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江生
江南胜景古人行
文/图:江生
张远《潇湘八景图》长卷 绢本 设色 19.3厘米x5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面对纷繁散漫的自然景观,艺术支配着我们欣赏的眼光。人们学会在特定时空、特定景物、特定情景中观赏自然。江南的风景曾多次经过绘画的再现与文学的提炼,那种温婉、萧散且富才情的景致就从大自然中凸显出来。这些关于江南风景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用来观赏与阅读,它们也是一种精致化的江南旅游导览。
湖南的湘江、潇水,杳杳冥冥、烟水朦胧。传说圣王舜帝死后,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泪洒江边、投水自尽,泪所到处,生有斑点之竹,谓之湘妃竹。神话爱情的悲剧色彩与潇湘水景的梦幻迷离相得益彰,赋予了这片景致最早的情感诠释。而后,无论是在屈原的《楚辞》中,或是在李白《远别离》的诵吟中,潇湘的风景——那阔阔荡荡的水面、那水中烟云缭绕的青山,总带着一缕阴柔、哀婉的味道。
与屈原遥隔千年、与李白亦远距三百余年的宋代文人画家宋迪绘制了一幅名为《潇湘八景图》的山水画卷,再现了潇湘奇景。在宋迪所处的北宋政坛,其与苏轼与黄庭坚同属于保守势力,在反对王安石新法改革的过程中,亦遭受了被贬的命运。《潇湘八景图》是宋迪对于宦游潇湘地区的追忆,画中迷远的潇湘风景隐射着画家内心抑郁的苦闷,一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所写之《临江仙》中喟叹的一般——“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没有宋迪的潇湘是哀婉的,宋迪的到来则使这份女性式的哀婉化为了男性式的苦闷,而图像则为潇湘风景的朦胧、迷离、凄婉、悲凉带来了更为精致化的观看角度。与宋迪同时的文士沈括对于这卷图画有一段记录:
支度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八个富有意境的品题,对于观赏潇湘景色具有一种意境化的导览作用——这八个品题意味着八个最佳的观看时机或角度,以在茫茫无垠的潇湘中择取最具风神的美景。八景的品题一来提供了潇湘可供观赏的八种自然物象,分别为雨(潇湘夜雨)、雪(江天暮雪)、水(洞庭秋月)、雁(平沙落雁)、舟(远浦帆归)、寺(烟寺晚钟)、渔村(渔村落照)和山市(山市晴岚);二来则提供了最佳的观赏方式,或是一日中特定的时间点,如夜晚观赏微雨蒙蒙(潇湘夜雨)、清晨淡看雾岚萦绕(山市晴岚),或是一年中的特定季节,如伴秋夜凉风可赏清月水影(洞庭秋月)、冬日傍晚宜闲看落雪纷飞(江天暮雪)。经过了物象(空间)与观赏方式(时间)的框定,潇湘自然风景中最为值得一看的部分被提炼出来,这些景致便成了潇湘的“胜景”,而这些“胜景”的图像绘制便是“胜景图”。
嘉禾八景》,元代,吴镇,长卷,绢本设色,纵37.5厘米,横56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湖边的嘉兴,低树、缓坡、渔船、烟渚,有着江南特有的温婉情调。
嘉兴在元代旧称嘉禾,嘉禾的魏塘镇上有一位画家吴镇,他的家宅四周遍植梅树,自号“梅花道人”。虽然自幼便饱读诗书,但吴镇一生却未汲汲于功名,而是潜心专研性命之学,终生不仕,以占卜、卖画为生,过着隐士的生活。1344年,吴镇画了一幅名为《嘉禾八景》的画卷,描绘了家乡最为知名的八处名胜,他在画卷的题文中这样写道:“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壤,信乎其为真八景者矣。嘉禾我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这里,吴镇不仅说明了《潇湘八景图》是“胜景图”的源头,自己的《嘉禾八景》乃是受到前者的启发,更有些因家乡拥有美景而颇为自豪的意味,嘉兴的八景与潇湘的奇境可以一比。
随着画卷的展开,吴镇用他湿润的笔墨、空灵潇散的构图引导着观者四下漫游嘉兴。画面描绘了嘉兴由西至东的八处胜景,吴镇为每处胜景品题,在每处景点的上方写下了注、序、诗、标题之类的题识。这条“旅游线路”从嘉兴西面开始,向东回到嘉兴城,在嘉兴城短暂驻足后,便可折道继续向东游玩,直至吴镇居住的魏塘镇为止。
第一处是“空翠风烟”,在嘉兴西二十七里,有空翠亭、三过堂、本觉禅寺、携李亭、万寿山可供游玩;
第二处是“龙潭暮云”,在嘉兴通越门外西三里,有白龙潭、三塔湾、龙王祠、景德禅寺可供游览;
第三处是“鸳湖春晓”,在嘉兴西南三里,有真如塔、长水法师塔、彩云墓、雪峰井、五龙庙、双湖桥、鸳湖、金明寺可供赏游;
第四处是“春波烟雨”,在嘉兴东春波门外,有濠罟、三贤堂、放生桥、梓檀祠、马场湖、盐仓、烟雨楼、陆贽祠、宣公桥、泰驻山、乍浦可供玩乐;
第五处是“月波秋霁”在嘉兴西城堞上,有月波楼、金鱼池、水西寺、爽溪、祥符寺、仁寿寺、天福寺、梁朝桧、楞严塔院,九品观可以游玩;
