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炜鸿
(中共集安市委党校,吉林 集安 134200)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单炜鸿
(中共集安市委党校,吉林 集安 134200)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对敌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之歌,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学习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有效途径。
东北抗联精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团结各族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时至今日,这些事迹和壮举仍然震撼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东北抗联史是值得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励志的教科书,东北抗联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发扬和继承的宝贵遗产。
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展现出对党、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和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情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县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组建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杨靖宇在河南省确山县读高等小学时在作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中写道:“自共和成立以来……竟国贼盘踞要津,沾嗫图谋,攫取人民血汗之金钱,供一已之糜费……烽火连天,战声交耳,穷兵赎武之风,莫此为甚……战争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1]青年时期的杨靖宇就抱有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
七七事变后,杨靖宇亲自签署印发《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布告》,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由华北侵吞我全国版图”的野心,号召“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将士们要“誓灭倭丑,为国争光”,“为祖国独立而战,以雪耻辱,而谢国人”。[1]他身经百战,游击战于长白山脉、辽吉边界;他屡立战功,战斗在零下四十多度、缺衣少粮的冰天雪地中,成为一把利刃插在敌人的心脏,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的反动统治。敌人惧怕杨靖宇,称他为“满洲治安之癌”。东北人民敬仰杨靖宇,赞他为“游击战中的军事家”,“命令中只有战,没有怕”。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被叛徒出卖,弹尽粮绝,身负重伤,孤身一人与大批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日军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棉花、树皮和草根,为他的壮举而震惊和折服。
除杨靖宇,还有著名的抗联英雄赵尚志、王德泰、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陈翰章、魏拯民、李红光、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八女投江”“十二烈士”“十三勇士”等英雄壮举。在东北抗战中,有几万名东北抗联将士们英勇牺牲,很多战士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抗联战士为保密身份,按班编成号,隐去真名实姓,用数字代替人名。军旅作家张正隆说:“这是一场连姓名都牺牲了的战争”[2]。
东北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与日军作战近10万余次,把近百万精锐的日本关东军拖在东北,杀伤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据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在东北死伤人数达17.2万[3]。《露营之歌》表达了抗联将士的保家卫国的伟大爱国情怀,这种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使东北抗联将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畏流血牺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高校青年学生在革命运动中总能先觉先悟,成为时代的先锋。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斗争,从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到建国后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大学生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肩负着为国为民的神圣使命,奉献青春贡献祖国,为振兴中华而砥砺前行。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由大学生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以及优秀学生干部所组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继承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有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具有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这是普通青年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品质,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底色。东北抗联之爱国情怀,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心灵的震撼,激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心、报效祖国的实际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我们需要把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肩负国家伟大历史使命和在科学前沿不断探索相结合。在祖国日益强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青年栋梁不断加入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富裕。拥有一颗报效祖国、忠贞坚定的爱国之心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振兴中华的精神核心。
日本殖民者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讨伐”,东北抗联将士在东北的斗争环境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
据统计,“1933年至1935年,日本在东北投入兵力在20万左右,1936年至1937年25万左右,1938年猛增至40余万,此后诸年均超过50万”[4]。日军调集大部队讨伐抗联部队,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投入的兵力也一次比一次多,手段也一次比一次残忍,企图彻底消灭东北抗联的抗日力量。为切断群众和抗日联军的联系和给养供给,日伪采取了“保甲制”“连带责任制”,武力强迫农民“归屯并户”,实行“集团部落”。“如果发现住民对我军援助粮食者,对其全家枭首示众”,“禁止所有物资的贩卖”,“想买一斤盐和一双袜子,比登天还难”[5]。
抗日联军部队给养一度缺乏甚至中断,抗联将士忍着饥饿和病痛,挑战人类生存极限。战士们冬季穿着单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林中与拥有现代化武器、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周旋作战。战士们身无棉衣,脚穿草鞋,吃野菜、啃树皮,露宿于山林荒野。东北抗联将士为了避免暴露目标而不敢点火,只能在大树下蹦跳取暖。睡觉也只能睡二三十分钟,因为时间长了就有冻死的可能。一位十几岁的刘姓警卫战士,平时十分活泼,在一次行军途中刚走几步身体就倒下来。杨靖宇解开衣服抱着他暖和,可是半天也没暖过来。原来,这个战士早已冻僵死去[6]。曾当过杨靖宇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寒风一吹,冻成冰甲,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跑烂了,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夜里,冻得大树直响,人又怎能受得了!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敌人就会扑上来。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胃里难受极了”[7]。
1938年后,东北抗联部队数度陷入极端困境,战争空前残酷。到1939年,整个抗联部队只剩下1万余人。到1941年1月,人数已缩减到2500人。1942年12月,东北全境党员及抗联全体人员已不足千人。东北抗联主要领导大多壮烈殉国,军级以上将领就达30多位,师级将领达150多位,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均壮烈牺牲[8]。东北抗联将士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之痛苦,尝遍了人间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藐视一切侵略者,誓死同敌人血战到底,誓要驱逐日寇、恢复东北,并一直斗争到抗战胜利,成为一支打不垮、击不破、剿不灭、杀不完的英雄部队。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培养和锤炼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具有非常意义的工作。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承担新时期国家重任的关键。因此,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志力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骨子里需要有东北抗联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要把东北抗联精神当作一种品德来继承,当作一种精神来坚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顽强拼博,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9]。
