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

2017-03-29 15:03彭美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美育马克思主义

彭美贵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

彭美贵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存在逻辑前提。当前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亟需认真思考与积极面对源自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诸多难点,切实采取多方面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充分发挥美育合力的基础上,努力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稳步提升。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以美育人

自2007年团中央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2012年“青马工程”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以来,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对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近年来加强高校审美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审美素养与水平,这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素质提升的应有之义。2017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整合各方资源充实教学力量,改善美育设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1]。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一项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且相当紧迫的研究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存在逻辑前提。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必须紧扣难点问题分析,厘清存在问题,突出强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升的现实针对性及有效性,在通力合作破解难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稳步提升。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观点、价值目标、形成过程及历史地位等思想观念的有机结合,内在涵摄马克思主义关于审美教育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及实践归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所阐发的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根本任务与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根本使命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健全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二者共同致力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具有历史深邃、价值完满、方法独创等理论特质,既继承传统,又指导当下,并开辟未来。

它不仅是当前我国高校审美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精神指引与宝贵财富,更是引领提升当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

首先,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实践生存层面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勾勒出广阔深远的历史文化图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163,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明确宣示了人应当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无比深刻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深邃度。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深刻揭示了正是由于遵循美的规律进行构造,人才得以造就个体审美关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同时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得以持续不断地获得丰富而全面的审美认知、体验、感悟以及评价的实践根基与现实可能。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理性克服了席勒从抽象人性、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分析考察美的本质的思想束缚,进而促使人们获得关于美的观察和审美教育的科学理解及实践根据。鉴于此,它在实践美学层面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勾勒出广阔深远的历史文化图景。

其次,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从价值取向层面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彰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诉求。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引领提升之间在价值取向层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强调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和审美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要求紧密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价值取向阶级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主体性。反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价值取向阶级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主导性作用与功能的生成与发挥,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故此,在培养塑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目标上,二者得以彼此贯通,构成有机整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引领提升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价值旨趣等具有价值诉求属性的思想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方法论指南层面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预示了科学方法及思维路向。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警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者务必在审美教育问题上坚持科学方法论及合理思维路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必须掌握系统理解人的本质及开展审美教育的思想方法,在整个以美育人进程中坚持不懈教育影响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而且务必强化接受与自觉运用“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500。遵循这一以美育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在方法论上则必然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思想观点与精神实质,而且必须果敢地付诸实际行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弘扬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良好风尚。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引领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功能实现提供鲜活展示舞台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目标指向在于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健全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引领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契合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升的主体诉求及实践指向。

第一,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工作面临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客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和指导。根据团中央(2007)《“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大学生骨干是重点培养群体。由此,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是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必要条件,必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健康审美价值取向形成及人格健全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青年学生程度不同地暴露了基于政治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审美偏差,譬如热衷于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痴迷历史虚无主义,甚至以歪曲历史事件、恶搞英雄人物作为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等,其思想认识根源之一是对“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自觉或不自觉的淡忘和背离。“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指导审美,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无产阶级的审美标准去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任务。”[3]81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适时顺应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真心呼声与强烈意愿。伴随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自觉追求精神文化层面更有内涵、审美情趣更有意境、思想认识更有高度的精神境界。针对审美的较高品位诉求,正在事实上构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实践主旋律。而应当如何自觉表现对真善美的感性狂热与理性追求,强烈抵制具有危险性质的低俗、庸俗、媚俗等“三俗”审美意识和行为,切实注重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自身实现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理想,从而在实践中注重彰显其不倦追求审美,反对平庸追求和审美情趣,这些都十分真切地反映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真心呼声与强烈愿望。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体现了鲜明问题导向和强烈问题意识。笔者近日主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前高校审美教育”课题调研,重点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现状,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绝大多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表现出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和指导其审美素养提升的足够热情,忧的是还有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及其引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非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区别与联系不甚了解。该现象生动表明倘若缺乏理性自觉及实践举措,势必继续严重阻滞高校审美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其后果必将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青年精英群体在整体上的审美素养提升迷失正确方向,丧失前进动力。长此以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的成效势必大打折扣。调研显示,缺乏准确切入点或有力抓手,或审美教育软弱无力,是造成此类现象的主因。因此,客观存在难题反过来要求适时寻找合适发力点,迫切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和指导,切实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尽最大努力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升保持明确政治方向,合理精准施策,取得以美育人的理想效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难点分析及破解路径