第六处是“三闸奔湍”在嘉兴北望吴门外,端平桥之北杉青闸。有华光楼、端平桥、施侯祠、上闸、杉青闸、下闸秋、茂铺、吴江塔、震泽、洞庭山可供游览;
第七处是“胥山松涛”在嘉兴东南十八里的德化乡,有石田、子胥试剑石、荷锸亭、胥山、存吾堂、白石祠、石龟、听云亭可供赏游;
第八处是“武水幽澜”在嘉兴东三十六里,有武水、幽澜泉、景德教寺、吉祥大圣寺、魏塘、云间、九峰可供玩乐。
《嘉禾八景》的布局章法与“舆图”的画法十分相近,地理特征、标记都只是概括地勾勒,点到为止,远近距离大幅缩小,景物名称则对应写在上方。画中的各段风景皆留有空白,宛如江南的雾气弥漫,一如南宋禅画时常表现的一般,但这些空白在此处应视为各个胜景之间的区隔更为合适,毕竟吴镇作画的主要目的乃是以自己作画的方式,较为如实而清楚地介绍家乡名胜。
清 邹喆 樊圻 高岑 《金陵三家合册》 28cm×20cm×12
如果说《潇湘八景图》对于潇湘胜景的描绘带有一种意境化的美妙想象,在意境朦胧中似真似幻地指点出可供赏玩的景致,那么吴镇的《嘉禾八景》则更加贴近于实地导览。通过文字与图像的配合,他指引着观者在嘉兴游玩不可错过的名胜。假使观者来到嘉兴,便可按图索骥地乘兴游览一番。
秦淮河静谧幽然地穿过南京,她的柔波里裹挟着的是文人的才情与佳人的姿色。也许这座有着“六朝古都”美名的地方从来就不宜作为政治家雄才大略的疆场,只有才子们的诗与画方使金陵是金陵。
史谨是明初一位不得志的官员,却有诗画上的造诣。效仿“潇湘八景”,史谨创作了一组“金陵八景”诗画,依次题名为“钟阜朝云”“石城霁雪”“龙江夜雨”“凤台秋月”“天印樵歌”“秦淮渔笛”“乌衣夕照”“白鹭春波”。随着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在金陵这片土地上,那种独属于江南美景的深深幽意更加弥散开来,吸引着周边地区的文人来此游玩,金陵胜景也随之从“八景”增为“十八景”、“二十景”。
万历朝的状元朱之蕃晚年寓居金陵,以书画自娱,徜徉于山水名胜之间,追怀六朝风流。常常与好友雅游金陵的朱之蕃认为现存的“八景”、“十八景”等并不能使人一览金陵胜景的全貌。在朱之蕃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分别出版了好友陈沂的《金陵古今图考》(1623年)与自己编定的《金陵四十景图咏》(1624年),前者以图考的形式追述了历史中的金陵,后者以图咏的形式记录了文人雅游的当下金陵。这两本雅游金陵的指南手册图文并茂,历史的考证与当下的抒情相得益彰,用艺术的方式再现着金陵文人的日常游乐生活。
与南京相隔不远的杭州在晚明是另一处赏玩佳处,图绘此地名胜的“导览图”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靖康之难,宋王朝自北溃退,来到了西子湖畔的临安城。南宋文人前辈效仿“潇湘八景”的方式创制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的名目最早出现在南宋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即“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十处。与祝穆同时代的画家马远、僧若芬均绘有西湖风景,并题有四字一组的品题,文人也以这些品题做诗、词,“西湖十景”之名随之广为流传。“潇湘八景”幽远迷离中隐藏着的喟叹、哀婉,在“西湖十景”中则为江南美景的明丽所取代,南宋的文人与画家似乎愿意透过这一汪缠绵的西湖水,永远沉湎在这处温柔乡中。
绾结着湖光山色、人文神韵的西湖,在晚明成为人们所热衷的旅游胜地。随着这股西湖游风潮的兴盛,一批西湖旅游指南也应运而生,如俞思冲的《西湖志类钞》、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陈昌锡的《湖山胜概》等。这些西湖旅游书籍颇为细致地指导人们游玩西湖:指点哪一处石头最奇崛,哪一汪泉水最明澈,哪一弯明月最皎洁,哪一片雪景最孤寒,除此之外,对于旅行时应当如何穿着、携带哪些物品,如何在旅途中吃喝玩乐,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为宜都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可以想象到,当读者被这些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书籍所俘虏,被其中描绘美景的诗文所打动的时候,他们将迫不及待地踏上西湖寻梦之旅,并在书中所提到的西湖美景之处停下脚步。
江南是精致的江南,游赏这份精致的“观察之眼”乃是由文学与艺术所塑造,他们在纷纷扰扰的自然景致中框定出最见江南精神的一瞥,将那些仕途的苦闷、文人的忧愁、才子的潇洒都注入到那明丽又氤氲,哀婉又活泼的景色之中。无论走在太湖边的小城,还是沿着秦淮河、西湖边漫步,那驻足望景的一瞬,眼中是江南的景,心中是江南的情。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