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琴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江苏南通 226010)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白 琴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江苏南通 226010)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管理运用中的基本原则,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积极心理学; 高职教育; 教育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职责。我国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高职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实现了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的空前繁荣[1]。然而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数量萎缩,加上普通本科迅速扩张,不断挤压高职院校的生源空间,一些高职院校陷入了生源危机。在统一批次和征集志愿招生中频频通过降分录取才能基本完成既定的招生计划,生源质量严重下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试图在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带入到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开始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探索之路[2]。
我国最早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文献是南京师范大学苗元江和余嘉元发表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这篇文献对积极心理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地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3]。积极心理学赋予了高职教育管理新的意义,对教育者、被教育者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构建积极的人生意义。
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学习态度消极,不够主动,学习能力差。再加上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负面情绪较多、无生活目标,无学习动力、意志薄弱等。学习动机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的基本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因材施教,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教育管理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范围,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让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在后天的教育中自我调适心理状态,提升积极品质从而得到全方面发展。
2.1正面引导原则(Positive guiding principle)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以心理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讲授的内容大多是以以往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例,传播和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在积极教育管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选择一些积极的主题,贯穿积极的事例从正面引导大学生热爱和珍惜生命,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不断增强。
2.2成功性原则(Principle of success)
成功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有很大的激励、推进作用的。传授给学生积极的理念,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困境,享受成功带来的愉快体验,在快乐的心理体验的同时增加自信,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普遍参与性原则(Public participation principle)
心理学的受益者不应是小部分人,它的辐射范围应扩大到全体教师和学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精心设计、开发、开展能够涉及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活动,设置教育情景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通过对自身的了解、评价来帮助自己心灵的成长。同时,教师自身也提升了幸福感,达到传播幸福、共同进步的目的。
3.1加强培训,普及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在高职教育管理主体中实践积极心理学,就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接触到积极心理学的新兴理论,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积极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传导者,他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优良的品质,用强大的积极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除了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教师外,还要吸纳各学科的专任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重要的。这就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理论的培训,使其具备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考虑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一般在新引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等内容。
3.2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积极心理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本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是学生学习并加以模仿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传授知识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
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总结,根据学生的接收和知识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所授课程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4]。
3.3积极心理学有机渗透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使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受益。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职心理教师从事专业性较高的心理诊治工作,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进行有机渗透,双管齐下打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3.3.1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度地引导,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切合实际的正确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然而,人生的旅途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竞选失败、考试失利等都会让学生处于失败的伤感中。同样,教师自身也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比如困扰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科研压力、生活压力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帮助自己尽快走出消极情绪的影响。
当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体验,要设法进行自我排解,不能长期沉浸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中,可以选择做一些有助于释放心情、使人放松的事情,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
3.3.2运用团体式教育进行培养
积极心理学能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它重在学生的参与、活动与体验,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主要采取团体式教育的方式,一般可通过主题班会或团体活动的方式完成,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1)心理内容探究。团体式心理教育的探究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学生普遍遇到的心理问题或是与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专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调控情绪、如何应对压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2)心理技能训练。在团体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被训练者也是训练者,他们用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帮助团队里的其他成员,整个训练过程是一个积极分享的过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所处的不同环境和不同场合中,调节、适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训练、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激励互助。团体式教育的激励互助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给予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学生彼此之间相互“赏识”,看到别人的优点给予积极的刺激,扬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缩短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相互激励中提高自我认识,使心理素质得以提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3.3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1)建立积极良好的校园制度。良好的校园制度是学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校园制度包括班级管理制度和学校教育中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制度等,一套完整的、良好的校园制度对学生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还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学生在学校或班级中不断与教师或同伴团体产生各种联系,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与同伴竞争,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在校园文化情境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最直接的熏陶作用。学校重视校园媒体的作用,在校报、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络等领域宣传积极心理学理念,让学生在“流动的校园文化”中丰富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和传统的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实践中对自身的积极优良品质进行扩大和培育。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具备心理教育专业资质的机构,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矫正和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而是为了开展更全面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服务内容。其次,举办好每年的“3.20咱爱您”心理健康周和“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月活动。开展主题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全院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危机干预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学生骨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征文、演讲比赛等,多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1] 李鹏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困境及破解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2.
[2] 朱振国.是危机也是机遇高职招生难更需“冷思考”[N]. 光明日报,2012-08-24(2).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87.
[4] 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10.
[责任编辑:李娟]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BAI Qin
(Humanities & Arts Department,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o guide students to form a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form posi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create a positiv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tc.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ing path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sitive psych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G 710
A
1672-2434(2017)05-0073-03
2017-09-04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B647)
白 琴(1983-),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