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芳
(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
田晓芳
(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等等的变化,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众多地方高校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性的专业人才,本文主要从培养大纲、课堂教学、和教师培养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堂形式;实践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行业在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越来越融入生活.历经十几年,设计专业的扩招已经普及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由于扩张仓促,尤其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方式直接照着已有的老牌学校的培养方式进行.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基础人才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地方性院校既不能与老牌大学相媲美,也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导致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受到了影响.2015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培养应用性人才转型.赤峰学院作为内蒙古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之一,也在积极探索和进行转型.
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众多地方高校中脱引而出,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性人才,笔者在这里浅谈,以供探讨.
原有的人才培养大纲是参考老牌大学的培养大纲,本着按照”精英”式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辅以定量的社会实践,以便了解专业流程.重学术轻技术的特点基本是对老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学生知识式人才的复制.这样的模式也忽略了与自身的师资特点、学生特点、地域特点等等方面的结合,最终形成了教育没有特色、培养的人才没有特点,不上不下,学生没有一门独特的技能来应对社会.
现行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习.专业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基础课,对造型、色彩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学习部分理论课,对专业、行业有基本的认识后,进行专业内的学习.专业内学习首先从专业基础课开始,一边学习专业基础课,一边学习专业方面的理论课.专业基础作为基石,之后开始学习专业课,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学习之后,进行对口的专业实习,以期望将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同时了解社会上的设计流程.这一过程是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的,从流程上讲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会出现一些问题.
学生在最初的理论学习阶段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考试后就忘了,到了后面的专业学习中,原来学过的理论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或者教授;学习基础课也比较迷茫,像美术生一样天天画画感受不到和以后做设计有什么关系,因此业带动不起学习积极性,在后面的专业中用到的时候,发现基础不扎实,如果再从新学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各种专业能力,但是学习之后,这种能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或转化,也是一个断层.
一直以来习惯性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授课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整理,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在讲授期间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反映有所察觉,做出相应的调整.尽管这样,一味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过多公式化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学生会逐渐失去听课的动力,而且长期会造成单一化的人格,没有主见、高分低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尽管一些课程是以引导式、启发式、辅导式的,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被灌输的接受收方式,在课堂上也也呈现出缺少想法和主见.
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按照老式的培养方式,比较重视学术方面的教授,而实践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整个培养过程,实践性教学只占据了一小部分,而大多数内容以理论和基础为主.尽管在专业必修课中有虚拟实际项目课程,但由于硬件条件不具备,只能在电脑上构想方案,而对实际的方案的实现和技术上的知识以及材料等等的知识了解不够.对市场、技术等等的熟悉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和市场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慢慢上手.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和市场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各种软硬条件的支持,比如机房、工作室、实验室等等,而且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软硬件配备不足,直接影响培养结果.没有实验室,一切只能停留在虚拟想像上.从想象到实践是一个跨越,学生不会知道其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跨越什么障碍,想象到实践的转化的可实现度,也不会有作品变为实际的激动和兴奋.没有各种原材料,学生不会真正的知晓和掌握以及感受到各种材料的特性,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完成设计以及有哪些方式方法等.部分设备陈旧,缺少维护,缺乏场地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大纲的制定,基于培养目标,所以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我校正处于应用性大学的转型期,教育部对地方高校的应用性转型的主要任务中指出,要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赤峰学院也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是““融入赤峰、服务地方”.所以,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赤峰地区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所以人才培养既要满足融入赤峰地区,又要体现赤峰地区特色.培养人才的类型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根据这两点,培养大纲里既要遵循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又要在本科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具有挑战性的是,要从学校走出去了解市场之后才能具体制定如何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根据以上分析,培养大纲调整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基本保留原有的通识课或者成为公共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第二个部分,调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尤其在上课形式进行调整,加入些虚拟微小项目和课程内容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知识如何融入设计.第三个部分,在专业必修课中大量加入实际或者虚拟实际项目,大量的进行实际操作,同时也可以将课堂带入企业等等.第四个部分,在理论课中加入定量的本土文化课程.只有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做出的设计才会更加符合本地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同时也可以将本土文化推广开来,让更加广泛的人们了解,做到了一个宣传窗口的作用.
在整个课程的教授中长期以一种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免会感到单调和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产生惰性.要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中都保持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就要在课程教授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课堂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知识输入,但学生互动和主动性较少,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动思考;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碰撞出思想火花,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相关知识储备;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但也需要学生有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将不同的授课方式围绕教学大纲适时交叉进行可以使课堂丰富和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知识的主动渴求和良性的课堂循环.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适当运用,在后面的课程中用到时也不会被遗忘.
无论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必修课包括理论课,都可以尝试着以正常的教学方式输入,以设计作品或者项目的方式输出.比如上外国设计史理论课,在了解某一阶段的设计特征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该特征设计一个封面、手环、家具等等;如果有红山文化类的课程,在了解某一时期的文化内容后,可以结合这一时期的不同纹饰设计一款现代化的产品等.前期知识传授的过程如上,不拘泥某种课堂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中可以结合专业内容,做特定形式的创意作品等等.在学生储备了一定量大的专业知识储备后,可以把虚拟项目或者实际项目导入课程.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和克服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专业上的、技术上的、方案和实际匹配上的以及沟通上的各种问题.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文化建设推进,高校之外的社会日益在发生变化,如果身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长期脱离市场环境,教师的思想、理念、技术就会落伍,教授出来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与当下市场接轨.所以需要学校大力关注教师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实际的工作、实习或锻炼;经常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参观和探讨;邀请企业届或其他行业的人士来学校进行会谈或讲座等等形式.
总之,应对新形势下整体的人才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有相应的变化.我院旧有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容也要有一个确定的、明晰的、适合专业发展的变化.本文只是进行初步的探讨,想要进行有效的调整,需要整个教学系统乃至于学校和市场大系统联合起来进行调整才可以实现.
G647
A
1673-260X(2017)10-0220-02
2017-07-02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GJB1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