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亚锁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未受传统媒体下滑趋势影响,反而以其自身独特优势显现出蓬勃发展之势。1999年黑龙江电视台新开《新闻夜航》专栏至今,依然有广泛且忠实的受众群里,深得市民信任。在“新闻夜航”微信公众号开通后不久,一跃成为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平台。从新世纪以来,关注国计民生,关心人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的特点,成为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
民生新闻脱胎于社会新闻,发轫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民生类新闻节目在一经播出后受到地方受众的热捧,成为地方电视台获取高收视率的重要节目类型。民生新闻不错的市场反响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民生”二字在我国新闻史中,最早出现于1927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民生报》,这是“民生”旗帜第一次在新闻中被高高举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晚报和生活报成为报道城市民生新闻的重要阵地,强调地域性、生活性、服务性。1995年北京电视台《点点工作室》(后先后改名为《元元说话》《第七日》)的板块设置基本具备电视民生新闻的雏形。2002年江苏广电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高举民生新闻大旗,被业界认为是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先驱,此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当前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广泛认为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肩负政治宣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责任。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成为传递老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让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在新闻制作层面真正实现大众传播。以民为本的创作理念、本土化特点以及口语化的叙述风格,为民生新闻输入长久发展的血液,提升了民众的公众参与度,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
在新闻报道上,民生新闻要坚持以民众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以民众为本不是空口白话,而是在新闻采制中去到民众的身边,贴近人民群众,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用脚走出来新闻,用笔和摄像头记录新闻,而非道听途说,把新闻发掘的重点放在网络新闻上。贴近生活也不是“有闻必录”,街坊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停报道,不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刻意发掘危害社会公德的个体事件,而是善于从小事之中挖出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做成相应的深度报道,触及到新闻表象背后的社会公德、公共意识等。
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源主体、传播体以及受体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关系,以民众为本就是新闻源自广大的人民群众,新闻的收受主体也是群众。民生新闻作为连结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两者都是民生新闻的工作重点,民生新闻要做好信息的交换,以民生视角来报道新闻,坚持主流媒体的高格调。
在融媒体的媒介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挖掘的功力愈显重要。民生新闻要从街头巷尾、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发掘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做好新闻选题策划和连续报道、深度报道。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全媒体采编技能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才是电视民生新闻适应多媒体融合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电视媒体原有的“信息收集——拍摄——剪辑——播出”的制播流程已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视听需求,传统的采编模式很难突破电视媒体时效性较弱的短板。只有打造全媒体采编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加速电视媒体人的角色转型,才能实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与新媒体的无缝衔接。
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首先必须培养一批掌握全媒体采编技能、能够独立负责文、图、音视频采集发布的全媒体记者,不仅能够胜任民生新闻日常选题、采集与编播业务,更能承担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除此之外,媒体人尤其需要重点掌握新媒体技术、数据分析、营销策划等业务,全面掌握全媒体制播的技术技能,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在多媒介融合浪潮下的核心竞争力。
[1]曾欣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2013(01).
[3]刘延平.简论地方电视台媒体融合策略[J].当代电视,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