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纪 磊,郭传友,宋运贤,吴晓敏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推进和完善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张 强,纪 磊,郭传友,宋运贤,吴晓敏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现状不佳,存在着诸多制约工作质量提升的问题.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完善,并根据所指导本科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为高校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提升服务.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意义;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本科中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国内诸多地方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都逐渐试行并推广这种制度,这对于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价值,可充分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特殊需求通过配备专门导师实现高效育人.目前国内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深入分析并探究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发展与创新有重要价值.
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在于由专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辅导,提高本科生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但是从应用现状来看,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少高校学生反映导师制并未对生活、学习带来较大帮助,甚至流于表面、发生异化,这对于导师制服务高校生成长极为不利.从教师层面来看,学校内部对参与导师制的教师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加之教研任务重,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难题的教师较少,无论是责任心还是精力都难以跟上.参与导师制的教师本身来源不齐,辅导员、任教老师、优秀毕业生等都是参考对象,在缺乏专门培训的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导师制的服务价值,而且由于导师制在分配中多数采用随机模式或者分配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也会影响师生合作实践效果.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多个问题制约着该制度的应用与发展,比如导师制定位模糊、缺乏运行保障机制、师生匹配不科学、激励保障举措缺失等.导师制能提高本科生的学术能力,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国内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一定经验,但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完全不同的状态决定了初步发展中必然会受影响,普遍存在“导师不导”的情况.由于导师本身日常工作中有相关考核标准与要求,所以必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教研工作上,无疑会导致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并且无法将教师在导师制中的工作贡献进行量化评估,不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性.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最根本目的是建立师生之间的优质沟通联系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与生活疑难问题,学生们对导师制的轻忽以及选择导师时的盲目性都会进一步制约双方之间的沟通合作,从而造成导师制践行过程中的种种麻烦.
研究现状表明,目前在本科生院校中推行导师制时,存在师生交流少以及互动意识比较淡薄等现实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制约着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从一定程度上讲,导师主要是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既然涉及到交流,那么就必须要有可以交流的内容,而且也需要构建相应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教学实践表明,在本科生院校中推行导师制,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才华与才能的显现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有助于将各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各大高校在本科生中所推行的导师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时候由于交流内容的不固定,使得导师在指导内容时显得很随意.另外,院校的一些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很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经常显得手足无措.一些高校中缺乏导师对学生指导的场所,很多时候,老师与学生就像是在打游击,缺少见面以及交流的机会,进而使得高校本科生在推行导师制时遇到重重困难与障碍.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我国对本科生的教育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本科生院校中推行导师制将有利于学校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了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将有助于调动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学分制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选课制、导师制以及学分绩点等相应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科生导师制将有助于学分制的推广,而在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是很自由的,这对于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选课上常常会感到无助,只能根据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选课,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鉴于此,本科生必须配备有相应的导师,导师通过综合的测评与分析,来断定学生适合那一课程,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不仅有助于高校老师的教学,而且还能够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校往往过多的注重老师的教学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功能,这样将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导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辅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导师是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由此可见,导师在本科院校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导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其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对于指导学生的思想也有着关键的影响,而且导师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科学、合理的指导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高校的导师大多具备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很多情况下他们能够从所从事的专业入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也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因材施教.此外,导师的设置,还有助于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帮助学生更好的走上从业岗位.
3.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由以上我们可知,一些高校中虽然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是一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比较少,不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鉴于此,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导师指导模式,为广大师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拉近广大师生间的距离.高校可以为学生们设置一些“导师课”,要求学生去聆听导师的孜孜教导,了解导师的殷切希望,高校还可以设置一些“导师工作日”,要求导师主动的亲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感,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高校还应不断创新导师指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导师指导模式,发挥导师制的真正功效.科学、合理的指导,是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指导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导师指导工作,不断创新导师指导方式,除了面与面的交流方式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平台,将自己的心声告诉导师.而且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的本科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导师进行一些学术问题的探讨,通过多渠道来改善高校师生间的关系,帮助导师制有效实行.
3.2 不断健全导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健全的导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离不开工作评价制度的支持,鉴于此,各大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方法,不断完善导师的评价机制.对本科生导师的评估,可以通过导师自评、学生评教以及院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而且学校还应将导师的评估方式与导师的工作报酬以及职称相挂钩.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导师应给予职称上的评定,同时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励广大的导师不断努力、进取.此外,高校在广大的导师受聘期间,应该按照相应的学时数给导师安排工作量,以使得广大导师享有该有的津贴补助.对于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发表了论文,参加了竞赛活动的,都应该给与导师嘉奖与鼓励,对导师的工作给与认可,不断提升导师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3.3 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认可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而导师在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高校必须要深刻认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本科生的导师指导工作.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从整体上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将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本科生的导师除了担任专业课老师外,还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可以说本科生的导师除了从事相关的教学与教研活动外,还需要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由此可见,导师在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方各面,因而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高度重视导师制的推广,突破原有思想理念的束缚,在本科生院校中建立系统、完善的导师制度.导师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高校辅导员在知识以及教学理念上的不足,不断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要,真正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进而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提供有益的借鉴.
3.4 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由以上我们可知,导师在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已势在必行.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完善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发挥导师的作用.导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还应该弥补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刻意识到导师工作的重要性,慎重选择班导师,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班导师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吸收更多优秀的教师担任班导师,不断壮大导师队伍,使得班导师队伍结构得以优化,充分发挥班导师在教学以及育人方面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发挥高校导师在本科生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为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避免本科生导师制成摆设,必须对这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创新指导模式、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匹配制度,以确保导师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
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定位,要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清晰的定位,对该制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目标进行明确,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对制度进行完善,确保教师能够真正在导师制背景下发挥其服务学生进步发展的作用,通过合理调整教师科研工作、导师工作的比重与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激励作用,从而督促广大师生进行积极沟通与交流,为高校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持.
地方高校管理层要加强对导师制的关注,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围绕导师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进行深度开发与挖掘,真正针对学生个人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规划,促进其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格等各方面综合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完善各项能支持该制度有序进行的配套措施,通过加强国内外高校交流充分讨论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对认可度高、运行效果好的运行模式进行推广,让更多有益的举措在广大师生中得到应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高校管理层要在政策上做适当调整,关注师生交流的评价模式,通过良好的政策与有效的制度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应用学分制组织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应用过程中可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所要修读的课程,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支持学业发展规划,比如实施“兴趣课题”计划,在教师科研工作中征集可供本科生参与的研究课题,通过成立课题小组通过师生协同合作完成教研工作与学习,或者将本科导师制工作列为教师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纳入聘期工作考核,以提升导师制工作质量,抑或者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情况进行定期考察,对学生配备导师情况进行考核优化,推行双向选择等,通过诸多举措服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对于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培养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有重要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1〕田方林.再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13(4):6-9.
〔2〕刘淑强,吴改红,郭红霞,等.纺织工程专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几点建议——以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6):141-144.
〔3〕赵静亚.基于管理学组织理论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16-119.
〔4〕王晓宁.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2015(5):13-14.
〔5〕王卓然.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建设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2013(7):35-36.
G648.4;G640
A
1673-260X(2017)02-0164-03
2016-11-0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02014jyxm164);省级/校级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3tszy018,800862);淮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jy14105);淮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jy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