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吴丽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或电脑网络机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兴趣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心理课堂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从智能手机、新媒体、生活实践、“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师新技能等方面进行路径突破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 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课堂
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应面向广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1]。然而,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其学习方式从被动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转向自主获取知识和主动互动交流体验,手机成为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途径和载体形式,出现了“手机依赖症”和“低头族”现象,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2]。因此,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成为紧迫任务。
1.1第一阶段——传统或电化教室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1)改革重点。这一阶段心理课堂教学仍然属于心理教师在普通教室里进行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与思考。改革侧重点主要包括心理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的补充更新、增加课堂学生提问与互动机会、教具实物或幻灯图片展示、音视频资料录制播放、心理游戏活动、心理影片欣赏、丰富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项目化模块教学、板书例题习题演练或书写艺术、个性才艺发言分享、课堂心理情景剧表演、课外作业辅导批改等。
2)瓶颈问题。主要体现为心理教师手写纸质备课与板书量大、教师与学生互动机会少、音视频补充资料有限、学生积极思考少、学习兴趣热情及內驱动力不足、教师教学知识更新缓慢、学生厌学逃课多、教师讲授手段单调极易导致身心倦怠、跨专业统一化大班教学效果较差等。
1.2第二阶段——多媒体或电脑机房网络教室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1)改革重点。主要将原来的普通教室改造成多媒体教室,引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PC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扩音设备与中控系统及PPT教学课件等,将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通过多媒体网络形式集合在一起,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板书时间,拓展了心理知识空间,增加了材料的丰富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热情,给心理教师的备课教案课件制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电子课件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网上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另外,有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课堂放到了电脑机房,将心理知识点设计成电子资源包,放到校园内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让学生登录后进行知识的练习和互动,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2)瓶颈问题。主要体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心理课堂班级授课模式,突出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活力感受、动态求知的天性与潜在能量的开发,过于看重心理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方式手段革新对于心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创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大众化传统教学局面,教师依然照本宣科,师生课堂互动明显减少,许多学生兴趣不高。电脑机房网络教室为了防止学生上网从事与教材、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或玩游戏而关闭外网,只允许学生登录内网数字化教学平台,浏览心理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这种拒绝和排斥互联网的做法,关上了改革创新与突破传统心理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的大门,教学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2.1机遇——平台——需要
“互联网+”时代,以网络电脑与移动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成为高职学生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载体,笔者对1 500名高职学生调查显示:84.5%的学生都对新媒体较为了解和熟悉,对于新媒体喜欢、支持和赞同及持开放态度的比例高达96.6%。新媒体的全天候、开放、平等、自由、互动、云空间的新特点功能,为心理教育课堂上的信息分享与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与方式,同时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能条件。智能手机的移动、视频、语音、图片、搜索、群聊、发布等强大功能,更便于学生线上线下获取和分享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3]。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引进和融入互联网移动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载体因素,创新教学手段方式与途径,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心理特点变化新规律和求知学习的兴趣内在动力需求,让心理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并全面接受手机这个时代新生事物,积极地看待“低头族”现象,允许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上使用手机与心理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得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和提高心理课堂教学效果。
2.2挑战——顺应——创新
上课手机“低头族”现象可以说是对传统心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场彻底的、革命性的冲击与影响,是每一位心理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心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和师生共鸣契合点是将移动智能手机和新媒体网络载体全面引进和融入课堂,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能视智能手机为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洪水猛兽”,心理教师必须做好课堂心理健康知识信息的总体把控和新媒体正确使用及教育引导工作,避免手机和网络负面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与干扰,充分发挥手机与网络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独特载体资源优势,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3.1 “智能手机”使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师生教学交流的互动化
“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手机全天候与学生相伴,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勇敢打破思想壁垒和观念束缚,大胆允许学生课堂上全面使用手机。手机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生活与学习工具,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强制性没收学生手机、极力阻拦、批评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做法不可取,是不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内在动力需求,与“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心理课堂教学改革总体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要求是相背离、相脱节的。因此,“互联网+”时代心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即时观看微课(微视频)、查阅资料、课堂练习、完成测验考试等,使“低头族”成为传统课堂上手机上网即时交互学习的正常现象,让智能手机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的重要设备互动工具。
3.2 “新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载体手段、功能的大量出现,如QQ、微信、微话、贴吧、群聊论坛、微电影、微MTV等,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广域性、虚拟性、新颖性、匿名性、开放性、双向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5]。因此,高职院校心理课堂教学实体、实境等传统媒体得到了全面补充、丰富、升级、整合、拓展、延伸与创新,如果将大量新媒体载体引入心理课堂教学,那么师生互动的效果将大大提升。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媒体和擅长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又符合学生新时期身心特点规律与内在兴趣需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将是对传统心理课堂教学方式、手段、模式的一场彻底革命,会从根本上瓦解、改变、升级、创新传统心理课堂教学模式,让线上线下课堂融为一体,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动力,实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师生互动,让新媒体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媒介载体。
