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乾,徐 明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当前产业升级与成本降低研究
何振乾1,徐 明2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自从中央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以来,一时间关于供给侧与供给侧改革温度骤升且持续不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期对经济结构进行宏观调整的一项政策,不仅对现阶段的经济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作为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的新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了中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总方向。改革的起点是供给端,从该起点入手,让生产力真正获得解放,以供给端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在,许多人一谈及供给侧就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将我们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国家供给学派混为一谈。西方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与美国前总统里根,他们推进的改革与我们推行的改革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所推出的供给侧改革,是将发展与解放生产力作为改革的重点,使用对结构进行调整的办法主推改革,尽可能地将低端与无效的供给减少到最低限度,让高端和有效供给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供给端的灵活机制与适应机制,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确保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1]。
这就要求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民众生活的改善与保障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方面、科技创新的推动方面,通过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好供给侧方面暴露出的问题。由此观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用“改革+结构+供给”的简要模式来表示:出发点是供给方面质量的提升,中间的渠道是以改革促调整,矫正失衡的结构,合理配置市场要素,最终实现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这是一种增强供给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确保广大民众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手段,这更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这足以表明,中国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改革,二者的理论基础截然不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并非简单地减少政府权力、简单让利和简单地减少税负,它是一种依据本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形,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掌控和对问题导向加以准确锁定,以新的思维与手段确保宏观经济真正走上良性轨道的新的发展路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由浅入深,对经济发展过程驾驭的思路与方法更是与时俱进,三期叠加阶段——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逐渐深入、逐渐递进的探索之路体现的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思维路径。“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要将管理要素、技术与土地方面的要素、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等市场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科学配置市场各要素,把企业创新这一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进程,实现新供给的不断创造、新需求的不断释放,促进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呈旺盛发展之势,以尽快促成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动力对旧有发展模式的成功替换[2]。这就标志着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供给侧改革将占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我国发展模式由过去将着眼点和注意力放在刺激需求上,转变为在对需求适当进行扩大的同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足够的关注[3]。全力提升市场供给端的效益与质量,提升其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新的经济调节政策的着力点。
(一)有效推进和落实微观主体改革的现实需要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全面深化改革,在此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关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改革中需要首先加以明确的内容。以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要想在实体经济领域里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降低,必须花大气力将企业的隐性成本与外部成本真正降下来[4]。必须促使政府的现行职能以最快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彻底转变。要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加以明确规范,通过金融、产业与税收等方面政策的调整,让实体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要使政策惠及整个实体经济层面,不仅包括国有企业,更要囊括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着眼于为实体经济领域内的企业营造低成本运营环境,加大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力度。基于此,既要对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企业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出台相应的战略举措,更要通过完善配套机制和措施,来确保政策实施到位[5]。总的来说,就是让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科学规范,让企业的经营获得更多的利益,以此加快我国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二)有效应对国内整体经济增速下滑和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的战略举措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层次调整,在历尽曲折之后开始走向不稳定的复苏。这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进入2016年的1月,IMF对今后几年内世界的经济形势进行了预判。在2016与2017两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百分率有望分别保持在3.5%与3.7%,这种经济的企稳回升速度将不会很快。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全球经济与贸易总体上还不容乐观。TPP这一协定虽未开始发生法律效力,但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方面的规则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增长态势被称为“三期叠加”,这三期主要是指作为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的前端消化期、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之后所发生的阵痛期、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换挡期。当前,不断放缓的经济增速态势让中国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遏制经济不景气的势头,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的产业与企业上。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局面是,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遭遇了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企业的外部又面临着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企业整体发展环境的根本性改观,必须从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经营绩效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才能让企业保持平稳运行的势头,也才能让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表1 2014—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情况表
