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沂蒙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革命圣地--沂蒙山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素有“华东延安”之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宣传下,沂蒙地区大规模开展群众运动。妇女运动作为群众运动重要組成部分,对沂蒙抗战胜利以及妇女自身解放发挥巨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抗战期间沂蒙妇女运动分析,探析沂蒙妇女在抗战中卓越贡献。
关键词:妇女运动;大生产;识字班;红嫂精神
一、抗战初期沂蒙妇女社会生活概况
抗战前,沂蒙地区仍然处在封建社会,沂蒙妇女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遵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封建礼教,接受来自父权、夫权的束缚,没有人身自由。女性借助血缘或婚姻的关系,成为家庭的附属品。由于女性没有经济权力,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地位低微,不得不被禁锢在家中,料理家务。
(一)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沂蒙地区底层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不能参加公共活动。她们一生没有自己的名字,从小父母称呼她们为大丫、二丫,大妮、二妮。出嫁之后称呼上加以丈夫的姓名为“张三家的”,“李四屋的”,登记造册时,也是在丈夫的姓后加上自己的姓氏,如张王氏、鲁李氏。在人们心中妇女不能算作社会独立的个体,仅是“家庭的人”,不能成为“社会的人”。
(二)经济方面
在封建夫权制家庭中,男人掌握着家庭经济权和管理权,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也无支配日常生活上的经济权利,只能依靠男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抗战前的沂蒙地区,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不准妇女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大多数妇女也不参加农业劳动,除了农忙时节参与辅助性的劳动外。妇女终生时间都从事繁琐沉重的家庭事务。
(三)家庭婚姻生活
1、妇女没有婚姻自由
婚姻自古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沂蒙地区包办婚姻、早婚、换婚、纳妾、童养媳等多种畸形婚姻形式存在。男人对付女人的规矩是“打”。沂蒙民间有俗语 “打倒的媳妇,揉倒的面”。在夫权制统治下妇女只有顺从、忍受,遭受虐待、买卖甚至生命威胁时有发生。妇女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即使其丈夫死后,身边没有子女,也不得再嫁,被迫守寡。
2、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沂蒙地区深受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求学为不需要”封建思想影响,妇女教育不被家庭重视,不允许女孩上学。自古以来老百姓读书识字的就很少,经济贫穷,生活困难,根本无力供养子女上学。抗战前夕,受日、伪、顽和反动地主造谣诬蔑“共产党共产共妻”、“八路军男女混杂”等谣言,更使许多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上学。
沂蒙地区对妇女不仅精神束缚,身体加以摧残。四五岁的女孩双脚用布帛裹起来,严重影响了脚的骨骼正常发育,裹脚之后,很难参加体力劳动,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对于女性的人为限制,使女性丧失了接触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其牢牢地束缚在家庭中。
二、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妇女文化教育运动
针对沂蒙地区妇女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现状,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本着“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因地制宜,在沂蒙地区展开了扫除文盲、提高妇女政治文化水平和生活技能的文化教育运动,为此开办多种形式的教育。
(一)妇女干部培训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政治的女干部来开展妇女运动。沂蒙抗日根据地通过办训练班和干部学校中招收女学员的方式,培养了沂蒙地区大批基层女干部。岸堤干校(山东省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苏鲁边干校、沂南分校所培养的女学生很多成为沂蒙地区妇女工作的领导力量。另外还有基层妇女干部的短训班,短训班的学员,多数成了基层妇女工作骨干,为建立区、乡妇女组织储备了妇女干部。她们到各村宣传抗日,组织妇女学习、生产,成为基层妇女中的核心力量,为沂蒙地区妇女运动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妇女识字班教育
抗战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在成人妇女中广泛开展扫除文盲、妇婴卫生等的教育活动。“识字班”是沂蒙妇女民众最为普遍教育形式。“识字班”的主要成员大多是农村未婚女青年。1943年莒南县全年不断上课的妇女识字班有520多个,参加者15700余人,占莒南全人口的约2/25。①到1945年,全鲁中解放区妇女识字班5000多处,学员约12万人。②
