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砚,毕元辉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美亚》事件探析
丁春砚,毕元辉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美亚》事件是指以杰菲为首的《美亚》编辑与以谢伟思等人为首的政府官员被牵涉到非法传递政府机密文件的事件。《美亚》事件被认为是二战之后美国历史上一系列间谍案的开端,同时也被认为是麦卡锡主义的前奏。
《美亚》事件;间谍案;麦卡锡主义
菲利普·杰菲(Philip J.Jaffe,1895-1980)于1937年创办《美亚》杂志。杰菲于1895年出生在乌克兰一个犹太裔的贫困家庭,其全家于1905年搬到了美国。1914年,正在读大学的杰菲接触了美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杰伊·罗弗斯通(Jay Lovestone)。不久后,杰菲因为成绩问题被迫休学。休学后的杰菲先后在制衣厂和广告公司工作,期间以一名非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美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并最终于1915年成为了美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一员。此时的杰菲对左翼思想产生了兴趣,但是真正让杰菲产生动力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却另有其人。
1929年,杰菲遇到了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冀朝鼎(Chi Ch’ao-ting,1903-1963)。当时,冀朝鼎是美国共产党的一员。杰菲在与冀朝鼎的交往中,深受冀朝鼎共产主义信仰的吸引,同时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冀朝鼎的引荐下,杰菲于1931年加入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Defense,ILD),为《劳工卫报》(Labor Defender)撰稿并分发小册子;1933年5月加入了正在筹备中的美国中国人友好协会(the American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FCP),1933年秋成为这一组织的机关刊物《今日中国》的三个主编之一;1937年,杰菲与他的朋友弗莱德雷克·范德比尔特·菲尔德(Frederick Vanderbilt Field)另立门户,创建了《美亚》杂志。《美亚》杂志创建之初的目的是力求成为一个立场温和的、隐藏共产主义倾向的杂志。[1]38杰菲在《美亚》杂志创刊之后继续参加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并未改变其对共产主义的热衷。此后,杰菲的左倾倾向及《美亚》杂志在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使其与美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白劳德(Earl Browder)关系密切,同时与美国援助中国协会(China Aid Society)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美亚》杂志创刊后不久,杰菲和妻子前往远东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旅行学习,在北京遇见了因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而在中国学习的毕生(T.A. Bisson)。毕生与当时在中国的斯诺、拉铁摩尔、卡尔·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马克思主义者)等人都对中国共产党感兴趣,打算访问延安,后魏特夫感到害怕而退出,杰菲便趁机加入到了这个小组当中。在斯诺的安排下,他们对延安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黄华(当时担任翻译)等人进行了会面。这次旅行坚定了杰菲的共产主义信仰,《美亚》杂志因为杰菲的这次旅行而改变了创刊的初衷,慢慢地向左翼立场靠近。
到1945年,《美亚》杂志的发行量只有2000份,发行量很小,并且是不定期出版,影响的范围相当有限,但从阅读人群来看有三分之一的订阅量来自美国政府官员。[1]41可见,《美亚》杂志是一个受美国官方欢迎的专门性期刊,在当时的政府官员和决策层有一定的影响力。
1945年1月26日,肯尼斯·威尔斯(Kenneth Wells)在《美亚》(Amerasia)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英帝国在亚洲政策》的文章,令他诧异的是,这篇文章与他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1947年改称中央情报局)南亚办公室主任时向美国国务院提交的一篇涉及英国政府关于泰国政策的秘密报告雷同,只是对原报告的文字做了几处修改,并对原报告中的15条建议增加了新的解释。当时除了有限的几名美国政府官员知道这份报告外,没有他人知道它的存在。“这可能是一场泄密事件!”威尔斯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向美国战略情报局汇报了情况。
战略情报局局长多诺万(Donovan J.William)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彻查这篇文章的泄露渠道及源头。在多诺万的授权下,成立了以弗兰克·贝拉斯基(Frank Bielaski)为首的五人调查团。贝拉斯基首先对能够接触到这篇文章的主要人员进行了分析:《美亚》杂志编辑部能够接触到此文件的只有该编辑部的核心人员菲利普·杰菲(Philip Jaffe)和凯特·麦克尔(Kate Louise Mitchell),而国务院中能够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政府人员大约有30人,如果秘书也算在内,那么能接触的人大约有100多,这让人手紧缺的贝拉斯基感觉对政府人员的调查无从下手。[1]29于是,调查团将调查重点锁定在了位于纽约市第五大道225号大厦的《美亚》杂志办公室。
1945年2月底3月初,调查团对这一间办公室进行了大约为期2周的监视,发现这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几乎天天通宵达旦地工作。调查团认为这很反常,决定寻求适合的机会进入办公室内部,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人是否在从事编辑工作以外的其他秘密工作。
1945年3月11日晚,《美亚》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正常下班后,以贝拉斯基为首的调查人员得以“秘密”进入《美亚》杂志办公室进行搜查,并发现了来自美国海军情报局、国会新闻检查办公室、战略情报局、英国情报处等政府部门的文件,有的文件甚至被标记了“顶级机密”(美国政府文件分三个密级,即top secret、secret、classified)字样,如他们找到了一份涉及美国计划于1944年10月在日本周边部署四艘军舰并轰炸日本本土的秘密文件。[1]5这使调查团感到事情远不像他们最初猜测的那样只是简单的投机活动,或者是通过部分记者及学者的途径进行的泄密活动,而很可能只是一场严重的政府泄密事件的冰山一角。
