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

2017-03-29 01:23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刊孔子哲学

洪晓楠

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

洪晓楠

“文化学刊”诞生已经十年了,我和她相识也已经八年多了。今天我们庆贺她的生日,是为了重新梳理一下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在“文化学刊”发表文章之前,就已经知晓“文化学刊”了。一是因为她的“名字”,二是因为她的栏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三是因为她的掌门人曲彦斌兄长为人忠厚、知识渊博、奖掖后进。

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我自2009年起在“文化学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也不乏一些代表性成果。例如,在《论科学文化哲学》(2009年第7期)一文中,我对“科学文化哲学”这一重要领域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文中,我指出: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我相信学界学人通过这篇文章对科学文化哲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正是通过对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我才大力倡导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断融合汇通,反对科学主义,而不反对科学;不做半个人,而要做“全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在《文化强国之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一文中,我主要提出了四个建议,这四个建议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从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此,提出四点建议:完善国家院士制度;完善我国科学奖励制度;彻底打破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状;加强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

就我目前所知,这几条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都在研究,其中第一、第二条涉及到国家荣誉制度,特别是我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彻底打破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制度”,与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所提出的“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度一致,说明我的建议两年后在中央层面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可以说,正是“文化学刊”宽松的环境,我才敢大胆建言献策,尽一份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

在《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意蕴》(2011年第9期)一文中,我主要阐述了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开始,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先后成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立,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世界面前,使各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孔子学院是在受到世界其它国家设立的驻外文化机构的启发,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设立的,这样可以扬弃国际上已有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管理机制和传播战略,突显出孔子学院的中国特色。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文化品牌。

当然,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话没有在文章中表达出来。譬如说,为什么孔子学院的发展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有起有伏,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孔子”的形象在中国国内和欧美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就是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接受的差异性和障碍。“孔子”在国内的形象演变真可以写一部书。简单来说,我们在国内大多承认“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巨大。然而,在欧美国家,“孔子”则代表着一种宗教,人们认为,“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儒家”与“儒教”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效应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由于欧美国家将“孔子”看作是儒教的创始人,因此,中国在欧美国家建孔子学院,其中必然遭遇的困难和阻力,设计者也许当初没有完全考虑到,此不细究。既然已经成立了孔子学院,那么,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更好地解释孔子学院的使命,真正使孔子学院变成中国的歌德学院 (Goethe-Institut)或英国文化协会(The British Council)。再譬如,外国人批评中国的孔子学院意识形态的色彩太重,为此,我们就要讲清楚,孔子学院的主要责任是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美国人喜欢玩NGO(非政府组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目前,孔子学院总部隶属于国家汉办,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我设想,孔子学院总部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成立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作为NGO开展活动。第二,尽量减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在国外成立的孔子学院揭牌的次数,建议委派“中国文化形象代言人”或“中国文化大使”参与揭牌和活动;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讲授的课程先易后难,从中文符号形象、艺术、美术、武功等可视化文化开始,然后逐步提高,把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文化传播天下,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适应。

作为一个掌管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我在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期间,曾经和“文化学刊”有过六年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在“文化学刊”上先后开辟了“科学文化”“文化哲学”“媒体文化”“法律文化”“文学文化”等栏目,组织了相关稿件,反映了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分教师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既宣传了大连理工大学,也和“文化学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个研究文化的中青年学者,“文化学刊”社长兼总编辑曲彦斌兄几次邀我,希望在“学林人物”栏目推介我,我都婉拒。一是因为当时我们有合作关系,二是自己觉得还很年轻,很多学术观点正在发展完善之中。虽然前辈学者中也有很年青的时候就出过自传的,如我们安徽先贤胡适之先生的《四十自述》等。直到2016年,“文化学刊”再次发出邀请,我才勉强答应,这就是2016年第10期上“学林人物”栏目发表我的《和实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一文,同时邀约邱金英博士撰写了《用哲学引领文化阔步前进——洪晓楠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在封二、封三登载了我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照片。需要说明的是,《和实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一文是我参加2015年中国道路欧洲论坛——中国道路:成就、原因、问题、对策大会——在法国会场的演讲报告,这篇报告2016年又被意大利学者翻译为意大利文,发表在意大利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杂志上。看到这篇论文在国内外得到了反响,我自己也感到由衷地高兴。

以上我从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作为一个掌管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作为一个研究文化的中青年学者四个维度简略地谈了我与“文化学刊”的交往,写下这段文字一是为了记录,二是为了庆贺。我真诚地希望,在波涛滚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文化学刊”同仁能够守住一片天地,为人文知识分子批判社会、辩论真理、发展文化、展示自我、造福人民提供更好、更便捷、更有用的平台。希望“文化学刊”在曲兄的领导下,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流远屯美

猜你喜欢
学刊孔子哲学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菱的哲学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