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祝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上升,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逐渐增多。人们生活观念的健康转变和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的承办不仅让我国的全民健身风潮持续高涨,还推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管理改革。原因就在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后奥运化”、“后赛事化”等场馆荒废现象在我国也渐渐开始存在,而大众的健身需求却没能得到满足。但是,这本来互补的两方面问题却因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运营模式等未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而不能顺利实现供需结合。实际上,有关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主体单一、市场开发不足、未来方向不明确等导致使用不充分的原因确实长期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也一直没有停止。本文将通过对该问题的具体分析探索出对应的方案。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增长点,其中,场馆建设和运营作为体育产业直接相关的载体和赛事开展媒介是必须统筹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型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深层含义上是大众性的公益服务设施,其运营开发必须注意克服赛事后使用率降低这一顽疾,打破赛后运营的局限。场馆利用率低从经营效益成本和社会需求满足两方面来说都是不达标的现象,制约了其大型体育场馆应有体育功能的发挥,实际上也造成了经济上的体育资产贬值。
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有关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等领域的复合型课题,对于目前我国存在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单一、组织机构老化、管理机制落后、实际收益低下等问题,要从政策引导出发,以市场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导向进行开放式运营和管理。
一、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问题与现状
(一)惠利政策配套不足
在我国,政府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的优惠和政策倾斜还远远不够。比如,对于土地税、营业税等负担就增加了场馆的运营压力,使得其难以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发达国家,不少政府对国有大型体育场馆的优惠福利相当明显,比如减免相关的利润税费,等等。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负担过重,是一个明显存在的基础性问题。
(二)经营理念明显滞后
传统的体育场馆经营模式比较僵化和单一,在消费吸引上投入不足甚至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需要依靠自己的体育产品和增值服务吸引顾客。传统的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带有行政管理色彩,有活动时则积极使用,无活动时则可能被闲置。这种“等待式消费”在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运营中还大量存在,导致不能够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体育管理人才缺乏
体育行为是自发的,而体育管理却是一种带有专业性质的学科和行业。在我国,体育人才并不稀缺,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生、军人等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会接触体育场馆和体育事业。但是,体育管理人才却比较缺乏。也就是说,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一定具备体育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头脑,即便其从事了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也不一定会有专业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思维,还是难以实现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四)运营机制不尽合理
体育场馆的经营行为往往还要受到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指导或限制,很多市场行为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尝试。而且这样的事业管理体制会更侧重于赛事需求,对于民众或市场的其他自发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拒绝。事业体制监管模式下的场馆经营收费也不尽合理,市民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顺利地进行场馆使用。这些瓶颈都在制约着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发展进程。
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正确思路和原则
(一)注重公益化考量,经济收益作为增补面
在考虑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使用经济收益这样一个视角进行考量和评价。在我国,体育场馆有“企业化运营”和“事业化运营”之分,实际上就是“国有”和“民营”的区别。企业化运营的体育场馆除了以经济收益为经营目标之外,还应该将社会公益作为自己的增值基础。事业化运营的场馆因为具有政府管理的性质,就应当更加注重市民与需要,将经济收益和市场经营作为一个增补面。
(二)拓宽公共服务范围,为改进经营提供更多可能
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一点是不因其“事业化”或“公司化”经营模式而改变的。但是,公共服务的范围不仅仅限制在体育活动本身。除了为市民提供锻炼场地的服务之外,对于一些表演、赛事、展览等观赏性的公共服务活动也应当积极地承接或参与。通过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拓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会增加更多的可能,这是盘活经营思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视角。
(三)主动与市场接轨,实现国有资产和民营资产的增值
不论是政府经营还是民营,体育场馆都应重视市场的调配作用,立足市场做好服务和经营。对于事业管理体制下的体育场馆,必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在市场竞争中失去身家;民营的体育场馆在自负盈亏的激励下应当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新的体育产品和项目,不断地创造收益增长。
(四)打通政府和民间的联动渠道,合力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两类体育场馆之间不应当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本着不同的经营目标和所属性质,应该实现殊途同归。政府可以向民间场馆购买体育服务和产品,主导主办赛事,盘活体育市场;民间也可以参与政府主导的体育场馆建设融资,带给事业性场馆更多新鲜血液和经营活力。
三、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提供政策引导
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急需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实现良性发展。鉴于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如果不能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帮扶,那么其公益性质的体现就会大打折扣,场馆运营的动机也会受到挫伤。政府要结合场馆运营的具体情况,适度地给予税收、水电等补贴或减免。
(二)学习发达国家体育场馆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体育场馆运营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国的场馆运营模式转变提供思路。比如,吸引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进行参与,通过市场成分的引入增加大型场馆的经营活力。还可以考虑借鉴俱乐部模式的场馆运营机制,即场馆运营归俱乐部集团全权负责,根据社会民众的需要由其研发服务项目。
(三)尤其重视体育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体育场馆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上,为了使经营理念得到更新,经营模式得到改换,引进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尤其必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经营模式转变的人力成本,还可以带来远期发展上的无限可能。这就要求场馆方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和视角,根据需要寻求优秀专业人才助力发展。由此,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培育成为上述内容的前提。体育院校和相关机构应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化培养;对于运动员或体育从业者向体育管理人才的转化,社会也应给予更多帮助和扶持。
四、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之所以遇到瓶颈并产生“混乱?局面,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集中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面。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已经在其他领域不断地出现并被转化和克服了。对于体育产业这一开放较晚的领域,在场馆建设和运营这一载体中体现的矛盾比较明显。一方面,政府出于对打造体育形象、开展体育外交和促进国民健康的需要,不得不重视管理体育产业而不松手;另一方面,体育场馆行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又必须深入市场,通过打牢市场根基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运营来获得利润。其实,获取经济利益和大众公益服务这二者的终极指向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对于“政府”和“市场”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身上体现的矛盾,是必然的能够通过政策引导、理念解放、经验学习和时间过渡来解决的。在我国体育场馆行业良性發展前景的预估上,怀疑是不应当有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