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定位
——我国猪业处于换挡升级关键时期

2017-03-29 00:58山东省畜牧总站周开锋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7年3期
关键词:猪业养猪养殖

■文/山东省畜牧总站 周开锋

清醒定位
——我国猪业处于换挡升级关键时期

■文/山东省畜牧总站 周开锋

中国猪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疫病、管理等技术的助推,或是环境、质量安全等门槛的限制,或是价格和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倒逼,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中国养猪业面临着旧模式的低效挑战,孕育着新的结构体系,正处于换挡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业者必须清醒认识这一现状,方能找到下一个发展的方向。

1 猪业旧模式的挑战

较长时期以来,猪业相关产业观念老化、产权模糊、定位不清、品牌意识差、同质化严重,整个行业多处于初级“肉搏式”的无序竞争状态,重复投入、低效运营,使得各环节存有大量的闲置资源。

1.1 猪业服务体系低效

服务企业最大的队伍是销售大军而不是研发团队,服务分国家、省、市、县甚至乡级多重代理,一个猪用产品从生产到养猪一线,途经多个流通环节,价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服务队伍庞大,都以企业本身利益为考量,都不断地为养猪场户做“加法”,没有从场户本身角度全面考虑,做的都是“点”的服务,而不是“面”上和系统化的服务。这种畸形的服务模式,导致服务企业难、养殖场户对接难、行业效率低,直接推高了养猪成本。初步估计,养猪服务体系可提升效益空间为至少60元/头肥猪。

1.2 养殖生产体系低效

一是多重角色导致效率低下。养猪场户既是原料采购和加工者,又是技术落实者,又是产品营销者、融资者、管理者,担负了太多的工作角色。养殖生产从品种改良、环境控制、营养调配、疫病防控、经营管理等全面参与,泛而不专。二是非人性化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封闭的监狱式管理,远远背离了人性的特点,使养猪人感到没有尊严和自由,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和技术支持。三是资源运行低效。沉睡资源多,浪费严重。计划性、流程性不高,土地难、融资难、技术难等导致闲置设施设备、现金流、种质资源、智力资源等的运用受限,闲置多、浪费大。所以,养殖生产体系也是畸形且低效的。仅据此三项估计,出栏肥猪效益浪费了至少80元/头。

1.3 下游销售体系独立垄断和低效

大家都在说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养殖,但独立的生猪收购屠宰体系,远远脱离养猪生产,使得养殖者没有销售话语权、定价权。屠宰加工应该反馈给养猪生产体系的信息断档,使得养殖业者不知道到底应该养什么样的猪,哪些措施有效,哪些是无效或有害的。处于完全没有后续信息的聋子和瞎子般的养猪生产,只能自造概念自我安慰,望价而估。殊不知,价格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可以说,养猪产业整个行业处于“只识大小,不识数”的聋瞎状态。而同时,屠宰加工多以初级加工产品居多,实际屠宰能力一般仅占设计能力的30%~40%,产能浪费严重,品牌度低,竞争乏力。此二项可造成肥猪效益浪费至少30元/头以上。

1.4 从业者组织体系低效

长期以来,养猪从业者一直是自己单干,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培训交流会,但都是点状的,非系统性的,缺乏直接的针对性。跨越养猪者个体之上的不管技术、资金、政策、措施等只能望洋兴叹,干着急。没有组织起来,一起研究、一起突破,真正弄明白为谁养、谁来养、怎么养等产业难点、热点问题。估计组织化程度低导致肥猪收益减少50元/头以上。

整体而言,我国养猪业因为效率低下,减少了220元/头以上的收益。2013~2014年的价格的调整,不仅仅是表象看似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环境污染限制等,其核心关键是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养殖产、供、销各环节的运营效率的过程。

2 猪业新结构的孕育

2.1 从业主体更加明确

经历了2013~2014年的低价洗礼后,受资金、价格、环保、技术等多重挤压,散户并没有在“手工作坊式精细化养殖”方面找到出路,散户退出成为历史必然。从散户多、规模越大数量越少的传统从业者“金字塔”式结构,正快速转变为以家庭和中小型养猪场户占主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式从业结构,年出栏300~3,000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养殖已成为中国猪肉供应主体。

2.2 主导品种有所调整

传统养殖的主导品种为杜长大洋三元,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以有地方黑猪血统的土三元作为主导品种,品种来源以自主留种为主。当前,这种主导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养殖的专业化,养殖水平稳步提升,养猪场户逐渐开始放弃了自留母猪的传统,选择从正规种猪场引进二元母猪,以生产纯正的杜长大三元商品猪。对于大型、超大型养殖公司,特别是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带头建立的养殖基地,正逐渐改变了以体型选择品种的传统,选择饲养PIC等四元或五元配套系种猪,以出肉等级为选择依据。另外,本轮调整让那些低效生产的种猪场有所悔悟,不再一味一窝蜂的做种猪场了,他们发现种猪销售不到一定数额的种猪场还不如生产单一的商品肥猪场效益好。