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旨在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存在的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求行之有效的破解路径。

(一)难点分析

为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认知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合理对策,通过参考借鉴和比较研究相关理论成果,笔者主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研究”课题调研与访谈工作,重点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主流审美观与非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碰撞与冲突不断加剧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4]230多年来的高校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在事实上较为牢固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主导地位,所取得的美育成效不容低估,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审美观念强烈分化现象持续凸显,显性或深层次的矛盾冲突时隐时现。调研显示,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加强自身教育问题上认识缺位、态度模糊,近40%表示“比较迷茫困惑”(33.26%)或“非常迷茫困惑”(5.69%)。不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不听讲、不分析思考教学内容视为“学习新常态”,还美其名曰“随大流”。此类不辨美丑甚至以丑为美的思想倾向,理论上极端错误,实践上害己害人,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育人要求与实践宗旨。此类现象生动表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主导认知与认同尚需提升。由此可见,采取措施深入细致探求既能接地气又能为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真正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美育方法和手段,显得尤为现实与紧迫。

2.当前高校与中小学阶段审美教育的无缝对接存在某些问题

理论分析和调研表明,目前大中小学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较为普遍偏重应试教育,对加强审美教育缺乏关注。家长、各级各类辅导机构在真正意义上承担以美育人的艰巨任务,此类现象值得关注乃至科学引导。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习惯于从功利视角关注审美教育,并且极少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人格的优化衔接培养,同时不排除某些社会公众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宣传的种种偏见,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难以在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心田生根发芽。美育知识及训练的缺失延伸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引导使命异常艰巨。当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自觉衔接意识和行动普遍缺失,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的现实难点。不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回顾亲身经历,中小学阶段确实严重存在重视文化课而忽视美育课的教育教学现象。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会涉及某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精神实质与实践归旨的相关内容,但终究缺乏重点和系统性,导致未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基本内容。因此,切实加强无缝衔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迫在眉睫。

3.高校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测评中美育成分占比偏弱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德智体美一体化发展要求不协调不一致

20世纪90年代,学者章新建在其《中国美育十年回顾》一文中忧心地指出:作为教育的重要指标,“美育目前还没有硬性指标,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至少没有公认而且具体的测评标准”,“各地基本上各搞各的。这种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并因此而产生的松散和混乱的状况,对于学校的审美教育无疑是极为不利的。”[5]312其实,当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美育测评依然呈现出这一鲜明特征。高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任务,已作出极大努力并取得成绩,普遍采用了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综合测评的考核评价办法,希冀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德智体美自由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德育和美育的考核比重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高校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综合测评,未能制定与实施适当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考核评价标准,并使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测评、评先评优有机结合起来,导致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频遭忽视;也正是考核手段的缺失以及考核成绩不尽科学合理,致使一些青年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不够重视,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敬而远之。考评层面的缺位也使得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精英分子在心灵深处不容易深入持久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精神滋养,在实际上行动上不乏不辨香臭甚至以丑为美的盲目观点与危险行动,造成自身言行较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核心要义与实践归旨,这些不良现象或倾向主要表现为攀比成风、扭曲人格等。由此可见,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美育考核与评价在综合测评中加大比重的把握和实施亟待慎重考量并大力改进。