以贝拉斯基为首的《美亚》事件调查团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战略情报局,后由情报局局长多诺万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国务卿爱德华·斯特蒂纽斯(Edward Stettinius):“上帝啊,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件事情彻底调查清楚,那么,我们就可以弄清楚许多困扰我们的事情”。[1]32国务院意识到美国国会及相关政府内部存在着安全隐患,于是指示展开对菲利普·杰菲等编辑人员的监听调查,从而引发了“《美亚》事件”。
1945年3月11晚以贝拉斯基为首的调查团对《美亚》杂志编辑部办公室的秘密搜查使美国国务院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国务院请求联邦调查局(FBI)协助调查。此后,联邦调查局对杰菲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监听和秘密调查。[2]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亚》杂志逐渐走入困境。为此,杰菲频繁地穿梭于华盛顿和纽约之间,开辟新的渠道来获取关于远东事务的新材料。他认识了当时在美国海军情报局(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任职的安德鲁·罗斯(Andrew Roth,1919—2010),并通过罗斯认识了海军情报处的伊曼纽尔·拉森(Emmanuel Larsen)以及“中国通”谢伟思(John S Service)、新闻记者马克·盖恩(Mark Gayn)等人。
杰菲与谢伟思的认识缘起于在罗斯家举行的小型聚会。即使是初次见面,杰菲与谢伟思还是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交谈,谢伟思主动提出给杰菲一些材料让其帮助翻译,并警告杰菲说有些极为敏感的信息是不可以在《美亚》杂志上公开发表的。[1]59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杰菲发现谢伟思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着“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但鉴于谢伟思手中掌握着大量他想要的材料,还是继续与谢伟思保持秘密往来。后来杰菲回忆道:“谢伟思给了我们很多有用且了不起的资料,其中包括5篇关于延安的顶级机密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旧金山会议上的保密级的信息材料。”[1]64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在旧金山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董必武曾经出现在杰菲的家里,并且主动提出希望杰菲能够将一些来自美国政府内部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信息传递给中国(指中国共产党)”。[1]63
杰菲最初接触这些美国政府官员及新闻记者时只是为了收集关于远东事务的相关信息,从而保持《美亚》杂志的发行量及其自身在远东事务方面的专家地位。但随着与谢伟思、约瑟夫·伯恩斯坦(Joseph Bernstein)的频繁接触,并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热衷以及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遗憾,杰菲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泄密的道路。
杰菲与伯恩斯坦是通过罗斯介绍认识的,在确定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之后,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1945年4月30日,杰菲与伯恩斯坦进行了电话交流,并约定两天后见面会谈。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对约瑟夫·伯恩斯坦并不是很了解,在多方调查之后发现,伯恩斯坦是苏联在美国的代理人。5月2日,伯恩斯坦向杰菲提出:“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够帮助我得到关于美国远东事务局制定的关于针对重庆方面(即中国国民党)的任何消息及相关政策”,杰菲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只要我们将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做任何事情都是我愿意的”。[1]65杰菲将这件事情告诉罗斯之后,罗斯对其进行了劝阻,认为这是非法且危险的事情。但杰菲认为这是实现他的理想及实现他想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于是与伯恩斯坦约定,将他搜集到的有关美国制定出的远东政策及对苏联政策进行提取概括,然后将其刊登在《美亚》杂志上进行传递。
6月6日,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监视,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杰菲及合作编辑凯特·麦克尔、记者马克·盖恩、国务院的谢伟思和伊曼纽尔·拉森、安德鲁·罗斯[1]3,同时查封了《美亚》期刊。随后,联邦调查局对逮捕的这6个人进行了控诉。由于逮捕及控诉这些人的证据是联邦调查局在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偷偷潜入《美亚》杂志办公室及被指控的几个人的家中非法获得的,大陪审团认为:杰菲、罗斯和拉森仅仅进行了偷窃、收集和隐瞒政府文件,并不是间谍;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麦克尔、盖恩和谢伟思从事间谍活动;谢伟思给杰菲的信并非是秘密的政府文件。[3]108在法庭听证会后,杰菲被判有罪并被罚款2500美元,拉森被罚款500美元。交完罚金后,以杰菲为首的6人被释放。
杰菲和菲尔德于1945年8月成为杜鲁门民主党政府远东政策委员会的创始成员,他们强烈反对杜鲁门政府全面支持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政策。[4]78《美亚》杂志最终因为财政问题以及反共主义者的攻击而于1947年停刊。杰菲在《美亚》停刊后声称,他和菲尔德支持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切断了与美国共产党及相关组织的联系。[5]207
在麦卡锡主义时期,《美亚》事件再次进入到美国民众的视野中。参议员麦卡锡在国务院掀起了一场反共主义运动,由他领导的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1950年在调查国务院雇员的忠诚时重新提起这一案件。共和党议员伯克·希肯卢伯(Bourke B. Hickenlooper)声称,政府一直在掩饰《美亚》事件以及包括重要涉密信息的文件。检查总长助理詹姆斯·麦克伦尼(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 James M. Mclnerney)则反对伯克的说法。但因《美亚》杂志的内容多涉及左倾共产主义倾向,故在麦卡锡主义时期,曾担任过《美亚》杂志编辑的人员都没能够避免被迫害的命运。
