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玮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湖北 咸宁437100)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戏剧作家,是创作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第一人[1]。他的作品有《冒失鬼》《情怨》《太太学堂》《伪君子》《恨世者》等,《伪君子》是其成熟时期的佳作。1664年,《伪君子》在凡尔赛宫演出,揭露了社会的伪善及新旧势力矛盾的空前尖锐[2]。最初《伪君子》的演出遭到了贵族、教会势力的反对,禁演与反禁演的斗争展开。1669年,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缔结“教会和平条约”,宗教迫害有所缓和,莫里哀向国王陈请撤销禁演。1669年2月5日,《伪君子》正式公演,主人公答尔丢夫表面上是一名虔诚的修士,但其实是一名带着善良面具的骗子,到1960年,该剧在法国已演出了2 657场,是法国上演的最多的一部戏剧。随着戏剧逐渐被大众接受、追捧,“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善和骗子的代名词。答尔丢夫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伪善也是他最主要的特点[3]。
路易十四时代是封建贵族没落、新兴阶级势力上升的变革阶段[4]。国王路易十四实施“一个君主、一种信仰”的绝对君主制。“一种信仰”指的是宗教政策是君主制的重要部分,王权凌驾于宗教主权之上是宗教政策的内涵。路易十四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他的统治是上帝赋予他的权利,但在当时,罗马教廷在全面、大肆地宣扬教皇至上,威胁着王权,宗教主权凌驾于王权之上。路易十四成为国王后,着力抵制罗马教廷在法国的教权。1673年,路易十四发布了一道关于宗教的敕令,规定了法国内所有的主教皆由国王授职,若拒绝服从主教就会进行处罚。1682年,路易十四召开了一个僧侣会议,发布了四项关于反对罗马教廷干涉的决定。路易十四这一举措表明了法国这个君主制的国家正在逐步摆脱教会的统治,这也说明法国正在向近代世俗化国家演变。“一种信仰”使得路易十四实行宗教统一。
《伪君子》中的答尔丢夫原本是贵族,由于破落后成为了一名修士,表面上他在教堂里虔敬上帝,善待困苦的人民,从言行举止上蒙骗富商奥尔贡。因此,奥尔贡将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的答尔丢夫请到家中并奉为上宾,答尔丢夫成为其良心导师。富商奥尔贡看到答尔丢夫表面上的虔诚,再加上他对富商的溜须拍马,因此富商被迷住心智,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答尔丢夫,并且将自己的所有财富转赠予他。他伪装不爱钱财,却借口上帝旨意,接纳了奥尔恭的全部家财,但是伪善的答尔丢夫不仅想要得到奥尔贡的所有家产,还看上了奥尔贡的续弦欧米尔,即使被欧米尔拒绝,仍然不死心。欧米尔便导演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让答尔丢夫在奥尔贡的面前原形毕露。富商奥尔贡怒火中烧,将答尔丢夫赶出,但是他的财产却早就已经归于骗子答尔丢夫的名下。答尔丢夫撕去伪善的面具,跑到王爷处恶人先告状,告密奥尔贡藏有反叛者的文件箱子。然而王爷识破他的阴谋,将其下狱。
伪善者的可怕就在于其隐蔽性和欺骗性,答尔丢夫带着善良的面具敬畏上帝,救苦济难,但实际上包藏祸心,坑害他人,伪善的形象贯穿整个戏剧。例如,他声称不近女色,可是他会盯着女仆的胸衣,掏出手帕,用严厉的口吻教训女仆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就不能看见,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引起不洁的念头。”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他声言不贪图财产,却借上帝的口吻,利用奥尔贡的昏庸,接受了富商的全部财产。他声称不杀生,却向王爷告密,称奥尔贡私藏反叛者的文件,想要处死富商。
狡诈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曹操十分狡诈,却是一代枭雄,而答尔丢夫的狡诈是一种很阴险的性格,它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为所欲为,工于心计又擅长逢迎,凡事以自己的利益出发,两面三刀。在剧中当富商的儿子达米斯揭穿其恶行时,他凭借着狡诈的手段骗取富商的信任,致使达米斯被赶走,并且通过巧妙的辩解和遮掩获得富商的财产,这些都显示了他的狡诈。
狠毒是答尔丢夫撕开善良外衣下的真实面目,凶狠毒辣。当答尔丢夫与富商撕破脸发现欺骗行不通时,他就暴露出凶恶的面目,坑害富商,欲置其于死地。答尔丢夫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揭露教会的本质,虽然利用夸张和漫画的变形手法,但充分体现了宗教根本无法限制、解决人类恶的行为。
