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贝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基于生态理想探究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
陈海贝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女性作家,共创作了十部科幻小说。本文从生态主义角度出发,探究莱辛的科幻小说。
多丽丝·莱辛;生态思想;科幻小说;《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裂缝》
多丽丝·莱辛一生著作颇丰,她的作品内容涵盖种族、战争、女性、环境等问题,她被称为“性经验的史诗写家,以怀疑、热情和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1]。她通过科幻小说的创作,从多元化的视角探寻人类世界,记录人类生存现状,剖析社会困难,预言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阐释她生态思想中的人文关怀。
生态主义尊重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否定工业资本主义价值,追求和谐社会。生态文学批评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在学术界上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2]。利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们在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海洋资源遭到破坏等都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无度的恶果[3]。笔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莱辛的科幻作品,管窥莱辛的生态思想。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多丽丝·莱辛生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过工业技术带来的进步,也看到工业技术造成的异化及生态破坏。18世纪,英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学领域内涌现出大批反映人类如何改变和征服自然的作品[4]。19世纪中叶,英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起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切思考。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到20世纪,生态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对工业革命产生怀疑,痛惜环境的恶化。在这种环境下,文学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如象征主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5]。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幻小说的崛起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莱辛见证了科学技术带给社会的变革,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她的科幻小说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为根据,展现了她对社会独到的思考。
(二)特殊的人生经历
多丽丝·莱辛年幼时,她的父亲带着“玉米梦”举家从英国移居到非洲,用毕生的积蓄购买土地耕种,但因管理不善,农场连年欠收、入不敷出,全家人的生活极为贫困。莱辛家的农场地理位置极为偏僻,在她稚嫩的灵魂中涤荡着非洲大陆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莱辛曾形容自己的童年痛苦多于快乐,对自然的探索是她枯燥生活中的唯一乐趣。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对莱辛的创作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漠的非洲草原丰富了她的想象力,孤独的生活培养了她独到的观察力和思索力。她对自然的亲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一)恶劣的自然景观
莱辛的科幻小说主要建构在荒芜凄凉的景象中,小说中人类处境艰险,为了生存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做斗争,甚至还需要和巨龙、蝎子、野兽等做斗争。此外,小说中充斥着各种令人胆战心惊的意象:洪水、狂风、植物等[6]。
她的科幻小说《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八号星球本来是一个很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温度适宜、环境秀美,土著居民幸福地生活着。这些生活安逸的居民仅在传说中听到过极地之寒,不会面临贫困,没有遭受到恐吓与威胁。但是,第一次的大雪降落打破了星球上民众平静的生活。五颜六色的星球瞬间被皑皑白雪覆盖,使星球的居民开始审视自己,从内心深处思索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曾经自以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在星球环境持续恶化下,老人星要帮助民众寻找新的星球,居民在风霜的折磨下盼望新的星球带给他们安逸的生活,在希望落空后苟延残喘、无处可逃。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何尝不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以老人星为代表的人类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然。但是,自然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的规律不会随着人们的改变而变化,严寒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自然景观中生物的异常也是时常出现在莱辛科幻小说中的意象。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化容易使生物出现异常。科幻小说《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恶劣天气的出现导致生物异常,八号星球在受到严寒攻击后长出新的植被,动物不能够再与人进行交流,逐渐被人圈养,变得更加笨拙、步履缓慢[7]。在严寒的条件下,植物停止生长,人们的饮食在缺乏蔬菜的供应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食物使人类变得油腻和笨重。生活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对自然的无休止践踏势必会导致自身的灭亡。
莱辛的科幻小说将自然描绘得恐怖和狰狞,极寒、炎热是主要的自然环境,类似末日的景观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人对生命、对未来的绝望与失望。从莱辛的科幻小说中可以观察到她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可以说,她的科幻小说不仅是对自然破坏的洞察,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
(二)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莱辛在科幻小说中直言不讳地对自然的真实状态进行指责,通过气候、万物生灵的变化表达出对“人类自认为是世界中心”看法的批判,同时向世人展现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8]。古代人类的认知水平有限,人们将对自然的保护上升到道德领域,极大程度上遏制了人们的欲望。文艺复兴时期,人成为世界的立法者,认为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二战后,人们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追求下无休止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莱辛的科幻小说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在她的小说《裂缝》中,男婴的诞生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变为紧张,男人对自然进行掠夺和开发,大肆捕猎、赶跑动物,引发爆炸。在这一破坏之下,毫无征兆的大灾难蜂拥而至,摧毁居住环境,对人类进行报复[9]。
