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语用探析——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为例

2017-03-29 05:48:05朱海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村长沙漠准则

朱海群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10)

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语用探析——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为例

朱海群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10)

语用能力对说话者能否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利交际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在3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可以用复杂的句子按照语用规则得体、有效地进行交际。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社会常识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在言语交际中会无意识地违反会话中的合作原则,无法顺利地进行交流。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多交流、互动,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用能力。

儿童语用发展;语用习得;语用能力;合作原则

语用发展涉及交际能力的发展。新生儿通过哭泣等行为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求。9、10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参与有真正意图的交际行为,通过用手指物等手势与成人进行交流。1岁以后,幼儿开始用词语、手势结合词语以及双词语与成人沟通。2岁以后,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并运用句子来表达各种各样的交际意图,并且按照刚习得的认知和语言技能说出更长的话语。3岁以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可以用复杂的句子按照语用规则得体、有效地进行交际[1]。

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早期语言习得的关键部分。为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社交,我们不仅要学习某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还要学习与该特定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交际或语用技能。儿童语用发展其实就是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在人际场合按照语用规则得体、有效地运用适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2]。

语用习得属于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的交叉领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成人二语语用习得和儿童母语语用习得。很多研究表明,成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效果,会故意违反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儿童也会违反合作原则,但他们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吗?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本文以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视频里的对话转化成语料文本,讨论4~6岁学龄前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及其原因,以了解这一时期儿童的语用能力。

一、对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语料分析

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分别为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或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要求说话人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要求说话人说话要相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则要求说话人说话清楚、明了,避免晦涩、 歧义[3]。

(一)违反数量准则

例1:(Kimi收到爸爸准备的生日礼物奥特曼的蛋后,村长让他给蛋取名。)

村长:你给他取个名字。

kimi:蛋。

村长要Kimi给蛋取名字,Kimi却说蛋,感觉跟没说一样,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Kimi年纪小,语言能力和认知有限,经常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给蛋取蛋的名字就不足为奇了。

例2:(爸爸问石头游戏有意思么。)

爸爸:有意思么?

石头:意思。

爸爸:有意思么?

石头:意思……

爸爸问儿子有意思么,儿子要么回答有意思,要么回答没意思,然而石头两次回答“意思”,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违反了数量准则。石头6岁,尚在读幼儿园,没有进行系统的汉语学习,所以语言能力有限,没有掌握汉语疑问句的正确回答方式。

例3:(恬恬拿着狗尾巴草分发给摄影师。)

摄影师:谢谢。

恬恬:不客气,我在发奖励,谁把我拍的好我就给谁。

孩子回答“不客气”,已经给了对方足够的信息。后半句话违反了数量准则,即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后面补充的话解释了给摄影师分发狗尾巴草,是为了奖励摄影师,希望摄影师把自己拍得漂亮点。可见,这孩子小小年纪,情商极高。

例4:(在宁夏菜场附近,恬恬跟当地的小朋友聊天。)

三个小朋友:你是大明星吗?

恬恬:我不是大明星,我是小公主。

恬恬回答“我不是大明星”,已经回答了对方的问题,所以同样违反了数量准则。4岁的孩子并不明白什么才是明星,即使受人追捧和关注,也不觉得自己是明星。她们更熟悉的是绘本和父母故事里所讲的公主和王子。因此,对于当时的恬恬来说,对自己的认知就是自己是父母疼爱的“小公主”。

(二)违反质量准则

例5:(村长提出所有小朋友要交换爸爸,跟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待一天。)

村长:所有小朋友交换爸爸。

恬恬:(哭着,抱着爸爸。)我不要换爸爸。我就要爸爸。我不要参加。我不要村长,把村长装到篮子里面去。

孩子称要把村长装到篮子里面去,明显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自知是虚假的话。孩子的话虽然违反了质量准则,却产生了夸张的修辞效果,表达了她对村长安排的交换爸爸活动的抗议和不满,又让人忍俊不禁。大人们都被逗笑了,觉得这娃真是太可爱了。

例6:(王导做好饭后,和孩子一起吃饭。)

恬恬:爸爸,我觉得你烧的每样菜都好吃。

爸爸:(开心地笑着)

孩子说爸爸的每样菜都好吃,同样违反了质量准则。实际上爸爸的厨艺很一般,还在起步摸索中,相比第一次做饭是有进步。孩子这样说,是因为看到了爸爸的努力和付出,鼓励爸爸,给爸爸捧场。

例7:(村长和Cindy聊天,让她对爸爸进行评价。)

村长:爸爸在家里面亲过妈妈吗?