战争的伤痛依在,现实的压力犹存。我们要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这种精神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中引起共鸣,进而转化为刻苦学习、迎接挑战、报效祖国的坚定意志和具体实践。
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抗联将士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勇赴国难而无怨无悔。东北抗联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是最让人震撼的一种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必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念是抗联将士们的理想信仰。抗联队伍中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带领抗联将士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中奋战到底。
杨靖宇对革命始终抱有必胜的信念。他常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一个英勇的革命战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头颅可以抛掉,鲜血可以喷洒,但是忠贞不二的革命信念是永远不能改变的。”[10]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带领东北抗联一路军全体将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直到牺牲。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多次被组织误解,被两次开除党籍,但他并没有因挫折和打击而灰心丧气,而是永远保持着对党的抗日事业的坚定信仰。1942年2月12日,他在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牺牲,年仅34岁。残忍的日寇割下了他的头颅,把他的遗体扔进了滔滔的松花江里。直到2004年,失踪62年的赵尚志的头颅才从长春市的般若寺中被找到,安葬在朝阳县尚志村[11]。
陈翰章是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官。一次战斗中,陈翰章的大腿受贯通伤,肿得很厉害。医生要把仅有的半小瓶止痛药给他用,但他坚决不肯,要求留给重伤员。“自己却用一根小棍,把一条布带捅过伤口,用两手拉动布带,清除浓血。豆大的汗珠从陈翰章的脸上滚下,连医生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12]。坚定的革命信仰令他如此钢强、毫不畏惧。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陈翰章和战友被敌人包围,在右手和胸部均受重伤的危急关头继续战斗,扑上来的敌人夺去他的手枪,劝他投降,但他怒目而视,痛骂敌人。残暴的日本军官用短刀向他脸上乱刺,甚至剜出他的双眼,但他仍钢铁般地坐在那里,牺牲时年仅27岁。
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接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报告。各路军认真研读,作出决议,按持久战精神部署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由于敌人严密封锁,东北抗日联军一度同党中央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抗日联军将领和广大党员努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说:“革命,就像浪潮一样,有时高,有时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10]
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危机,我们不能回避这种现实问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必然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信仰。理想信念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的人生目标,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把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精神旗帜。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尤其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9]。
东北抗联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心,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继承的理想信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远大理想,有着高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在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大舞台上真正有所作为。
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艰苦斗争的根本支撑。“有水就有鱼,鱼水不分离。百姓和抗联,永远在一起”[13],在长白山流传着一曲曲团结战斗的凯歌。杨靖宇经常和战士们说:“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必须以共产党员的行动和毅力把群众发动起来,争取革命的胜利”[14]。杨靖宇还有个著名的"四不打"战术,最重要是第四点“打仗,老百姓遭殃我不打”,这是他爱民亲民的重要体现。东北抗联始终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到一地,都发动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帮助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自卫队、反日会、妇女会等组织。东北抗联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处处帮助群众,经常把缴获敌人的战利品分给贫苦百姓[12]。在抗日斗争中,抗联与人民心连心。人民群众采取各种形式支援抗日斗争,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冲破日伪的封锁,千方百计给抗日联军送粮食和衣服,掩护抗联战士,担当抗联的联络员。他们送子、送夫参加东北抗日联军,为抗联提供情报和给养支持。
黑龙江省珠河县吕老太太,把自己的财产、粮食送给游击队作给养,让两个儿子都参加了游击队。她的两个儿子在战斗中都牺牲了,但她不露半点悲容,说为了中国人民牺牲是光荣的。方正县七十多岁的老李头,被敌人抓去运送军火,却打死押车的伪军,把一车军火推进江里。敌人烧了他的房子,杀了他全家亲人。他悲愤交加,但不灰心,去给抗联跑交通,双脚踏遍各抗日游击区,沟通抗联各军的联系,掩护了无数抗日将士出入敌人封锁线,被称为“抗联的父亲”“东北人民的父亲”[15]。1939年秋,临江县错草沟李福生老人,让自己的独子参加了抗联部队,把埋藏在地里的粮食送到抗联密营,后来被日伪抓去,严刑拷打,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决不向敌人泄露抗联密营的位置,被日军的狼狗活活咬死[1]。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我们要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党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生命线,这是党的优良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端正刻苦学习的态度和目的,脚踏实地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实现自身真正的人生价值。
中国之青年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前途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保障和力量支持,是新形势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任务。切实做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优秀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我们要珍视东北抗联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重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始终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凝聚更多正能量,激发更大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16]。
[1]赵瑞军.黑土军魂[G].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正隆.连姓名都牺牲了[J].南方人物周刊,2009,(26).
[3]袁旭编.第二次中日战争条纪事[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4]孔令波.关于东北抗日战场敌方兵力的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1991(3).
[5]温永录.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G].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温永录.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G].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黄生发.永不屈服的人——忆杨靖宇将军[J].松柏常青,2010(2).
[8]陈廉编.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9]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杨靖宇将军[G].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朱秀海著.东北抗联苦战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
[12]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战斗生活的回忆[J].革命史略专题丛刊,1960.
[13]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歌谣[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14]梁老.杨靖宇将军历史资料访问记[G].吉林省博物馆编印,油印本.
[15]黑龙江省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6]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0.
2017-01-13
单炜鸿(1973- ),女,高级讲师,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7-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