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考情分析】
作为政治史的主干知识,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空跨度大,基本概念多,能力要求高。从考查力度分析,在高考中试题比重稳定,考查频率高,且常考常新。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以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统治者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罗马法的影响、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等。考查角度多以新材料、新情境切入,在试题中融入制度、法治理念和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并注重进行古今中外的对比,实现“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有材料解析题出现。文字数据、图片表格、史料案例均可入题。以2016年三套全国文综卷为例,每套均有2~3道选择题,涉及族谱记载、考试制度、地方官制、雅典民主、罗马法等,它们均属高频考点。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6年全国II卷文综第25题)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本题在比较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基础上,彰显科举制的优越性。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程序、规章和制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注意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科举制下,普通士人和官员可自愿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选取人才并授予官职。其进步性体现在: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治清明与稳定。A项表述中“最优秀”之说空而不当;B项更适合察举制的“举孝廉”;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但并不排除其入仕,C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D
变式练习 西汉开国君臣中,刘邦出身于自耕农,萧何、曹参出身于小吏。据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魏晋时期特别注重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慨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由此可见,相对前朝而言,魏晋时期( )
A.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B.儒学兴盛促成社会公平
C.政权并立冲击宗法观念
D.科举考试制度亟待完善
【解析】西汉许多名臣出身低微,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这一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与儒学兴盛、政权并立、科举考试无关。
【答案】A
示例2 (2016年全国I卷文综第27题)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的三司分权到“三司之上”的巡抚掌权,减少了处理地方事务的环节,权力相对更为集中,行政效率自然得以提高,B项正确。三司的权力并未扩大,六部的权限依旧,中央与地方“对立”之说难以成立,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答案】B
变式练习 由图1、2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两幅图分别反映了秦、清两朝中央官制
B.古代中国实行三权分立制早于西方各国
C.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D.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三公、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以秦、唐两朝最为典型,A项推断错误;不论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还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都是皇帝掌控之下的权力分工,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排除B项;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既有传承也有创新,C项表述错误;就“三公”和“三省”而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的制約与平衡,D项表述正确。
【答案】D
示例3 (2016年全国II卷文综第32题)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解析】阿里斯托芬既是古希腊戏剧作家,也曾担任雅典执政官。试题援引阿里斯托芬的记录,考查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是,公民必须参与政治,否则将被处以罚款,“红色的绳子”是强制参政的象征。由此可以推知,参政是公民的义务。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材料选取“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入题,是深有用意的。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权力不断扩大,作用逐渐加强,绝非A项所说的“形同虚设”;伯利克里通过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等方式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C
变式练习 伯利克里曾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由此可见,伯利克里( )
A.激励公民积极参政
B.有意掩饰性别歧视
C.恶毒攻击异己政敌
D.积极倡导人人平等
【解析】材料表明了伯利克里对公民参政的态度,他认为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不仅在道德上自私自利,而且如同“废人”,旨在强调参政对人的重要性,激励公民关注政治、参与政治。雅典的民主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可以排除B、D两项;伯利克里所说的“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不等同于“异己政敌”,C项无法成立。
【答案】A
示例4 (2016年全国I卷文综第32题)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歌德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罗马法固有的法律精神与生命活力,以及其人文性、世界性和普遍性。近代欧洲大陆的法律都以罗马法为基础,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奠定了近现代法律的基石,A项正确;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况且法律制度不同于行为规范,B项表述错误;最终形成于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维护的是君主制,C项所说的“民主制度”不成立;“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并非“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D项表述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 经过长期军事扩张,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控制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将地中海变为“内湖”。(如图3)为此,罗马法学家编纂实施了( )
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法》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判断,随着版图的拓展,罗马帝国为弥补公民法之不足,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司法保障,制定颁布了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答案】C
【重点突破】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及其内在联系
分封制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周王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侯國,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主体为同姓贵族,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特点,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在家庭、族内为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通过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实施。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并产生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两者结合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礼乐制作为一种以礼仪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从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工具。