识字班不仅是一种学习组织,更是党组织、妇救会的得力助手,识字班把年轻妇女集中、团结在一起,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开展。在解放思想、争取婚姻自主和拥军支前、动员参军、救护伤员、生产劳动等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妇女参战参政概况
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和领导下,通过识字班、夜校等多种形式文化教育,唤醒妇女自主意识,督促身体变革,引导妇女解放,倡导参战参政,走上革命道路。
(一)妇女团体组织成立
随着沂蒙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各级妇女团队迅速建立起来。费县、蒙阴、沂水、莒南、郯城、沂南等县、区、乡、村都纷纷成立了妇救会。至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入妇女组织的人数达到26万③。沂蒙地区妇女团体成立,为沂蒙妇女走向社会, 参政议政活动提供了机会,为根据地妇女解放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拥军参战
沂蒙抗日根据地宣传、鼓励妇女参政参战,动员妇女参加支前拥军和生产劳动。一切为了抗日前线,上到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下到八九岁的小姑娘全都被号召起来。
1、动参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在动员参军入伍的运动中,沂蒙妇女干部带头做表率,沂水朝阳官庄妇救会长王步荣送四子一女上前线,莒南县洙边村识字班长梁红玉喊出了“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苍山县妇救会长郭桂兰动员本村53名青年参军。在热血亲情感召下,出现了“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据蒙阴、沂水、莒南、临沭、平邑、费县、沂源等县统计,当时妻送郎母送子参军的有5439人。到1945年,沂蒙区参军人数达11064人。④
2、拥军支前
抗战开始后,大批的青壮年参军上前线,妇女就承担起部队的后勤保障。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各项拥军工作,做军鞋、缝棉衣、烙煎饼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妇女在抗战后的两年中推米磨面200多万公斤,做军鞋158多万双,做军衣6万余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支前模范。1942年甲子山战役,莒南曹家庄子妇救会长张秀菊带领全村妇女,烙煎饼上千斤,做军鞋千余双。鲁中地区在 1944 年 7 月的一次劳军中,妇女群众就捐出慰劳物资有粗粮 11900 多斤,细粮 15000 多斤,鸡蛋 5000 余个,猪肉 833 斤,做军鞋 14220 双,衣服 263 套等。⑤及时保障了军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救护伤员,掩护革命军人和干部。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的沂蒙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救护、掩护八路军和革命干部,把自己的命运同革命战争完全联系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区有42466名妇女先后救护伤员的工作,救护伤员19776人,掩护94394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干部⑥。涌现出了一群可歌可敬的“沂蒙母亲” 和“沂蒙红嫂”。沂南县岸堤村的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把重伤的庄新民从死亡线上拉回;沂水县桃棵子村妇女祖秀莲,将重伤昏迷八路军战士郭伍士救回家,精心护理疗伤;沂南县东辛庄的王换于大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悉心照顾重伤的毕铁华。
4、抚育革命后代
在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的妇女抚养了许多的革命后代,仅沂南就有181名八路军和抗战干部的孩子,王焕于大娘办起战时托儿所,与周围村庄的妇救会联合,把孩子安排到百姓家中抚养,确保了孩子的安全成长,致使一些百姓孩子因营养不良而夭折,王焕于二儿媳为了喂养烈士的孩子,自己的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沂水张庄乡的张志桂放下自己的亲骨肉,精心抚养革命后代鲁生。莒南县前辛庄村的尹德美历尽千辛万苦,抚育革命的后代。当时这样的“沂蒙母亲”还有很多,他们历尽艰辛抚育革命后代。
5、直接参加作战
在残酷的战争形势面前,沂蒙根据地妇女积极参加自卫团,站岗放哨,锄奸防特, 盘查行人等。1945 年鲁中南 7 个县统计,有 8.3 万多名妇女参加了自卫团,2 万多人参加了民兵⑦。她们不畏艰险,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 “模范女民兵队”,充分显示了巾帼英雄气概。1944 年 12 月,沂南北石门村的自卫团长苏成兰带领队员,临危不惧与汉奸搏斗,英勇捉汉奸的故事广为流传。蒙阴县东北村的公成美组织了 40多人的女民兵爆破队,学会了制雷、埋雷、拉雷等各种技术。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沂蒙妇女为了民族解放,许多妇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参加大生产运动
1、参与农业生产
抗战时期,沂蒙妇女不仅担负起部队后勤保障,还承担着农业生产,学会了耕田、播种、收割等农活。妇女大量地参加了捣粪、拉犁、下种及锄草等农业劳动。沂南县艾山山区妇救会长李桂芳在“大生产运动”中她第一个订立生产计划,亲自拉犁,吃住和姐妹们在一起,年出勤多達 193天。1944 年,鲁南妇女们积极开荒、种树等,植树 8979 棵,开荒 929亩。同年,村村组织了变工队、互助组,莒南县妇女变工组 318 个,蒙阴县有妇女14468 人参加互助组劳动。当时沂蒙流行俗语,“男支前,女生产,妇女胜过半边天”。
