-7602(2017)09-0123-03

2017-05-23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校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实验研究”(JGJX2015B31);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GH150551)。

吴暇(1981-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人格政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