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靖 杜 菲
学术图书编辑如何应对碎片化阅读趋势
曹 靖 杜 菲
图书出版在当前的阅读环境中,面临着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冲击。除了做好编辑自身的工作来应对这一冲击外,还应该结合出版技术发展的现实,通过数字化出版和超链接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这对编辑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书编辑;碎片化阅读;数字化出版;超链接
[作 者]曹靖,管理学博士,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副编审;杜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编辑。
“碎片化”的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裂成零片或零块,“碎片”这一概念在19世纪就受到一些哲学家的关注,20世纪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甚至认为整个现代世界文明都是由“碎片”组成,“碎片”中隐藏了人类文明的真实内容。[1]我国的图书出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达到辉煌的顶峰。然而,图书出版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光环逐渐退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急剧变化,导致了图书出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一挑战有相当部分来源于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即图书的出版面临着碎片化阅读的挑战。而在现实中,“碎片化”阅读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阅读者的结构层次。阅读者是具有不同的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者对于不同的内容和阅读方式有着自己的偏好。在对于现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对一本书进行较为大量全面的阅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碎片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要是移动设备在手,碎片化阅读随时可以进行。
(2)相关的内容信息。信息内容会随着人们消息的更新而时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消息其实完成了被碎片化切分的过程。为了满足不同人的爱好和要求,各种运营商会主动将接受消息的人群碎片化加以分割,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消息传播,这种传播对象的碎片化自然而然带来的也就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3)相关的载体工具。碎片化阅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于其便利性,而这种便利性的载体就在于各种移动设备,这些阅读工具全面地保证了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者可以自由地接收信息或者发表看法,这些阅读工具彻底地拉近人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碎片化阅读的坚实基础所在。
(4)花费的阅读时间。与传统阅读不同的是,碎片化阅读不需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应对阅读的任务,零碎时间是碎片化阅读的主要时段,可以说,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阅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时间的利用价值,因为碎片化的时间是无所不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碎片化时间比比皆是,而利用这种时间进行阅读,显得极为经济。
然而,随着碎片化阅读的大行其道,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逐渐暴露无遗:
(1)碎片化阅读的内容相对较短,而且对相关问题的表述也难以全面完整,这就往往造成对问题的一知半解,甚至谬传,而一旦出现对信息理解的失真,必然会造成不良社会现象,严重的甚至会触犯法律法规。
(2)碎片化阅读虽然省时,可以较为迅速地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但也会使得阅读者只关注那些较为突出和自己需要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图书整体的阅读和把握,这也会导致对图书,尤其是学术类图书全篇通读兴趣的降低乃至丧失。
(3)碎片化阅读虽然很方便,但由于获取信息的方式的简单、快速,导致人们经常以“复制粘贴”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不会深究其中的因由,缺少思索,甚至导致人们创新能力的极大降低。
可以看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导致人们阅读行为的巨大改变。而这种阅读行为的改变,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原有的出版格局。既要适应碎片化阅读的大势,又要克服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种种缺陷,是当前出版业尤其是编辑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需要耐心地应对。然而阅读的碎片化时代到来得如此迅速,使得传统出版业在新形势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化解这一严峻的挑战,对编辑的素养提出全新的要求。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学术图书的编辑,必须调整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应对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挑战。
(1)高水平的图书策划能力。与碎片化阅读化相伴相生的,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信息的点,而不是整个信息面上的认识。这时,一个好的、具有敏锐直觉的编辑,就必须能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发现对大众具有较为普遍吸引力的关键闪光点面对新闻事件,编辑同时要作出深入的判断,以其精练的编辑策划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挑选有价值的东西,分析这一闪光点是否能支撑起一本图书的内涵,并对作者产生吸引力。同时,学术图书不同于言情小说一类的出版物,其立足点必然是严谨科学的学术观点和分析结论。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专业主义,如何将具有学院气息的内容,以其某个闪光点作为突破口来吸引读者,在碎片化阅读的大环境下,挖掘出学术图书内部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是一项极为综合的能力。
(2)优化图书版面设计,必须要适应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碎片化信息时代导致读者的碎片化阅读成为趋势,图书的版面设计不如报纸那样灵巧多变,更多的是归于统一,这就要求编辑在版面的编排上要多加心思和创意,将刻板的学术内容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处理,使读者更能有效阅读。越是厚的图书越要注意这一点。首先,各级标题要简洁明了,如果标题较长,就需要编辑主动提炼标题里的关键文字加以突出。其次,在内容的表达上,也要通过字体、花纹、边框、图标等方式,将文中有特色和重点的内容标注出来,以较为活泼的形式来迎合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最后,全书无论是段落长度,还是具体小节的篇幅,都应该适度,必要时可以用各级小标题来加以分隔。
(3)认真做好基础编辑工作,当好图书文字的把关人。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很多,比如严格的政治素养、敏锐的读者意识、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等。学术类图书,其立身基础就在于专业性、学术性,在这方面把关不严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用专业的眼光加工书稿,用全面的眼光统筹全书,这才是学术类编辑应有的严谨,这种严谨绝对不可以随着阅读碎片化而碎片化。编辑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编辑工作是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过程的,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这种创造性的基础就在于编辑扎实的基本功,无论阅读的形式如何改变,对基础编辑工作的态度不可以改变,对出版工作的一颗赤子之心不能改变。
(4)编辑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图书本身的一部分。近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编辑学问大家,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在这些书中,编辑甚至起到了第二作者的作用,为图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精神产品的“把关人”,编辑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这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来源于很多方面,书品如人品,这种修养可以从其编辑的图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图书增添出编辑个人的独特魅力。而这种深刻的人格修养,也可以保证编辑不会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掉图书出版的初衷,打造出自身的公信力。
面对碎片化阅读,通过提高编辑自身的素质,在传统的纸质媒介环境下,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在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学术图书进行数字化出版,利用新的形式来处理新问题带来的冲击,碎片化阅读时容易产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阅读工具问题,不同于以往的纸质印刷品,现代的电子阅读工具在通过合理的设置后,读者是可以自行调整想看的字体和背景的,甚至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画和声音,这就极大地缓解了学术图书乏味的问题。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在数字化出版条件下的高效碎片化阅读,还必须通过超链接手段。所谓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个图片以及音频和视频,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超链接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之一,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的联通,构造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更加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打破了线性印刷文本对人思维的束缚局面。而且这一链接保证了已经形成碎片化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迅速获取所需内容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在其中附加上编辑的一些想法和提示,使得读者在快速有效获取所需内容的同时,接收到编辑对相关内容总结和提点。这一方式尤其适合理论知识较多的学术书籍,它使得阅读者既能把握住全书的要旨,也能使阅读者保留对通读全书的兴趣,而非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可以说,在阅读习惯和出版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如何突破传统定势,按照“海量专业资源的结构化聚集”的特点,恰当运用和借鉴互联网超链接技术,使学术类图书能全面适应适应年轻一代的新阅读方式与需求,借助新兴的出版技术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摆在编辑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这其中所蕴含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编辑技术的界限,需要编辑与时俱进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用新的视角做好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编纂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术图书出版物。
[1]张红军,王瑞.论新媒体时代热播电视剧的“碎片化”接受特征——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J].现代传播,2012(10):50.
[2]刘笑盈,康秋洁.转型迎战数字化大潮,没有完成时[N].人民日报,2014-07-17.
[3]刘东风.浅谈超链接在出版中的运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2(12):39.
[4]郝振省.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5]白冰,徐金佳.触控时代的数字化互动出版探析[J].现代传播,201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