Cindy:(认真回忆)只有结婚亲过。

村长:结婚的时候你看见了吗?

Cindy:(弱弱地)没有。结婚的时候他亲过妈妈。我是看那个……我妈妈有一个同学,她叫莎莎阿姨。她结婚的时候亲了。所以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结婚的时候亲了。

村长问:“结婚的时候你看见了吗?”Cindy回答“没有”,其实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显然,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Cindy还没出生,她怎么会知道那时候亲过了呢?随后她开始解释为什么她说亲过了,因此与例3、例4一样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她解释说,她是看莎莎阿姨结婚的时候亲了,所以推测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也亲了。但莎莎阿姨结婚的时候亲了,未必表明爸爸妈妈结婚肯定亲了,所以Cindy这里所说的话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例8:(沙漠之旅。到达目的地前,爸爸和孩子聊沙漠的话题。)

田亮:沙漠里有东西吗?

Cindy:钻石。

田亮:沙漠里有钻石吗?

Cindy:钻石就是贝壳。

田亮:谁跟你说钻石是贝壳的。

石头:这是沙漠,能堆山。

郭涛:也许会很困难,没有金字塔,只有沙漠。

石头:沙漠必须得有金字塔。

孩子们第一次去沙漠旅行,没有见过真正的沙漠,对沙漠一无所知。因此,Cindy说沙漠有钻石,钻石就是贝壳,都是出于对沙漠、钻石、贝壳这些事物的不了解。而石头说沙漠必须得有金字塔,或许是由于他知道埃及有沙漠和金字塔。但埃及的沙漠有金字塔,未必世界上所有的沙漠都有金字塔。因此,他俩所说的话没有足够的证据,违反了质量准则。

(三)违反关联准则

例9:(恬恬与留守当地村里的奶奶聊天。)

恬恬:奶奶,你的儿子什么时候回家啊?

奶奶:我有两个姑娘。

恬恬:奶奶,你的儿子什么时候回家啊?

奶奶:……。

奶奶已经委婉地说了“我有两个姑娘”,意思就是没有儿子。恬恬没有听懂奶奶的言外之意,再次发问,违反了关联准则。恬恬4岁,虽然会说一些复杂的句子了,但是语用能力尚有限,无法理解成人话语隐含的意思,才会不停发问。

例10:(村长和石头聊天,让他对爸爸进行评价。)

村长:你喜欢吃爸爸的蛋炒饭吗?

石头:喜欢。

村长:别人也会做吃的。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呢?

石头:有蛋炒饭就很好了。

村长:爸爸做的蛋炒饭的味道是和别人做的不一样吗?

石头:不一样。

村长:那是什么味道?

石头:(满脸幸福)他现在就给我回去做了。

当村长问石头为什么喜欢爸爸做的菜以及爸爸的蛋炒饭是什么味道时,石头都答非所问,自顾自地说话,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违反了关联准则。

例11.(孩子一起做任务,出去找食材。拿到食材后,一起提着篮子回去找爸爸。)

天天:帮我提一下篮子……。

恬恬:走啊,天天,走啊……。

天天的篮子太重,提不动,希望恬恬能帮忙提一下。哪知恬恬只是催促他快点走,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违反了关联准则。其实,恬恬力气不够大,也不想提,这么说只是在委婉地拒绝天天的请求[4]。

例12:(父子去恬恬家拜访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爸爸:你觉得恬恬妹妹好不好?

Kimi:超甜!

爸爸问“妹妹好不好”,Kimi只需回答好或好,而他说的是“超甜”,违反了关联准则。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自身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这里的“超甜”其实就是对妹妹的肯定,言外之意就是好的意思。

(四)违反方式准则

例13:(村长和Kimi聊天,让他对爸爸进行评价。)

村长: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吗?

Kimi:(点头)

村长:爸爸出去的时候,你想不想爸爸?

Kimi:(点头)

村长:你最希望爸爸经常都在你身边对不对?

Kimi:(点头)

村长:但是要是爸爸离开了你,你会不会难过?