表2 2014—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情况表
(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企业活力与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为了让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效果,中国正以制造业的振兴为着眼点实施战略性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就是《中国制造2025》。与这一规划同步开启的姊妹篇则是正在积极推进实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企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利润持续攀升,可以使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也可以再一次将大众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这一宏大规划的推进和实施还可以使企业将研发纳入重要日程,加大投入力度,让研发助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以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竞争能力与经营活力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可以让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建立在一个良好平台基础之上,让“中国制造”这一品牌真正被打造出来。而更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最微观的细胞,可以承载起以“中国制造”为特色的强国之梦的实现。
(一)实施资本监管,降低金融成本
实施资本化的改革是对资本进行管理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国企要通过上市经营,积极进行资源要素融合与资产的重组改造。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总量超过百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促使资产向资本的转化和资本向证券方式的转化,既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被激活,又可使管理、人员与资产等方面的固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还可以使那些沉淀性的存量资产得以有效的盘活,并促进造血能力市场化。可以让资产的价值凭借着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放大,以便拓展更大的空间助力产业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升级与转型[6]。在对企业实行以资本化为方向的改革的同时,政府应该将产权作为监管的重点,而不是以经营作为重点。就国有企业来说,对出资人职责的履行是监督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使监管方面的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得以有效地建立起来,一定要使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错位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状态,降低企业的金融成本。在实行资本化管理的背景下,要十分注重激励与考核机制的作用。有鉴于“短板”在补齐的过程中不会立即显示出效益,就有必要让指标体系的建立更加科学完备,提高对改革和试验出现差错所应该抱有的宽容态度,强化针对中期或者长期效益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与政府二者的边界要进一步厘清,使考核标准更加量化、清晰[7]。要给企业在激励考核、用人选人、融资投资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让管理团队与企业把经营责任真正承担起来,要对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与投资效益高度重视,将对资源配置的权力真正地交给市场,让市场经营自动规避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通过搞活微观经济,真正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结构。
(二)把握战略导向,对市场供给实施优化调整
对于国有资本所进行的布局要放眼全局,聚焦关键领域。尤其是要实现向经济社会发展迟滞的领域聚焦,防止国有资本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一般性领域里汇聚。之所以这样布局,是因为要让国有资本的布局充分体现引领与推动作用。一是要强化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资本布局,加大产学研在技术转化方面的推动力度,努力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对中国的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速度。二是要将面向社会服务作为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产业向教育、医疗、养老与“热”“气”“电”“水”“煤”等领域及其他公共领域实现聚焦。同时,要着眼于努力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努力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技术水准,使其覆盖更大的人群,确保供给一端的高效率和高质量[8]。举例来说,以北京为例,产业布局紧紧地围绕首都这一中心城市运营与京津冀协调运行等关键问题,努力加大在生活配套、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比如,一直秉承绿色发展的首创集团,近年不断向环境保护领域延伸和拓展,打造出了“绿地+蓝天+碧水”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的“1+ 3”产业整体布局,在短时间内就在业界率先实现产业升级[9]。另外,该集团几年中所推进的项目主要有“三农”金融、小微企业投资、文化历史街区(以东城区为主)的保护和利用、棚户区(石景山区)改造、轨道交通以及经贸示范区等,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上都充分地体现出资本布局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和要求。通过针对供给侧所实施的各项改革举措,首创集团的多项经济指标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在利润总额、资产净值、总资产数额等方面,都增长了1倍,相当于又一个首创集团被打造出来,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产业布局大多具有外部性与公益性,假使布局覆盖领域较小,就极有可能导致供应不足、出现垄断局面和效率较低等情况,严重者还会造成资产的浪费或者闲置。比如,并非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必要实施垃圾处置电子牌照的形式,因为这可以凭借着区域的协同来使需求得到满足。为此,政府与企业必须强化协同性,本着适度竞争与数量合理的原则,从产业规划的最初阶段即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域内供给的优化。
(三)突出市场化机制,促进供给质量从根本上改善
立足供给一端,促进增效提质,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素质获得根本的提升,而关键在于市场化机制的构建。市场化机制的作用最为突出地体现在创新、发展与管理三大方面。就创新方面来讲是,要将激励机制、组织结构、制度层面的变革深入推进,将有序竞争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构建起来,积极打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对新模式、技术及产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让市场供给更加高效、更有特色、更为精细、更具厚度,让需求实现新的升级与再造[10]。
就发展方面而言,要对企业自身的条件与特征进行精准的分析研究。一方面着眼于对落后生产能力进行淘汰,使各类库存都能降低;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在优势产业上下功夫,在没有盈利或者行业处于低谷时要有一种坚忍的毅力,在不断坚持中寻求产业企稳回升。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一以贯之。