4.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状况亟需改善

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就是师资力量的坚强保障。截至目前,国内各类学校美育师资力量依然薄弱,诚如2012年曾繁仁教授在其《美育十五讲》指出:“我国新时期三十年,美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教师队伍量少质低。通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几次艺术教育情况调研发现,我国各地、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共同问题都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今后发展美育事业的重点是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数量上有大幅增加,补充更多合格的美育师资;同时,要有相关的政策稳定这支队伍,防止大面积流失;当然还要加强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素质。”[6]385-386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高校美育教师都应在以美育人第一线承担重要使命,譬如深入细致揭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当代内涵,考辨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诉求的正向关联,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贴心感受理论魅力和精神气质,积极引导接受来自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熏陶和感染,竭力提升审美认知深度并自觉践行。调研表明,低于45%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回答所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教学较为深入且有吸引力。如何更好地贴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需求,激发潜能,重点培训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师资,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难点。

(二)破解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兼具青年身心成长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诉求并相互砥砺前行的精英分子群体,是活跃在高校校园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把希望重点寄托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个精英群体身上。因此,在较为准确清晰地分析诸多难点的基础上,必须破解难点,切实提升引领成效,稳步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能力发展与审美素质提升。

1.倡导和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唱响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主旋律,加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力度

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上存在的审美疲劳与审美偏向现象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认真剖析当今文艺审美现象存在的诸多不足,深刻批判部分文艺工作者存在的低俗庸俗媚俗和“一切向钱看”等丑恶现象,强调“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7]10。为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7]31由此,全社会应自觉行动起来,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理论研究及教育宣传;各级各类高校应强化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切实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应主动创造条件,鼓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领悟及运用其人文精髓,化育审美情操和审美态度,引领审美实践。此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亦应力求探索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要求,达到春风化雨及润无物声的育人成效。

2.加强与改进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无缝衔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众所周知,从中小学到大学阶段,“感知、理解美是审美教育和审美修养的基础和核心”[8]242。但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感知、理解美”这一以美育人理念与方法的无缝衔接,是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所幸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均强调必须加强美育,着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国家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无缝衔接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高校既然承担以美育人工作职责,应该组织力量编写专门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的学习素材,主动关注和积极汲取中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方面的思想素材,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深化下去,要针对疑惑和难点,进行专题性讲解和帮助,提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亦要有充分自觉的衔接意识,想要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来加强自我塑造,必须自觉追寻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引领。

3.克服高校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测评中美育成分占比偏弱现状,发挥以美育人在综合测评中的导向激励作用

综合测评从总体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全面自由发展发挥塑造与引领作用。加大美育评价在其中的比重,对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德智体美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一致,切实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为此,必须主动倡导和积极鼓励高校美育部门和师生管理干部充分认识提高考核评价比重的重要性,针对综合测评中难以量化的难点,建议规定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高校综合测评中的具体比重,类似于绩效构成;针对营造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浓厚氛围和温馨空气不够浓烈的问题,倡导教师和管理部门从综合育人视角进行美育激励奖惩,比如在评优评先方面对美育表现突出、成效良好的个人或团队给予政策倾斜,并进行适时适当表彰。

4.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美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为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质及促进德智体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为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现状,将培养合格优秀师资作为重要紧迫工作来认知和处理,加强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需要动员广大高校思政和美育课程教师协同开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理论研究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立足宏大视野,不限于艺术教育,亦不停留于西方美学或美育,本身与思政教育紧密关联,肩负以美育人的光荣使命。深入研究基础理论与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提升指明方向;二是广大思政和美育教师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掌握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具备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接触面广、影响力大且持久等有利条件,发挥感染、说服、引导人的育人特长,成为良好组织实施者,成为美育实施鲜活模范;三是发挥思政和美育教师贴心引路人作用。主动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需要和审美认知、接受意愿与层次水平,积极培育践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以行为之美达成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育人功效。惟其如此,方能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下,以优秀师资力量为指导,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升审美素养。

[1]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2017-02-06)[2017-05-01]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702/t20170206_295791.html.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守恒.美育原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杨平.多维视野中的美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8]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G641

A

2095-7602(2017)09-0006-06

2017-06-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研究”(2015SJD634)。

彭美贵(1973-),男,副教授,博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美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