Kimi:(连连点头)

村长不管问什么问题,Kimi都是点头回答。大人在问一般疑问句的时候,孩子经常会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他们借助肢体语言进行非言语交流,遵循了关联准则,从而顺利与大人进行沟通。但这种交流方式在言语表达上不是非常清楚、明了,大人需要通过动作来判断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违反了方式准则。

例14:(村长和天天聊天,让他对爸爸进行评价。)

村长:你爸爸平常懒不懒?

天天:懒。

村长:在家里怎么懒呢?

天天:(开始现场模仿,作势半躺着)老婆。

村长问怎么个懒法,孩子应该说明懒的方式,比如贪睡、不做家务、不喜欢运动等。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天天顺势半躺并模仿爸爸呼喊“老婆”,这并不符合言语表达要清楚明了的原则,违反了方式原则。但天天通过模仿借助肢体动作来加以说明,还是顺利完成了交流。

例15:(村长和Cindy聊天,让她对爸爸进行评价。)

村长:那让你说一句。你给你爸爸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你想说什么?

Cindy:我想说,爸爸去哪儿。

Cindy说,爸爸去哪儿。爸爸听了都有点懵,不知道什么意思。还是王岳伦帮忙分析Cindy说这话的意思,认为是想让爸爸带她出去玩。Cindy所说的话不够清楚明了,因此违反了会话中的方式原则。

二、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通过对儿童违背合作原则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儿童违反合作原则与成人违反合作原则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一)儿童认知能力缺乏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相较于年长儿童或成人,年幼儿童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5]。在例8中,Cindy和石头都是第一次去沙漠旅行,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没有见过沙漠,对沙漠的知识也是所知甚少。所以,Cindy认为沙漠会有钻石,钻石就是贝壳,而石头认为沙漠里肯定有金字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由于社会化程度不够,缺乏生活常识,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把自己认识的不相关的事物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违反质量准则。

(二)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6岁的孩子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他们不会长时间关注言语交际中另一方的说话内容,因而会经常违反关联准则[6]。在例10中,当村长问石头为什么喜欢爸爸做的蛋炒饭以及爸爸的蛋炒饭是什么味道时,他一直在自顾自说话,没有对村长的问题作出回应。

(三)儿童语言能力不足

从例2中我们知道,孩子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对一些词汇或句型不太了解,导致无法顺利交流。如村长问石头:“你爸爸在家里做家务吗?”石头回答:“家务是什么东西?”在村长解释了家务是做饭、拖地之类的后,他才明白过来,继续交流下去。从例9中,我们知道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会无法听出另一方言语中的言外之意,因而无法顺利沟通下去。恬恬无法理解奶奶“我有两个女儿”的言外之意,所以她一直追问儿子的下落。从例13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成人提出一般疑问句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用摇头和点头代替言语交流。在例14中,孩子在难用言语表达事情时,会借助体态语言进行交流,从而违反了方式准则。[7]

三、结论

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社会常识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在言语交际中会无意识地违反会话中的合作原则。有鉴于此,教师在幼儿园里要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给孩子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多交流、互动,允许孩子说错、说不完整,使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用能力[8]。

[1]胡惠智,李梅.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J].天中学刊,2009(6):139-140.

[2]骆宗萍.4-6岁儿童的语用能力研究——以儿童谈话节目《潮童天下》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3]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彭小红,张思. 儿童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语用效果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2-45.

[5]Piaget J.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M].London: Rout ledge and Kegan, Paul, 1926.

[6]周兢,李晓燕.0-6岁汉语儿童语用交流行为发展与分化研究[A].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字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7]黄宇,彭小红.儿童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192-194.

[8]周兢.从前语言到语言转换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3岁前汉语儿童语用交流行为习得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6):1370-1375.

ResearchonChildren’sViolationofCooperativePrinciplefrom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s

ZHU Hai-qu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China)

Pragmatic Competence plays a key role in whether a speaker can use appropriate words to engage in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 After kids turn 3 years old, their competence in expr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develops quickly. They can use complex sentences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and effec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pragmatic rules. Due to lack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general language as well as self-centeredness, pre-school children tend to violate cooperative principle unconsciously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results in un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children with true and rich pragmatic situations and a comfortabl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for them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the cours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children’s pragmatic development; pragmatic acquisition; pragmatic competenc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017-01-09

朱海群(1982- ),女,讲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H030

A

2095-7602(2017)07-0114-05

猜你喜欢
村长沙漠准则
沙漠之旅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村长又有好消息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一叠钞票
金山(2014年8期)2014-05-08 04:02:25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