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书法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由隋至唐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了宋又形成了新的高峰。宋代虽不像唐代那样多姿多采,但也名家辈出。代表北宋书法的四大家苏黄米蔡。其中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正如黄庭坚所云“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苏轼不仅在书法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堪称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关键词]苏轼;书法理论;美学
一、我书意造本无法
东坡在他的书论中多次谈到所谓“意”。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在《与子由论书》一诗中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他对书法是主张写意。其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东坡在《跋君漠飞白》中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点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日能不是则不可。此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漠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这里所说的“通其意”,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通晓古今各种书体,并能在书艺上融会贯通。
第二,苏轼所说的“意”是“意造本无法”的意思。他曾于《评草书》中说“天真烂漫是我师”。“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一是快也。”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自成一家,意意所至。
第三,《书吴道子画后》所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又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并不否定法度,但决不死守法度。他非常推崇颜真卿书法的创新,摆脱初唐时期被王字牢笼束缚的书风。东坡的书法以其险峡通人的气势和神气横溢的意象,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荃”的境界,他虽口说无法,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的。
东坡的书艺理论,既重视前人的典型,又重视创新。他非常赞美智永的千字文,他说:“智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已逸于绳墨之外矣。”这样才能把书法艺术不断推向前进,形成“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并非否定法度,是既宗法又不受之束缚,并非是将阵法悉数破除,而是在审美标准中将法置于次要地位,苏轼曾多次谈到笔法的问题。他在《记与蔡君漠论书》等文中说:“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断”,“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荆公尝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可见东坡是相当重视法度的。苏轼在长期书法实践中体会到,“凡世之所贵,必贵其所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中这段文字充满辩证思想,因为真书端正、凝重,所以难于飘扬,难于严重;大字宽绰,结构上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结密,所以难于宽绰而有余,难能之处,其所贵可知。苏轼还强调学书应从正书开始,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行,未能行而能走也。洲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三、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
关于“书与人”中国古代评价艺术作品时常要论及人,即“知人论世”。对书法也不例外。苏轼在《题鲁公帖》中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布局,凛然若消卢祀而叱希烈。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字画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麓云。”又在《书唐氏六家书扣》说:“柳少师书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干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非独讽谏,理因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其神情终有唯衍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之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獨憎之,则其人可知矣。《艺概·书概》云:“书以人重,人以书重之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书佳不一定人品佳,反之亦然。二者不能绝对化,纵观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颊、董其昌等书法家,虽然他们为当时的人民所不耻,但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在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四、“读书万卷始通神”
东坡“幼而好书,老而不倦”,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好书”,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勤学史今书家的碑帖,博学兼收,融会贯通。第二,是所谓字外功夫,即文学修养,高尚情操,见多识广。他在《跋文与可论草书后》中说:“余文与可学草书,凡十年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真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东坡还特别强调文学修养,曾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东坡的诗文“如万解泉涌,不择地而出”,而他能以诗文的风韵与书法的韵度结合起来,书法的格调也就清新淳雅,“书卷气”郁郁动人,使其书笼罩着一种常所无法具有的典雅之味。黄庭坚曾在《山谷题跋》中赞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竿竿,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之耳。”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东坡的书法理论既丰富多采又精深透僻,章法、修养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涉及。他的书论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道前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没有长期的临池实践是难以悟出的。他的书论没有专著,多散见在题跋或诗歌里,看似泛泛而论,实则内涵丰富振聋发聩。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徐海清.论苏轼的书法理论[J].淮阳:淮阴师专学报,1995.
作者简介:崔鸿梅(1992-),女,汉族,籍贯:山东滨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项目课题:苏轼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