《美亚》事件的发生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杰菲自身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原因
1944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接近尾声,美国人民钦佩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对两国人民在战争中形成的友谊也较为珍视,希望美国政府与苏联在战后能够继续保持友好同盟关系,当时的报刊也大多持相同意见。于是,美国官方顺应民意,一方面着手策划战后世界秩序问题,一方面则与苏联协商对日作战问题。但是,美苏矛盾日益凸显,并且美国国内的左翼政治势力也较为活跃,这使美国隐约感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威胁。
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际,美国国内就曾经掀起过一场规模较大的反共浪潮——红色惊恐(Red Scare),成功打击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共产主义的学说和价值观可以说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在意识形态方面遭遇到的最完整、最强大的挑战。因此,从国家生存的角度来说,美国对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意识形态的反应比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敏感、更为激烈。[6]420
杰菲的校园生活、工作环境以及结交的朋友,都与共产主义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对杰菲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杰菲虽然一直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着,但遗憾之处在于始终没有成为共产党的一员,于是在有机会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并为共产党效力的时候选择了义无反顾,这也是《美亚》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影响
首先,给美国反间谍活动敲响了警钟。《美亚》事件发生在希斯事件、罗森伯格原子弹泄密事件之前,是麦卡锡主义时代到来之前的系列间谍案件之一,使“国内存在着共产主义威胁”这一观念开始进入美国公众的脑海。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历史上的麦卡锡主义。《美亚》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在美国政府机构内存在着共产主义的间谍,严重的威胁着美国国家的安全,参议员麦卡锡则借此机会大肆宣扬美国左翼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的威胁,从而促成了麦卡锡主义,并且也使曾在美国国内盛极一时并在战争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府官员及相关学术机构受到残酷迫害,欧文·拉铁摩尔和太平洋协会就是受害者。
最后,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美亚》事件中“中国通”谢伟思被污蔑为间谍,曾在战时来到过中国或者曾经主张美国应支持中国共产党而非中国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在麦卡锡主义时代都受到了迫害,随着“反共”思想在美国国内的兴盛,中美最终走向了对立面。
[1]Klehr Harvey,Radosh Ronald.TheAmerasiaSpy Case: Prelude to McCarthyism[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6.
[2]Feldman Paul,Philip J. Jaffe.The Rise and Fail of American Communism[M].New York:Harizon Press,1975.
[3]Evans M.Stanton.Blacklisted by History: The Untold Story of Senator Joe McCarthy and His Fight Against America’s Enemies[M].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2009.
[4]Giblin,James Cross.The Rise and Fall of Senator Joe McCarthy[M].Bosto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09.
[5]Garner Karen.Precious Fire: Maud Russell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M].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09.
[6]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Study on theAmerasiaCase
DING Chun-yan,BI Yuan-hui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merasiacase refers to the case that the editors ofAmerasiawho were lead by Jaffe and the goverment officials who were led by Service were involved in the illegal transfer of confidential goverment documents.Amerasiacase is considered the beginning of a series of espionage cases in American history since World War Ⅱ.In the meanwhile,it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prelude to McCarthyism.
Amerasiacase; spy case; McCarthyism
2016-07-21
丁春砚(1993-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研究;毕元辉(1972- ),女,副教授,从事中美关系史研究。
K705
A
2095-7602(2017)01-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