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念胜,操国胜
(池州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俞念胜a,操国胜b
(池州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理念,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着思想认知的偏差,课程建设存在短板等主要问题,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在突破传统教育课程藩篱,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上下工夫,以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国防教育;教育观念;教育课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1]。中国梦的有效实施,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无疑是保证稳定的强有力支撑。然而,国防建设并不是一簇而得,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前行与艰苦探索。不断推进强国梦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的接力和承续。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如何实现理想的现实转化,实现历史使命,国防教育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1985年试点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已经走过三十年春秋。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有成就,也有困境;有经验,也有教训。整体来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向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仍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阶段,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力和法治教育都有巨大的提升。具体而言,国防教育的特有形式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军事斗争的对抗性、复杂性和残酷性孕育着创造性思维方式;国防教育的技能训练能够增强体质,身体承受力和锤炼心理意志力,同时,国防教育的纪律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为严守法治打下坚实基础。
1.2 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
国防教育始终以国家安危、民族融入为核心,通过古今对比,中西对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从历史而言,明朝的戚继光抗击倭寇十余载,书写了国家大义;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树立了壮丽诗章。从国外而言,美国对国防教育格外重视,把保卫国家作为“社会的第一勤务”,采用各种手段与方式向学生灌输国家至上的理念,在一些公共场合、体育活动等齐奏国歌,唱“星条永不落”以宣扬国防精神。此外,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的不当做法也在反面提升着爱国主义教育。诸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修改安保法,军国主义大有抬头之势。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隆重纪念,为的就是要国人铭记历史,不忘先烈,要永远保持警惕意识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
1.3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国防教育事关对战争的准备与人才培养。国防教育并不是穷兵黩武,并不是一些西方人士叫嚣的“中国威胁论”,而是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增强民众的国防意识与危机意识,避免“暖风吹的游人醉”的慵懒心理。贪图享乐、居安忘忧,皆为历史教训。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精粹,一方面是国防人才力量重要的人才输出地和战略预备队,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也是现代军事之必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4]。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融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以后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由于对社会阶层集中进行国防教育难以实施,因此,在大学期间集中进行国防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在保障体系、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以及模式创新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面对国际和平发展的主题,社会多元思想的冲击,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教育的认知态度不一;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国防教育资源显得捉襟见肘,造成一些学校对国防教育忽视抑或走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国防教育思想认知的偏差
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为对象,以国防现代化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提高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与保家卫国的本领。应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不够准确,凸显出了诸多问题与不足。
在国防教育的目的方面,一些高校把国防教育的目的仅仅理解为意志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忽视了国防教育的重要价值,舍本而求末;有的仅仅把国防教育作为一种既定的程序,设置必修学分,履行国家法规要求,至于实现什么目的,则遭到忽视。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把国防教育作为谋取利益的载体,以军训为依托,收取高额费用。在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向上,一些高校仅仅是站站军姿,叠下被子就算进行了国防教育,稍微强一些的就是打几发子弹,从而使得国防教育变成了一种点缀,应付差事。在国防教育的布局与地位上,缺乏统筹安排,没有相应的学校与部队的持续合作,缺少实践场地,难以使得国防教育的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和文化课程相结合,更缺少评价体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
2.2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短板
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目标的偏差。从2006年新修订的大纲可以看到,国防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从中不难发现,国防教育课程目标主要立足于传统安全,注重理论讲授,技能培养,提供后备人才。然而,随着国际安全问题日益复杂与多样,非传统安全观日益凸出,培养具有新的安全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要求。
其次,教学内容设置的不足。当前国防教育内容设置主要有“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5]五大方面,然而,这五大方面的内在关系并不严整,如果整体讲授,会出现“杂而不精”的缺点;如果单一设置课程,则会导致课程过多,学生任务繁重。另外,课程的设计在整体上过重军事色彩,这与重点培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协调,容易导致课程违反设计初衷。
再次,教学方法的单一。目前高校国防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主要采用“PPT”教学,这样以“点击——播放”模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应该生动的国防教育变得乏味,很多教师采用播放影视资料的方式加以弥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在于如果选择出现针对性,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有偷懒之嫌。很少有老师采用书写论文,评点时政,分组讨论等模式。这样仅仅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很难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也难以对国家安全给予应有的重视。
最后,教师培养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国防教育的讲师,大部分是兼职性讲授。高校国防教育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兼有政治学、历史学、地理科学、逻辑学与军事学等方面的基本基础,兼职教师基于自己理论的不足,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无法引导学生对国防安全的深入讨论,更由于学生多、课时短等问题,使得国防教育虚于形式。
2.3 高校国防教育训练组织还需提高
训练组织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国防教育成果的支撑。但是,一些高校的训练组织不容乐观,还需提高。
其一,从军训领导机制来看,很多高校的军训管理机构规范性不足,军训采用学校与武装部合作,将军事教研部单列的高校很少,缺少配备的军事教师队伍,军训期间,仍然是辅导员管理体制。在硬件设施方面,“三室一库”建设滞后,许多高校缺少投入,致使出现无序状态,随意性很大,难以长期落实军训成果。
其二,从后勤保障来看,由于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军训时间的集中,往往出现“撞车”现象。从军训的形式来看,存在两种模式,即:“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是进入军营,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军旅生活,真实体验军人作风。然而,随着学生的增多,这种方式在大部分高校很难实施。而“请进来”的方式,条件好的高校请军校学员给大学生军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是公共实施的不足,军事场地、器材的短板,射击训练无法开展;缺少军事地理教学模型与战术教室,使得很多教学形成虚设,以走对列的军事模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军训的真实生活。