达尔丢夫作为一名修士,宗教的禁忌无不使其克制着对世俗的向往,但是他追求欲望,展现了人的原欲与现实禁忌之间的矛盾。剧中答尔丢夫的出场很精彩,他看到女仆就故意提高音量对他的仆人说:“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衣和鞭子藏起来,求上帝永远赐给你光明。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这是要向人说明他是个禁欲主义者,不近女色。但现实中一方面向奥尔恭的女儿玛利亚娜求婚,另一方面企图勾引奥尔贡续妻欧米尔。当然,答尔丢夫的禁欲表演不会得到追随,也没有神圣之感,这仅仅是教会把控教徒的一种方式,教会干预世俗的生活,保留着虚伪的面孔和空洞的体面。因此,答尔丢夫在表面上依附教会,但实际上还是追求世俗生活。
莫里哀通过答尔丢夫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路易十四时期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狡诈、狠毒与贪婪的本性,批判了宗教的欺骗性。
《伪君子》场景、时间、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这样戏剧结构紧凑、严谨。《伪君子》共有五幕,但是它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并且只持续了一昼夜,整部戏以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为线索[5]。《伪君子》的主人公答尔丢夫在第三幕第二场才登场,前面几幕为他的出场做足了铺垫,使他伪君子的形象很丰满。第三、四幕揭开他善良面具下的凶恶、狡诈和贪财好色,第五幕进一步揭露他的险恶本质,并结局收场,全剧有头有尾,结构紧凑。
《伪君子》中喜剧元素贯穿整个戏剧,但整观全局,会发现喜剧的情节中透露出点点悲剧的色彩,有对宗教信仰的讨论,也有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还有对人性善恶的发现,奥尔贡赶走儿子达米斯,答尔丢夫状告奥尔贡置其于死地等,这些情节体现出了戏剧中的悲情色彩。
莫里哀创作人物时,不止是从外貌、动作上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是从语言入手,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劳朗,把我修行的鬃毛衣和鞭子收好……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捐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以反复的语言刻画奥尔贡丧失理性的昏聩。
《伪君子》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答尔丢夫的伪善和富商的愚蠢的对比,富商奥尔贡对答尔丢夫的崇拜迷信和欧米尔、达米斯、桃丽娜等很快识破答尔丢夫的本质相对比,两相对照,能够产生强烈的舞台效果。莫里哀《伪君子》的创作打破了古典主义法则的限制,坚持现实主义,取材于现实,具有现实主义意义[6]。答尔丢夫代表了伪善、骗子这一类人,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人性的伪善,过度的贪婪,避苦趋乐终将导致的毁灭。
答尔丢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成教会虔诚教徒,但却是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和欺骗,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
险狠毒,他是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他的伪善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作品表现出路易十四时期的反宗教倾向。“答尔丢夫”高度概括了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他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词,正如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1]徐艺玮.从人性境界层次看答尔丢夫和克洛德的伪善品格[J].山花,2009(22):135-137.
[2]朱媛君.人性的明暗——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对文艺复兴文学的继承性[J].新闻世界,2012(8):301-302.
[3]张静.浅谈《伪君子》的艺术特色[J].科技信息,2009(25):135.
[4]蒋琳丽.从《伪君子》分析莫里哀对文艺复兴文学的继承性[J].都市家教,2015(9):265.
[5]钟鸣.经典与现代的平衡——评音乐剧《伪君子》[J].艺苑,2007(11):39-41.
[6]边策.找到古典主义喜剧《伪君子》中的悲剧元素[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