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2017-03-29 01:3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院校

盛 敏

(皖西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转型时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盛 敏

(皖西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缺口虽大,每年涌向社会的毕业生数量虽多,符合要求却不多的人才供应悖论.为了缓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矛盾,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层次缺位严重的现象,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体制不合理、观念转变不到位、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大力发展两型师资,为实现技术强国、人才强国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2014年4月,为了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一战略部署,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会上178所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形成《驻马店共识》,探讨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2015年11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部分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因此,研究和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迫在眉睫,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通过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合作办学,创新高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转型的基本动因

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推进、传统工业化与现代化并行的关键时期,随着现代产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社会急需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高考生源持续下降,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双重压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突破重围,依托行业特色和区域产业,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1].

1.1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十二五”期间,技术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对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并成为当前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目前,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由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承担,其中高职院校着重培养技术操作与设备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本科院校主要负责培养能够将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但现目前,我国各产业中都存在高级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既有系统技术理论知识又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虽强,但理论知识欠缺使其转化新技术的能力相对不足,而应用型本科学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却较弱,使得目前的人才市场出现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企业千金难求人才的尴尬局面.

1.2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需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应用型本科层次缺位严重.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管理体系不顺的情况.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等教育分为理论学术型(5A)和实用技术型(5B)两大系列.我国现目前的绝大部分地方应用本科院校本应往实用技术型方向发展,却被归类在5A系列,往“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学术型”方向发展,导致本应面向一线培养实用技术性人才的院校培养出大批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偏差,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又欠缺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其次,我国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局限于专科层次,缺乏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致使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当前中国产业发展需要,为我国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提供创新技术型人才,地方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势在必行[2].

1.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需求

2000年至2015年,短短16年,中国新增地方本科院校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一半,加上300多所独立学院,地方院校面临着高考生源持续下降,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巨大压力.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发展定位模糊不清,培养目标日渐趋同,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及科研转化能力上比不上“985”、“211”高校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不如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尴尬局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导致目前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加快推进生产企业产业转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驻马店共识》与《指导意见》为发展蓝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生态位,提升教育竞争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不仅是教育理论界的呼吁,更是国家政策宏观指引的结果.当前,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开始理性思考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相关问题,以《指导意见》为蓝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思路,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地方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面临三重困境.

2.1 观念转变不到位

观念问题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首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坚持原有“学术型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会降低高校的学术研究,导致教育质量滑坡,所谓的转型是向高职高专院校靠拢,这样传统守旧的观念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对转型带来的改革阵痛,害怕院校转型使自身原有利益受损的一部分人员抵触情绪较强,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持否定态度.同时,学术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探讨还不够清晰和深入,大多数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理解不清,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开展教学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最后,学生和家长观念能否随着地方院校的转型而转变,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3].

2.2 制度不合理

政策制度不合理是地方院校转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外在困境.首先是单一的招生制度和制约着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限制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学校只能根据教委划线招生,以分数论人才.无数怀揣梦想,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渴望进入大学院校补充理论知识的人才只能望“考”兴叹;无数高职院校、大专院校的学生进入地方本科院校深造的途径难于上青天.其次,以政府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模式严重制约了地方院校发展的积极性.政府通过直接拨付、指标竞争等方式配置高校资源,导致目前国家直属高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间发展极不均衡:一方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85”、“211”高校获得大量国家资源,金字塔尖效应明显;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却受困于资金不足、建设不到位、人才流失的局面,面临着马太效应的尴尬局面.最后,地方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度干预也限制了学校的转型.

2.3 师资力量欠缺

应用型师资力量欠缺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体力量,是地方院校转向应用型本科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制约地方院校转型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更为重视学术型科研成果,各大院校评价一个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是用获得了多少国家、省级、市级基金项目,发表了多少SCI、EI、CSSCI核心论文等定量指标,在这样唯学术论的人事机制下,大部分教师为了职称评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忽略了教学实践.若教师只懂坐而论道,学生如何起而行之?若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如何躬行实践?

3 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现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确实面临着动手能力不如专科高职院校、研究能力不如985、211高校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国务院提出的《指导意见》为蓝本,找准定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1 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确立“应用”为主的办学理念

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缺口虽大,每年涌向社会的毕业生数量虽多,符合要求却不多的人才供应悖论.究其原因,与大部分高校定位不明有很大关系.一个高校是将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是由自身办学特点、办学资源和国家发展需要共同决定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院校无论在科研力量还是理论基础、师资水平上无法与传统学术型大学匹敌,却受当前社会评价标准的影响和利益驱动,盲目跟风,忽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应用型大学”这一定位,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自身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而非科研精英.一方面要通过精准定位,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形成特色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

首先,加大教学实践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要加大教学实践改革,按照“知行合一”、“工学合作”的思路加快校企合作办学,让教学实践贯穿大学四年每个教育环节,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其次,改革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需要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以分数论能力”的狭隘人才观,不光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灵活、开放、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学.地方高校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学,缩小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地方高校要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学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之源,校企合作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育人平台、共组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基地、共享资源设备,形成学校、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的合作关系,建立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4].

3.3 “两型师资”的构想

“两型师资”的构想,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能立足高等教育的品牌,构建自己的鲜明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蓝图中,一方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能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用型”和“品牌”成为发展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能吸引人才为学校服务,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强竞争力,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两型师资”构想是一种理想的实践,如果真正能构建为学校发展的中坚,甚至发展成为“两型人才”,不仅能为人才培养迎来更多发展平台,也能为学校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成长于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院校,要想真正完成蜕变,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和程度不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甚至影响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新建本科院校朝应用技术大学的迈进,不是重回旧路,而是要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因此,“两型师资”的提出,和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命运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发展的目标,并最终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摆脱对“职业教育”的偏狭理解.“两型师资”在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中是一种理论的倡导、理念的深化和理想的实践,它也许会为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赢得特色鲜明的发展契机,真正的“两型师资”不仅本身成为品牌,也会促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校建设为真正的品牌.

〔1〕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16(5):80-83.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4〕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92.

G647

A

1673-260X(2017)10-0181-03

2017-07-0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K2016A0966)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