2.3 新型模式初现端倪

一是专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化专业分工进一步加快,养猪生产者将从“后备培育-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肥-销售”的长链条中解放出来,进行家庭式专业化猪业生产将逐渐成为主流。二是农牧结合进程加快。实现环保工艺的升级换代,遵循适度规模养殖原则,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模式。三是产业融合度加速,一体化进程加快。屠宰、饲料、兽药以及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向上或向下延伸,组建大型养殖基地,借助种质、服务、技术优势,做足生猪繁育的高端技术环节。家庭牧场主要负责专业繁育仔猪或育肥,对接集团公司基地“接口”,变“养殖户”为“猪产业工人”。物资、技术、服务、销售等角色交由专业公司或组织来完成。四是区域协作进一步强化。成立区域性养猪协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整合行业服务单位和组织力量,建立大的生猪服务系统。在信息、技术方面建立渠道,提升使用效率,物资方面实现团购、统销,抱团应对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售价。特别是以区域性养猪业者共同入股成立的区域性养猪合作社,在替代县乡级饲料兽药经销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得非常活跃,具有相当竞争力。

3 猪业新档位的升级

3.1 产销对接,深度融合

包括最顶端的原料生产,上游的饲料、兽药、疫苗、种猪等猪用物资供应,中游的养猪生产,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终端的猪肉消费,各环节都围绕着销售展开,仅为买卖关系。各环节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品质最优化,导致生猪高效生产与肉品质量安全的持续保证成为可想而不可做的困局。中国猪业需要各环节的产销对接,深度融合,唤醒沉睡的闲置资源、节本增效,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效率。各相关产业要进行职能回归,饲料行业回归加工车间功能,兽药、疫苗等回归到工作处理手段的功能。

3.2 品牌再造,质量追溯

虽然我国猪肉提供商已经打造了众多肉品品牌,但在拥有13.06亿移动电话用户,其中3.86亿4G用户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猪肉消费者认为对猪肉产业全程可追溯和可视化是对其基本的要求。屠宰监管已经转归到畜牧部门的监管范畴,建立从养殖源头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成为当前产业最大挑战之一。不能实现这个环节的换档升级,也许类似“速生鸡”、“猪流感”的行业笑话还会在猪业上继续上演,摧毁多年产业积累。

3.3 猪业革命,设施革命

自2007年以来,全国上下由发改委、畜牧系统联合推广的“畜禽标准化改扩建项目”,对于生猪业而言,实际上达到了支持猪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一大批规模养殖场户通过改扩建项目,切实提升了猪场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成功度过了价格低谷期,成为当前生猪生产的主力。下一阶段,产业的深度融合,服务企业压缩利润以期与场户建立稳固联系,在资本融合的同时,也助推养猪业进入了社会化的“规模猪场基础设施革命”时期,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到猪场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在山东就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猪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如青岛尚升推行的“饮水器改造计划”、青岛大信推广的“风机更换工程”、山东玖瑞推广的“液体饲喂器饲养计划”等、济宁康悦合作社的“热风炉团购行动”等,对促进养猪场户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3.4 猪业生态圈构建

生猪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过山车的价格看似需求不足,实则为猪业供需错配。必须要站在大产业角度思考猪业供给侧优化调整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猪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猪业进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一是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借助证监会十三五加大服务“三农”力度的东风迈向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的“洗礼”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高效化。并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快速整合优势资源。二是升级家庭农场,把从业者从“自繁自育”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从模式上打破所谓“全封闭”牢笼般管理,解放劳动力,回归家庭和谐生产。三是基于信息化网络这个“神经系统”建立高效协作运行的猪业产销服务信息平台。四是开放服务接口,对接上、中、下游各环节若干个具有专业化水平高、运作效率高、能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的猪业服务“创客”、“微组织”等新型服务主体,实现平台的自我换血、自我优化。

经历了近3年的低价“洗礼”,面对产业深层次的挑战,广大猪业从业者已经在用行动适应变化、改变产业,找到了中国猪业未来的航向。但愿本轮较长时期的猪业利好行情,不会停止业者继续探索的步伐,进一步巩固前期用血一样教训取得的换档升级的成果。■

猜你喜欢
猪业养猪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大好河山猪业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养猪
我阅读 我快乐——读2018年第7期《猪业科学》真情实感
《 猪业科学》伴我成长
读《猪业科学》2017 年第 5 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