其三,从军训评价方式来看,军训的效果如何,有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强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6]。从中可以发现,调查显示的只有14.4%的人认为增强了国防知识,这与军事教学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另外,在今天很多高校中,军训的评价体系相当模糊,整体队列展示,汇报演出成为主要模式,全员过关,缺少层次。这种评价方式,虽彰显了整体协调性,增强了整体荣誉感,但是在个人方面,难以做到有效测评。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寻求各种借口,逃避军训,但并不影响学分取得。正是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军训成果并没有得以承续,难以长久地发生效力。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寻求破解之道,从而使国防教育能够得到深入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更新教育观念,服务国防
高校国防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防的具体实际,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规律,做到增强国防意识,服务国防,形成优良作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国防事业献计献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十八大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7]因此,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成为国防教育强大的推力和助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做到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4]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建设国防教育实施平台,突出国防教育的特殊性,走培养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国防教育虽然具有多种功能,但是如果面面俱到,那么就难以把握重点,从而造成目标的迷失与错位,使得国防教育难以落实。在高校国防教育多重功能中,服务国防是其首要目标。在服务国防大视域下,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国防精神、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目的是为国防服务,而不能相反,如果国防教育成为一些院校的为了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意志培养,这就偏离了国防教育的方向,就是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仅仅是国防教育的一个环节。
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国防首位意识,才能本末兼顾,才能胸怀大局,关注国防,立志成才,保家卫国,才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
3.2 突破传统教育课程藩篱,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专业人才
当今国防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多方面领域安全,并不仅仅是军事领域的对抗。例如,苏联的和平解体,美国空袭伊拉克战争,美国的窃听事件,都深层次改变着传统型国防安全。另外,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社会呈现出碎片化发展方式,在军事领域,表现为恐怖袭击等令人难以预防的新式安全。在这种传统与非传统相互交织的时期,在当今西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的步伐中,我们的国防教育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使得大学生要具有全局的视野、批判的眼光、进取的精神与危机意识,要突破传统国防教育的藩篱,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从而符合新时代国防战略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的国防教育,如同列宁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此,国防教学的内容要根据时代变化,顺时发展,把握时代发展逻辑与主体,优化国防教育内容。诸如,增设非传统安全、网络安全、海洋安全、大国关系等方面的课程与专题讲座;调整教学模版,缩小浓厚军事色彩的篇章,增加信息化教学比例等等。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单一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军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上,不能以军事理论论军事理论,而是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学生专业界限,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次,要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实践优势,达到教学相长。例如,开展读书辩论会,小组讨论,对历史事件、当今热点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归纳,集中讨论,书写报告等形式进行,从而使得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师资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容乐观,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教师的从业资格,使得替代者难以达到相关要求,有学者指出可以试点国防教师资格考试,能够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使得有志于从事国防教育的优秀人才任教。第二,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目前,国防教育的研究生层次培养挂靠在高等教育学下,相关本科专业并没有单独开列。因此,可以考虑把国防教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培养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层次化人才,实现专业化。第三,促进各省人民武装办学优势,发挥其特色优势与特色专业。
3.3 组织体系要责权分明,保障有力,评价科学
高校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军训,深刻认识到军训是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自觉把军训与学生学业统一起来,高等院校作为组织大学生的主体,要积极主动与承担军训部门的军队沟通,成立分管领导小组,诸如采取联席形式,有学校校级领导、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处与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军训计划,做好管理协调工作,从而使得各司其职,责权分明,确保大学生军训的顺利开展。
抓好大学生军训,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组织保障的效果关乎学生军训的质量。因此,军训的保障要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做好文章。在经费保障上,要把军训经费纳入高校经费予以保障,实行全额拨款,确保军训的顺利进行;在硬件设施上,首先,搞好场地保障,扩大基地投入力度,尽可能地改善军训条件,为军训以及后期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射击项目,可以向部队和军训指导小组申请使用枪支,购买所需器械。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检测军训的实施效果。军训的实施效果评价要涉及到军事的思想、技能、知识与素质,这里面既要显示整体,又要关注个体;既要单方面测试,又要进行系统性评估。在方法上,可以进行整体性的汇报演出,也可以进行个人展示;既可以进行文化测试,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另外,要实现军训效果的长期性,就不能仅仅关注目前效果,同时也要有后期规划,主要包括对高年级大学生的后续培训,诸如开展国防报告、军事讲座,提高大学生对中国国防安全的关注度与责任感,使得高校军事教育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中国的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力量。
[1]习近平.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N].人民日报,2015-11-27(1).
[2]习近平.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3-12-6(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3-11-7(1).
[5]李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4(5):78.
[6]张华.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0(12):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3.
[责任编辑:周芳]
G64
A
1674-1102(2017)01-0134-04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35
2016-12-05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SZXM096);安徽省振兴计划思政综合改革计划项目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2-2016-2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426)。
俞念胜(1984—),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操国胜(1963—),男,安徽潜山人,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