3.3 “生活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持久化
“互联网+”时代为心理课堂教学获取各种网络虚拟心理知识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丰富路径,但是网络上的虚拟知识资源既汇聚了现实生活实践中的真实信息素材,同时也汇聚了放大失真、虚假欺诈的不真实信息资源。心理教师只有将现实生活实践与心理课堂教学网络知识信息资源紧密地结合和融合起来,才能及时辨别和寻找出正确的心理知识内容与真实鲜活的典型案例素材,才能真正引导、启发和感化教育学生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点,网络来源于生活实践检验的真实鲜活素材才能使学生增加可信度,增强心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力和影响力[6]。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心理素材可以是跨学科的,如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道德品德修养课、就业创业教育、国防教育、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人文艺术美学教育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为一体,这样获得的素材更加典型、鲜活。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结合真实生活实践的心理案例、自我成长故事进行心理分享体验,让生活实践进课堂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重要真实的素材来源。
3.4 “互联网+”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云资源的共享化
网络进校园、进课堂是“互联网+”新时代的必然趋势与要求选择,不应成为高职院校智慧数字化校园信息建设的漂亮口号,而是应该落实和覆盖到每一个空间角落[7]。发达国家高校校园都进行了有线或无线网络全覆盖,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海量的云资源进行资料查询,与教师展开研讨互动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只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进行了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心理课堂教学使用必须在教师授权管理的网络界面开放使用,而一般的普通教室里是没有无线网络覆盖的。有的高职院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但为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而只对教师开放访问权限,这种不信任、极力阻止与限制学生使用网络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严重违背新时期学生心理规律特点和动力需求,形成越堵越泛滥的被动局面,学生宁可自己花费手机流量费用,也要在课堂上随时随地上网,成为“低头族”的成员。因此,“互联网+”时代心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让有线和无线网络彻底走进教室,彻底瓦解与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授课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师生可以借助手机网络开展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讨与思考,建立心理网络互动课堂,使网络各种心理知识资源互联互通,融合、升级、整合、共享到心理资源云平台管理系统上,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的重要桥梁平台。
3.5 “创新教育”突显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品质化
“互联网+”时代,心理课堂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思维能力个性化的创新人才,这才是心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心智健全的高素质、工匠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潜能和创新特质的创业实践先锋人才,他们会有希望成为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者、管理者和企业家,这种创新心理特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未来人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心理教师只有把创新教育融入心理课堂教学全过程,跳出传统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模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心理教师要积极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心理思维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兴趣动力,锻炼他们敢于大胆冒险与尝试新生事物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时常能够体验和分享创新成功的欣喜和乐趣,让创新教育进课堂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的核心目标。
3.6 “教师新技能”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控化
任何形式的心理课堂教学改革都要正确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这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心理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形式、途径不断多样化和创新化,心理教师只有熟悉、拥有这些新技能并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发挥把控、启发、引导等主导作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心理教师的新技能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移动通讯网络、智能电脑手机软硬件的操控使用水平方面,只有充分利用通讯网络移动智能手机、互联网笔记本电脑和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型教学工具作用功能,才能发挥其课堂上网站心理知识浏览宣传平台(网络心理课堂、云知识资数字源库、网络图片相册、微视频音乐等)、心理云知识搜索引擎平台(百度等)、心理论坛发布平台(微博、博客、维客、播客等)、心理聊天互动交流平台(虚拟社区、QQ、微信、微话、贴吧私聊与群聊等)的各种新媒体独特优势资源载体功能作用[8]。因此,心理教师新技能水平将成为今后心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与突破的一种关键保障素质能力,心理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别(性别、年级、专业)差异的学生个体与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新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心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产品的新技术,及时更新和提升自身信息化新技能水平,才能在“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后牢牢掌控主动权、支配权和引导权,才能找准学生内在兴趣特长、需求动力、激情活力、共同语言迸发的契合点,才能与学生的教学互动真正无缝对接与融为一体,才能切实保障和提升心理课堂教学效果质量,赢得学生共鸣与尊重,让教师新技能进课堂成为创新心理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质量的关键成功保障。
[1] 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6):135-136.
[2] 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128-131.
[3] 胡平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53-55.
[4] 丁远,高娜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3-24.
[5] 陈新星.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61-65.
[6] 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18-20.
[7] 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8] 殷成洁,樊巧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9):86-87.
[责任编辑:李娟]
Study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Ment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 Internet+" Era
WU Limei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In "Internet +" era,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multimedia classrooms and computer network classrooms teaching of ment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interest and demand, and thus teaching result is not ideal. Mental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ac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we can reform from aspects of smart phones, new media, life, "internet +",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new skills of teachers.
"internet+"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ntal classroom
B 844.2-4
A
1672-2434(2017)05-0079-04
2017-09-06
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710059);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15SYB-089)
吴丽玫(1967-),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