(一)异化的精神世界
人类的精神危机与自然、社会生态危机不同,是一种内在的危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导致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致使人类肌体恶化。人类无休止地掠夺大自然,最终导致思想的堕落。精神的异化必然导致信仰的缺失。信仰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是强大意志力的表现。一旦信仰崩塌,人的灵魂便不复存在。如小说《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八号行星的民众一直生活在老人星的安排之下,遭遇环境的巨大变化后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思考,而是奢望老人星能够给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居住地,即便在风雪肆虐的天气下也没有思考天气变化的原因,当老人星回来之后便失去了信仰,只能在欲望的支撑下相互斗争。
(二)回归自然、自我的精神
莱辛的科幻小说内蕴着她对万物平等、和谐自然观的期盼。人生活在自然界,应该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世间万物息息相关,所有的生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个体都能在整体中看到微小的自己。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个体,想要征服自然、对抗自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回归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不会在欲望的追逐中迷失自我,才不会成为精神流浪者。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关爱生命、关爱他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使社会得到良性的发展。莱辛小说是对未来世界的描绘,又何尝不是对现代社会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控诉。
(一)重新建立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预示着人性的和谐,莱辛的科幻小说《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对自然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中代表男权统治的四区男性身上的嗜斗性和侵略性渐渐退去,将男性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中,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缓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女性主义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为保护自然而战,更有责任和义务治愈人与自然的疏离[10]。莱辛的科幻小说常常建构恶劣的自然环境,立足于极端的自然环境中。女性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没有被打败,充分地表现出勤劳的品质,更好地修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的中心主义进行反抗。科幻小说《裂缝》中,男女两性由冲突走向和解,获得精神的升华,明确自己的位置,用爱与包容去拯救这个世界。莱辛的科幻小说不仅关注女性,更关注大自然,通过隐喻方式的应用倡导男女两性的回归,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会。
(二)对人类终极的思考
莱辛的科幻小说表面上是对建构的未来世界的描写和分析,实际上折射出对现实世界的针砭和嘲讽。莱辛亲眼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彷徨与迷惘,基于这一切肤之痛对未来作了反思。正如《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书扉上写的那样:“一切文明尽成废墟后,唯有人性中爱的力量支持我们继续前行”。
莱辛的科幻小说从生态思想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莱辛自小成长于殖民地中,从“他者”的角度去关心宇宙万物的生长,以独特的生态思想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生态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Dixson Barbara. Passionate Virtuosity: Doris Lessing’s “Canopus” Novels[M].Alabama: Auburn University,1984,21.
[2]李玉萍.对一个世纪的审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其人其作[J].名作欣赏,2008(2):110-112.
[3]王晓路,肖庆华,潘纯琳.局外人与局内人:V.S.奈保尔、多丽丝·莱辛与空间书写——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研究三人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52-158.
[4]李玉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的读解[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04-106.
[5]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3):74-82.
[6]王晓华,韩德信.英国左翼思潮与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J].外语学刊,2013(4):125-129.
[7]陶淑琴.多丽丝·莱辛的种族歧视思想——《野草在歌唱》的叙事裂缝解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8.
[8]沈洁玉,黄波.文明旅行:多丽丝·莱辛的“有毒话语”批判[J].外语学刊,2014(5):18-21.
[9]高佳.从破碎到完整——浅谈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形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5-117.
[10]徐新明,魏静.从《金色笔记》等作品中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J].语文建设,2015(12):34-35.
ExploringLessingDoris’sScienceFictionbasedonEcologyIdealism
CHEN Hai-bei
(Guangdo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China)
Lessing Doris is the first female writer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England. Lessing composed ten science fictions in her literary career. Based on the ecologism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plores Lessing’s science fiction.
Doris Lesin; ecosystem thoughts; science fiction;TheGenerationofTheEighthPlanetRepresentative;Cracks
2017-01-11
陈海贝(1979-),女,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561
A
2095-7602(2017)07-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