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梅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淮安 223003)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探讨
冯 梅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淮安 223003)
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目标错位,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足。积极心理学导向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为教学目标,以积极心理资本四种心理特质为教学内容,以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资本
心理健康课程模式,是指针对目前中国实际的现实状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心理教育,是以发展心理机能、提升心理素质为指向的一种教育。心理教育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负性校园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将心理健康课程明确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学生”为服务对象,工作重心放在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探讨以提升积极心理资本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
1.1课程目标错位,内容枯燥
到目前为止,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程内容多限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方法,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爱情心理等,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致力于问题解决和创伤修复,这种模式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对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疏导和帮助作用。然而,这种模式关注的是学生负性心理品质和负性情绪体验,有问题的学生怕被贴标签,怕对号入座;没问题的学生则感觉枯燥无味,这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
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学时、学分及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理论知识充分,但可应用性不够,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掌握,灵活度不够。教师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要的形式,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1]。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心理健康课程也被开发成网络课程,于是心理健康课程又被改革成“在线学习”,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开着手机,“完成规定的学习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趋向封闭僵化的模式,这显然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心。
2.1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自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Seligman曾表示,心理学一共有三个使命:①培养和鉴别天才;②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③将消极心理进行研究,从而治疗患者的精神疾病[2]。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前两项任务。而对人的消极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方面进行研究,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3]。很多心理学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直到20世纪末,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不再将心理学仅仅停留在问题诊断和创伤修复的研究上,他们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美国前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仔细回顾过去50年心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发现,人类的积极心理可以使人们更有效率、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更幸福地生活,于是他号召人们,心理学的研究应该负起已经被遗忘的两项使命,由此展开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进程,并创造性地提出包括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这四种特质的心理资本的概念。所以,心理学的发展需要积极的导向。
2.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尊重生命主体的教育,即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活或唤醒主体心理活动的过程。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高职学生在入学前,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挫折中,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给予的多是负性评价,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脆弱的自尊,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否定的态度,他们几乎是课堂上的习得性无助群体。其次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学习驱动力淡化甚至快速消失。再就是心态不稳定,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最后心理情感丰富,情绪自控力较弱。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的方式不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导向。
2.3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6月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导向。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和共青团中央共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基本目标: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总之,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积极心理学导向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它是教育的灵魂。积极心理学导向的教育理念,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纠错”模式转变为“资源开发”模式,因为每个人都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强调人们发挥最大的潜能过程就是实现自我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及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孟万金教授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积极角度出发,看待和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学生的积极人生[4]。
3.2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作为教学目标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作为教学目标。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两者并不矛盾,积极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倡导下,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家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它包括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四种心理特质。心理资本是贮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不竭力量,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原动力。Luthans等研究认为,心理资本超出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借助有针对性的开发,能使个体获得自我的竞争优势,培养良好的身心品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层面分别为心理问题解决、优化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分别是对应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性及积极的社会环境。
3.3积极心理学导向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32~36个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三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上述三部分内容为主线,以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这四种心理特质为教学内容,实现提升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教学目标。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指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意识自我超越等优秀品质的核心心理因素。
3.4体验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其他知识传授型学科,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而采用课堂讲授、情境体验、团体训练及案例评析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讨论”中学,在“乐”中悟,教学场所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更不是网络上的“在线课程”。积极心理学尤其强调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即每个人都是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可操作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有群体性和自助性两种,群体式体验多以各种团体训练等情境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自信、激发进取意识,在模拟训练中助人自助、去自我中心、健全人格。人类是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朋辈互动可以很好地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团体训练最明显处是改变人的灵活性,而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心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自助式体验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自觉性,但它也有保护隐私、易操作等特点。
3.5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起步晚,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升,这是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正在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2014年3月,在美国纽约成立的“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大会”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的幸福”。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也是幸福教育,在积极教育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要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素质能够获得相对于自身更为积极的发展与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专业成长意识,不断完善观念和技能,真正把握时代意蕴、读懂学生心灵和理解现代教育,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新挑战,努力做更为适合、更加优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转型期的社会,一方面使人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责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健康的身心、积极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育更应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培养和强化,这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1] 于风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天航空大学,2015:11-17.
[2] 徐晓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72-75.
[3]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1-236.
[4] 鲁晓静.初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6(45):157-158.
[责任编辑:李娟]
Study on Positive Psychology-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ENG Mei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 Courses,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uch as the dislocation of course, boring content and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is the need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To achiev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aiming at enhanc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ake four mental tra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dopt the experience-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positive psycholog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B 844.2-4
A
1672-2434(2017)05-0070-03
2017-07-27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2015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研究课题(201410Y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D/2015/03/113)
冯 梅(1961-),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