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王清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这其中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有创业实践方面的原因,也有与政府、社会需要衔接方面的原因。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包括: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顶层目标设计;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重视创业实践课程;注重创新团队建设。
高校; “双创”; 创业教育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全面落实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这对高校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很大,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再创历史新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而创业成功率仅为1%左右[1]。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等。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1)创业意识培养的缺失。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创业意识培养缺失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新思维不足,创业能力不强,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另外,创业学生的创业领域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不密切,科技含量不高,多为服务行业。
2)创业能力培养的缺失。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创业实践的成功与否。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
3)创业相关知识的缺失。从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创业者对营销、财务、管理、税务、法律、风险等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缺乏,经营理念淡薄,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需要今后不断地完善。
4)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缺失。目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学生,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对自己要求松,对他人要求比较严苛,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变得不理智,缺乏耐心和毅力。在合作中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比较弱,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比较低[2]。
1)高校创业教育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一是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许多高校通过举办大型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但是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系统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较狭窄,认为勤工俭学和做兼职就是创业,没有正确理解创业的真正含义。部分大学生只看到了资金是影响创业的唯一因素,忽视了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授课教师大多是专业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重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少对市场的调研和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缺乏创业实践的机会。虽然有大学生创业竞赛,但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3]。
2)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实践需要不匹配。大学生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创业精神是创业动力的源泉,创业精神体现的是坚韧、拼搏、果断、不放弃、不抛弃、勇于面对困难和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创业的道路上只有具有坚毅果敢、艰苦奋斗的意志,执着和冒险的创业精神,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持之以恒并获得成功。
3)高校创业教育与政府、社会衔接需要不匹配。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与政府相关政策和社会相关机构衔接起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增加大学生的相关知识,拓宽创业的知识面,为大学生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一是对创业大学生普遍限制较多,如户口、居住地的限制,这不利于人才的流动。二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资金金额参差不齐,贷款金额发放周期较长并且手续复杂[4]。三是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评估和监督,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1)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是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二是培育创业文化,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依托各种媒介,例如学校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加大对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宣传或介绍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或是组织座谈会,进行创业体会的交流等。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创新创业教师。首先,对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聘请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并且制订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四是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高校要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共享[4]。五是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创业政策和配套措施,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着力解决创业融资渠道单一且手续复杂问题,打破创业者户口壁垒,改善人事档案落实难和工龄不累计等状况;政府要积极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政府要引入第三方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过程的评估和监督,把好创业的大关,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5];政府要鼓励企业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密切的,政府应该联合企业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创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家积极为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弯路,使其更好地创业。
2)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顶层目标设计。高校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制订过程中,要强调顶层目标设计,坚持以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并贯穿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应该拥有一些成功的销售或与创业相关的经历,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期间,决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需要主动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例如财务、销售、人力、经营管理等知识,主动向前辈们了解创业可能带来的风险,然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解决风险;鼓励大学生多听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了解创业的相关途径,熟悉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并且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政策,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创业实践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把创业实践课程的建设放到首位,这也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学生工作,锻炼各方面能力。这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锻炼大学生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锻炼社交能力,扩大人脉圈,从而为创业团队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其次,鼓励大学生参加兼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前接触社会,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兼职大多数都是比较劳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但是能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销售商品、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对此种行业行情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大学生不仅要重视创业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拥有良好创业理论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创业能力更能适应社会,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只有足够了解社会和市场,创业才会成功。
4)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大学生创业中的团队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需要大学生制订符合团队发展的组织结构,根据各成员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将团队成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使每位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其次,需要大学生建立符合本团队的团队文化,制订团队的发展愿景和团队价值观与创业理念,使其对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需要大学生建立绩效考核标准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效率,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最后,需要大学生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成员对其有清晰的了解。打造学习型的团队,成员应该共同学习、总结、反思。在团队犯错误时,成员要及时发现错误并敢于去改正,不能因小失大。往往在创业开始遇到挫折时是最容易解散团队的,所以团队成员必须具有自信、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经得起挫折的决心和意志。
总之,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创业教育要与深化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1] 马众, 丁慧敏. 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21): 144.
[2] 谭雪薇, 衡紫叶.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5(1): 391.
[3] 战淑华, 侯召兰.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经济师, 2015(1): 213-215.
[4] 周艳丽. 论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5(2): 145-146.
[5] 朱伟东. 浅析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J]. 东方企业文化, 2014(21): 115.
[责任编辑:缪宁陵]
The Approach Cho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WANG Qingy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olv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improve employment qual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ch as the problem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roblem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the problem of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approach choice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lude designing the top goal with th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ship; strengthening and perfec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emphasiz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ea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 647.38
A
1672-2434(2017)05-0091-03
2017-06-23
王清艳(1973-),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