2、发展纺织业
1942年沂蒙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各级妇救会响应号召,组织广大妇女成立纺织小组。在1944年底莒南县的纺织合作社发展到128处,纺织小组1353个,拥有大小织布机1240架,平均每村两架并拥有纺车11724辆。到1945年,沂蒙全区拥有纺车30175辆,织布15000余尺⑧。呈现出“家家种棉花,户户忙纺织”的繁荣景象。涌现出邢洪芳、徐恒芳等很多纺织模范。纺织业的发展,保证了八路军战士穿上了解放区生产的军装。沂蒙妇女通过纺织,大大改善了生活,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
四、沂蒙妇女在抗日战争中伟大影响
抗战时期的沂蒙妇女运动,在民族解放中争取了自身的解放。抗日战争促进沂蒙妇女的解放,妇女解放对沂蒙地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妇女运动对抗战的贡献,“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⑨。这充分肯定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
(一)保证抗战胜利
在抗战中,广大沂蒙根据地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拥军支前、慰劳募捐,为前线战士提供衣服和食物。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开展纺织业、农业和各种副业生产,巩固了根据地建设,有力支援了前线,安抚了军心,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动员亲人入伍,或自己直接参战,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资源。总之,她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仅是在前线还是在大后方,都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为抗战胜利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提高妇女社会家庭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提升了女性的地位。沂蒙妇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战, 成为革命战争的参与者;参加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经济收入,建立了家庭中威信。沂蒙妇女通过参加社会劳动,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妇女的才干和自主意识。她们为了民族解放大业,为了自身的解放与封建专制和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实际行动在民族解放中完成自身解放。
(三)沂蒙红嫂精神深远影响
红嫂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光荣的群体形象,浓缩了沂蒙妇女群体支持革命、投身革命与献身革命的深切情感和高度自觉。她们分散于各个村村户户,自觉的,默默地对革命军队的无私奉献,她们的质朴、博大、仁爱、正义、深沉的宽厚凝聚升华为伟大的“红嫂精神。红嫂群体勤劳勇敢、爱党拥军、艰苦奋斗、舍已为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和核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与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嫂精神”是一种滋生进沂蒙妇女骨子里中的精神因素,有着卓殊的魅力和价值,是沂蒙女性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红嫂精神和白求恩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先进思想一样,具有宝贵的现实价值和久远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山东人民的教育事业》,见《大众日报》[N].1944 年 7 月 23 日.
[2]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页.
[3]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7 页.
[4][5][6]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40页.
[7][8]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第 129 页.
[9]全国妇联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136 页.
[10]王克霞.《革命与变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孟波,男,1964年6月生人,山东省临沂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主任、管理处党总支委员,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从事烈士褒扬宣传教育事业30多年,先后荣获“中共临沂市直机关模范共产党员”、“临沂民政局优秀共产党员”、“全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全省双拥先进个人”记个人二、三等功各一次、“全市民政系统先进个人”、“临沂市劳动模范”、“临沂市全市第五届道德模范敬业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