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潇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综述
肖 潇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在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下,建立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综述
在多元速变的现代社会下,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深刻的变革和冲击,当代教育日益重视以人文本,强调教育的人性化、自由化、个性化.教育部在2011年2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可见,只有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才能与时俱进的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建立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分析其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消极心理预防和治疗.即对个别心理有疾病和心理困扰的学生诊断与治疗,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二是对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塑造.面向所有的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激发其心理潜能的发挥,发展其良好心理品质.
需求是指内在需要,是指个体当前的心理状态和理想的心理状态之间失衡引起的缺乏状态.[2]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国内有关学者也将其称之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是指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理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调整和缩小这种差距.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更侧重一种内在需求,是指个体自觉产生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欲望和要求及自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求知行为.这种需求可以驱动大学生自主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论界一直在尝试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切入点,试图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切合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纵观国内现有文献,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态度需求、内容需求、实践形式和实现途径六大方面入手.
大多数学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访谈调查为辅,如蔡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问卷》,罗鸣春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吴萍娜编制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等.
国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学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教授、其他社区居民、老人、外来务工等特殊群体,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覆盖面广,涉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如高职生、研究生和开放教育大学生等,不同专业如医药类大学生和师范生等,不同地域如西部地区,均有覆盖.
对现有的文献整理发现,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均有较高程度的需求,其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历背景等的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需求的程度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需求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服务需求要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也存在年级差异,王福臣(2016)对师范生的相关需求调查得出,大一到大三的在校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呈现出“U”型结构,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大一新生的普遍入学适应不良和大三面临就业的焦虑相关[4].不同生源的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也存在差异.有研究标明,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更为强烈.
综合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具体内容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择业和职业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恋爱和性、情感与情绪管理、对抗压力与挫折、自我调节的方法与技巧.在大部分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和择业职业发展的心理教育需求占据所有需求的前两位.对自我认知的帮助和指导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关注.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有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被关注被理解,此外,对专业和前途的迷惘是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其内在潜力的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和重点.
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心理书籍和杂志阅览、网络教育和辅导等形式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已有的调查得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类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都受到了学生群体的青睐,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如吴萍娜(2014)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选择是:心理健康讲座(37.9%),心理健康网站 (37.8%),心理咨询辅导 (37%),心理健康课程(36.4%),心理素质拓展 (36.3%),心理书籍荐读(31.5%)[5].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和辅导依然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国内,不少学者专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有研究指出,传统的灌输式的心育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情境式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团体活动法等多样化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更容易被学生们接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越来越受到各类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青睐,传统的心理书籍阅览已不再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王浩等人专门针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和需求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形式的心理测验、讲座和知识宣传, 认为比传统的方式更有效[6].
国内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的,主要围绕以下三项内容展开阐述的.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即丰富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性差异性.即因材施教,不同年级、区域、性别的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其次,建立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运用自我调适的方法“助人自助”,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和转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对以往文献进行归类和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问题进行了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大多集中在对传统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的探究,课外非课堂的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教育的多元化,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非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大多数为自编的心理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有待实证,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对心理需求的文献梳理和深入访谈欠缺,研究方法单一.因此,编制一套信度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量表可弥补研究方法上的空白.
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调查上,主要集中在对研究数据结果和原因的探究,对需求的实践和对策研究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体系化,提出的对策建议也仅限于对个别问题的一般性建议,推广性和借鉴性有待提高.
如何在当代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立足于大学生的需求,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与时俱进的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该领域主流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还可采用理论研究如文献研究法、质性研究如访谈法以及个案分析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够使得研究结果更全面和客观.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者需要与时俱进的培养大数据意识,结合大数据技术,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特征如手机、微博、微信、QQ群的社交平台、校园网络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等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了解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和特点,此外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团体辅导等形式掌握学生的互动情况,及时掌握和预测学生心理需求、情感走向和行为动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针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文献鲜为少见.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和关注空前高涨.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在了解学生的多元化的心理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希庭.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施光荣,许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2(04).
〔4〕王福臣.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及体系构建[J].淄博师专学报,2016(01).
〔5〕吴萍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调查与对策———以福州某高职院校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6〕王浩,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态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
〔7〕孙江洁,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B84;G64
A
1673-260X(2017)10-0063-03
2017-08-11
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O2O视域下的高校隐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项目号:2017GXSZ0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