就管理方面而言,政府应加大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使之更加科学、规范。要使管理系统涵盖审计、考核、监督、执行、计划与战略等各关键环节,实现闭环运转,提升工作效率,简化运转流程。同时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体系管理职能加以强化。可以尝试将对标管理引入行政管理当中,全面而客观地对企业产业创新与绩效进行评估。要使约束激励政策与各项考核举措严格加以落实,要使各项制度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11]。
(四)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
PPP被多数人仅仅当成了一种新式的融资方式,其实这么认识并不准确。比如在公用事业领域,企业一方面需填补自身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行业垄断与效能低下的指责。比方很多城市在热力供应、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地铁等方面的企业,许多一直实行事业编制。企业与政府二者间的界限没有从根本上厘清,而且二者在信息上也呈现不对等的现象,企业总是在供给的提升与效率的提高方面无能为力[12]。20年以前,中国开始引入PPP的理念,直到今天这一概念才开始为人们所渐渐地知晓。比如,北京地铁4号线进行的PPP探索与实践,最后还是靠着改革,才让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事实已经表明,将投资引入公共领域可以消除这一领域的垄断现象。在存在着诸多主体共同竞争的情况下,强化政、企、事分开,让市场化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尽快形成,就能够使公共产品的提供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效益与效率的双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关乎民生利益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精细,对供给端的要求标准也就相应地提高。通过PPP模式的不断推广,将社会资本的管理优势与专业方面的优势加以有机整合,就会有利于转变政府的监管模式,加大其对公共产品生产的融资与投资力度,让既合理又科学的经营准则尽快建立起来,使新的准则不仅体现出商业特色更要体现出市场特色,以此促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13]。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对数量较大的社会资本的撬动,将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与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分摊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减轻企业的各项负担
生产能力的过剩集中在石油化工、煤石矿产、钢铁工业等重工业领域。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现象,让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中央已经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并将关、停、并、转或者重组剥离这几柄“利剑”指向扭亏无望与在安全、质量、环保、能耗等方面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产业和行业。具体来讲就是对于这些领域中过剩的生产能力进行资产重组,对持续多年亏损又与当前发展目标不一致的实行破产或者关闭,对于“僵尸型”企业下猛药、出重拳加以清理[14]。尽管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中积存了很多历史遗留难题,比如因为政策性出现的亏损或者企业负担的加重,以及产权的不够完整,这些方面仅凭企业自身实难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中让企业与政府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清晰明了。在财政扶持、资产管理、核销债务、盘活地产等方面政府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使社会的各项保障设施得到完善,使改革成本的分担机制得以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与资产处置同时进行的,是各类人员的妥善安置与分流。对于国有资本要积极发挥好运营机构的作用,要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和企业中的劣势资产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
(六)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
国有企业是让广大民众利益获得保障、现代化国家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障。对于国有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管理与经营所凸显的优势所在,更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党组织对干部的管理,在作风建设上突出关键少数,把国企用人的标准牢牢地锁定在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上,突出管理者的品行对于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要牢记使命意识、树立理想信念,把企业的管理者打造成符合党的需要、适应新时期发展,作风硬朗、敢于担当的时代中坚。在对党风党纪的督察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同时,强化党内的各项责任落实制度与科学决策制度,这不仅能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监督职能、防范决策失误,更能够有效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15]。对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党的建设促进企业的文化发展,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凝聚员工的力量,让企业管理者与全体员工形成合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打下精神基石。这也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更是以企业的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需要。
[1]罗梓怡.发达国家供给改革与我国供给侧改革对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18.
[2]“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16—17.
[3]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25):18—19.
[4]陈二厚,刘铮.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J].唯实(现代管理),2015,(12):4—6.
[5]方应凯.创新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财政,2016,(15):42—43.
[6]杨吉峰,肖起峰,刘相兵.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6,(10):38—40.
[7]林枫.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8]罗龙菊.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中外企业家,2016,(23):33.
[9]方应凯.创新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财政,2016,(15):42—43.
[10]李丹.企业组织学习、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
[11]范柏乃,段忠贤,江蕾.创新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J].软科学,2012,(11):43—47.
[12]王修猛.企业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13]张慧.关系嵌入对跨国子公司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7.
[14]曹登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5):18.
[15]韩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6):61—73.
2016-11-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CUSF-DH-D-2015067);上海市教委高校青年教师资助培养项目(ZZdh1302)
1.何振乾,男,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徐明,男,博士,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务创新、企业协同创新及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