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欣奕
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处于活跃的地震带之上,强震频繁发生,让意大利拥有震后重建的多样化经验,任何国家灾害频发的地区都可从中学习
自2016年8月以来,意大利地震屡屡发生。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处于活跃的地震带之上,这些地区居住着全国一半人口。强震频繁发生,让意大利拥有震后重建的多样化经验,使之成为一个地震灾害发生后多种重建方式的试验场。有时候,地震毁掉的城镇会按原样重建;有时候则会以清洁卫生为理由异地新建。部分情况下,重建的努力是由罗马的国家政府集中组织的,而另一些则是由地方驱动,并有众多市民参与其中。
吸引游客回来
1997年,一场地震导致阿西尼城大面积受损。这里是天主教教会名人圣方济各的故乡,每年有600万名外来游客到访,城市官员非常清楚他们希望从何处开始重建:教堂。
仅用两年时间,圣方济各主教堂重新向公众开放,在历史中心区还入驻了多种商业及旅游业态。这些很快把游客再次吸引到阿西尼城,本地经济开始复苏。
与此同时,阿西尼城还把震后重建当做一次增强本城潜力的机会。为游客和居民建造了更多停车位,并修建了新的博物馆、剧院和展览馆,从而使得到访者除了教堂之外还有其他目的地可供参观。
“灾后重建是重振城市发展的一个途径。” 阿西尼市前市长克劳迪·奥里奇如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城市不仅关注重建房屋、教堂和旅游场所,同时还应为满足城市在未来15或20年中的需求而進行营建。”
在翁布里亚大区和马尔什地区,因为国家、地区、省、市各级政府的良好协调,城镇从中获益匪浅。同时还出台了明确的框架,用以对不同重建项目的级别加以界定。
比如,把未受到严重损伤的建筑识别出来,立即对其加以修复。而出现较严重损毁的建筑,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有的,都被列入长期修复之列。诸如历史中心区等区域,需要多方协调同时开展工作,则应单独对待。
除此之外,旧有的和新建的结构物都得到强化加固,从而取得更好的抗震效果。2016年10月,意大利发生了数年来最强的地震,这些结构物经受了考验。在诺尔恰镇出现了些许损伤,特别是主教堂受损,但却并未发生建筑垮塌造成生命损失。
抗震加固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师尼米斯乐于见到意大利启动一波公共工程项目,正如1930年代美国新政期间的做法一样,为最具文化意义的建筑进行加固与修缮。“这可能需耗时50年之久。” 尼米斯说, “但必须有人启动,着手去做。”
新城的错乱和迷惑
意大利发生的大部分地震只对中小型城镇产生了影响,但是2009年的地震让作为大区首府的拉奎拉受到严重损失。现在,拉奎拉市历史中心区的重建工程仍在进行之中,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欧洲最大的震后重建工地,这让居民无比沮丧。
地震之后,时任首相贝卢斯科尼希望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结果。他命令由国家政府对重建过程集中管理,并立即修建19座新城,以供从市中心撤离的6.5万市民居住。在城市边缘快速建成的这些新城,在寒冬到来之前成功地为居民提供了临时住所。
但这样的做法无疑破坏了城市的社会结构。这些临时新建的城镇并未设置充足的公共空间或者基本的生活便利设施,诸如咖啡馆、餐馆或者商店。对于那些喜欢在拉奎拉街道上散步并在中心广场上坐坐的人们来说,新的生活空间变成了郊区的购物中心。
“拉奎拉的主要问题在于,把人与城市历史中心区的社会组织之中剥离。”意大利佩斯卡拉大学城市规划教授瓦尔特说,“人们努力保持社区的生机与活力,但新城市让他们错乱和迷惑。”这样的变化对于本城的老人而言是最难接受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曾经生活在历史中心区,无需开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就能见面。
重建预计还需数年才能完成,一旦重建完成,还将面对另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临时修建的新城。本地官员正在争论到底是拆除新城,或者把新城转型为学生或者年轻夫妇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