2.从秦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因此,这一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秦朝始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察举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取士制度;北宋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行中书省、宣慰司;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三次改革推进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具有妥协性;克利斯提尼改革按照地域划分部落,打击了贵族势力,促进了雅典民主进程;伯利克里任最高执政官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该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于仅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
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善阶段:《民法大全》。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经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以《十二铜表法》为标志,成文法确立,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帝国对行省上层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罗马法学家制定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罗马法规范了社会生活,维护了社会秩序,对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罗马法也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4为“马氏族谱”。族谱乃一家之史,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的全过程。下列制度中,与家谱关系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2.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与此材料能互为印证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3.柳宗元在论证“郡邑之制”的优势时指出“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其中三个“时”分别对应( )
A.周朝、秦朝、汉朝
B.秦朝、汉朝、唐朝
C.秦朝、唐朝、宋朝
D.汉朝、唐朝、元朝
4.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
A.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势僭越中央
5.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87年,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收受贿金,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此事。当王本立出示敕书时,刘祎之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大怒之下,以“拒捍制使”的罪名赐死刘祎之。刘祎之“拒捍制使”的理由是( )
A.敕书未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发出
B.级别较低的肃州刺史无权审问宰相
C.武则天违背了“刑不上大夫”的旧制
D.自己受到了政敌诬告蒙受不白之冤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叙及某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项制度( )
A.置换了士族和庶族的社会地位
B.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平合理性
C.促使儒家学说和佛教思想融合
D.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方式
7.2016年4月6日,在香港举行的一个拍卖会上,清朝康熙皇帝的一枚“敬天亲民”檀香木玺拍出926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7715万元),创下康熙印玺的世界拍卖纪录。“敬天亲民”体现了( )
A.“天道”与“人本”相结合
B.清王朝特有的治国理念
C.自相矛盾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位世袭制对满族的影响
8.“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辨认字迹确定是由14人刻写的。如果这一情况属实,便可看出,“陶片放逐法”( )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敌人的最好方式
C.真正保障了雅典的民主
D.有时可能被少数人控制
9.苏格拉底认为: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的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上述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轮番而治,主张专家治国
B.提倡妇女参与政治,消除性别歧视
C.宣扬重农抑商思想,固守自然经济
D.形象地将医术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
10.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常常在大白天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两人意在(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11.《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以下“约法十二章”: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
A.与习惯法完全一致
B.强调人人平等原则
C.只规定了诉讼程序
D.涉及内容广泛全面
12.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名家实施“重写莎翁”计划。布克奖得主、犹太人霍华德·雅各布选择重写《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原作的大致情节是:15世纪,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来自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双方约定,如未按期偿还,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结果,安东尼奥失约,希望以三倍金币补偿夏洛克。如果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结果最有可能是( )
A.贵族依据习惯法,执行“割肉”的野蛮约定
B.法官随意解释成文法,必然会袒护本地商人
C.夏洛克不属于罗马公民,不受公民法的保护
D.万民法对无公民权外邦人给予适当司法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4分,第14小题28分,共52分)
13.(24分)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7为希腊阿迪库斯露天剧场。它建于公元161年,是古希腊的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三层楼的建筑外观,共有32排座位,可容纳约六千名观众,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直径38米,舞台背景为罗马式的窗型高墙,壁龛处以雕像作为装饰。直到公元267年受到外来入侵,剧场历经无数兴衰及灾难,最后遭遇一场大火,原有的西洋杉屋顶被烧毁。至今仍有表演在此举行。
材料二 图8为阜成门城楼、瓮城、箭楼。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1.7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瓮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遗存和政治文化的关系角度进行中西比较。
14.(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地区\&主张\&山区\&极端民主制\&平原\&极端寡头制\&海滨\&中间性的混合制\&]
材料二 (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
──《汉书·地理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政治趋向的关系。(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划分公民等级的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利斯提尼制定行政选区的基础和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秦制度”相对于“周制”的进步性。(1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有何制度创新。(4分)