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焦文林(特级教师)
注重关键能力,突出学科素养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与命题预测
河南 焦文林(特级教师)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既是2017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备考的指导性文件。考生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其变化,吃透其精神,明确其要求,将其落实到备考的实际中,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调整考试内容范围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调整为“必考”,将二者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统一归属于“现代文阅读”版块之下。这个调整将带来两个变化:一是考纲内容排序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前移,取消了原来的“选考”;二是试卷结构的变化,试卷第一部分将以“现代文阅读”为总题,统领“论述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项内容。
2.增加相关考点内容
(1)“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之下,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个考点;(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概括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3)“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概括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4)“古诗文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些增加的考点,除(4)已经在2016年高考试卷中体现,2017年继续考查可能性较大,其他三项也可能体现在2017年高考相关阅读试题里。
3.试题设计分值安排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加1 000字左右的阅读量,阅读文字材料由7 000上升到8 000字。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等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调整情况如下:
内 容分 值题 型现代文阅读(一)9分3道,选择题现代文阅读(二)12分3道,选择题+主观题现代文阅读(三)14分3道,选择题+主观题文言文阅读19分4道,选择题+主观题古诗文阅读11分2道,选择题+主观题名句名篇默写5分填空题语言文字运用20分5道,选择题+主观题写作60分1道作文题
(一)论述文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规定的“论述类文本”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四种,文艺、美学、哲学、史学等方向的学术论述作为阅读材料的可能性最大。“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二: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表现核心概念词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的理解等。二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等考点。考点设置回归论述文的文体特征,论述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被列为考查点。
2.命题预测: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会有所降低,命题者更加重视从论述类文本的特征出发设置选项,论点、论据、论证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考查会在试题中得到体现。筛选文中的相关观点、归纳支持某一观点的依据、概括证明某一观点的论证方法等内容会出现在选项之中,论述文的说理性、逻辑性,句与句、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考查点值得关注,利用文中观点材料进行联想推断类的试题也可能继续出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规定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小说、散文作为试卷材料的可能性最大。“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包括其语境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二是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概括作品的主旨,如对小说、散文的主旨进行概括。三是鉴赏评价,鉴赏评价的对象涉及“语句的丰富含意、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其中作品形象的赏析、价值判断的评价等是考查的重点。四是探究,探究的要求是多角度、深层次,探究的对象涉及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倡导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命题预测:一是选文坚持多样化方向,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二是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可能性增加,备考时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新的命题点。三是作为“更高层的思维能力”体现的“鉴赏评价能力”将可能出现在文学类试题当中,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四是传统的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物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的手法,叙述、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描写的手法,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仍然是文学类命题的热点。题型将会采用一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的模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规定的“实用类文本”有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文章四种,新闻、传记作为试卷材料的可能性最大。“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这里的重要语句,指主要人物表达思想情感、文中表达主旨的语句。二是分析综合,其中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属于文意文章的考查;语言、结构、文体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考查。三是鉴赏评价,考纲强调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中表现出的观点、价值取向、艺术特色等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定位。四是探究,探究是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对象是文本体现的价值观、人格精神、写作背景与意图等,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但自己的见解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
2.命题预测: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可能会突出传记文这个固定模式,选择时代性、思想性更强的新闻作为阅读材料的可能性增加,北京卷的非连续性文本模式,值得全国课标卷命题借鉴。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发掘方面,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意,人物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某人、某事取得成功的背景、原因,某种人生观念、价值取向、社会意义等,仍将是实用类文本命题的主要方向,当然选材、结构、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也不容忽视。题型将会采用一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模式。
(四)古诗文阅读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诗主要是唐、宋的,也包括其他朝代篇幅较短、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诗歌、词、曲;文,既包括散文、也包括《二十四史》等历史著作。古代诗文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有四:一是识记,即“名句名篇”的默写,要求仍是初中、高中教材里的64篇古代诗文;二是理解,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古今不同的句式与用法,古代文化知识,翻译句子等内容。三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意思、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是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分析综合,主要是针对文言文阅读而言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本知识,是翻译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鉴赏评价,主要是针对古代诗歌而言的,它包括思想情感、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运用四个方面,鉴赏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
2.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文言文从《二十四史》里选取人物传记的可能性最大,忠直、爱民的循吏,勇敢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会是首选;实词、文化知识、断句、分析概括、翻译可能会继续坚持。古代诗歌选材会坚持唐诗、宋词为方向,体现闺人思远、志士报国等常见思想情感。命题着眼于具体诗句与表达技巧,便于学生思考作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炼字、炼句,可能成为新的考查点。诗歌鉴赏题将会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名篇名句”会坚持理解型填空的考法,名句选择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语言文字应用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提出识记、表达应用两个能力层级的要求。识记,要求考生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书写规范的汉字。表达应用,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正确运用常用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会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识别修改、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使用、语段扩展压缩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
2.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语言知识运用,可能将保持三个客观题、两个主观题的格局不变。三个客观题包括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连贯。主观型试题潜在变数较大。一是对现有试题的考查点进行改造,如图文转换,可以变为评价图文内容,考查分析评价能力,或者描述图文内容,考查想象描写能力;二是这两种题型都有可能被新的考点、题型代替,如新闻点评、应用文写作、修改等。
(六)作文
1.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作“论述文、实用文和文学类文章”,至少包含两层含意:一是高考对作文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涉及多种文体;二是高考尊重考生个性,允许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要求作文符合“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两项要求,“基础等级”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思想健康,结构完整,等等;“发展等级”要求作文深刻剖析事物本质,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文句有表现力,文章有创新精神,有个性色彩,等等。
2.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作文,内容方面会延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灵的传统,取向于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方面将会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首选;文体方面,仍然会采取开放的姿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高考作文。
(作者单位:河南太康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